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09)
2023(12832)
2022(10520)
2021(9897)
2020(7623)
2019(17395)
2018(16838)
2017(31374)
2016(16673)
2015(18755)
2014(18526)
2013(18570)
2012(17683)
2011(16500)
2010(16489)
2009(15251)
2008(14816)
2007(13226)
2006(12197)
2005(11310)
作者
(48021)
(40833)
(40382)
(38093)
(25526)
(19540)
(17909)
(15798)
(15644)
(14375)
(14079)
(13440)
(13030)
(12987)
(12682)
(12336)
(11861)
(11760)
(11441)
(11384)
(10322)
(10033)
(9852)
(9450)
(9222)
(9201)
(8902)
(8814)
(8251)
(8212)
学科
(83240)
经济(83168)
(51008)
(47010)
管理(35500)
农业(33984)
中国(29467)
地方(25161)
方法(24218)
(22542)
企业(22542)
数学(21811)
业经(21785)
数学方法(21686)
(17149)
贸易(17132)
(16748)
(16666)
(15925)
(13932)
银行(13922)
(13715)
(13567)
金融(13565)
(13362)
发展(13347)
(13320)
(13183)
环境(13007)
农业经济(12922)
机构
学院(243378)
大学(237671)
(113138)
经济(111125)
研究(95808)
管理(88164)
中国(75409)
理学(74740)
理学院(73855)
管理学(72913)
管理学院(72454)
(58619)
科学(54782)
(51634)
(48300)
(46681)
农业(44154)
研究所(43568)
中心(43193)
业大(39499)
(37479)
财经(36038)
经济学(34753)
(34110)
师范(33865)
(33739)
北京(33267)
(32968)
经济学院(31297)
科学院(30549)
基金
项目(159931)
科学(126846)
研究(122976)
基金(115742)
(101000)
国家(100065)
科学基金(84272)
社会(81651)
社会科(77043)
社会科学(77029)
(62190)
基金项目(60507)
教育(53231)
(51951)
编号(50180)
自然(48972)
自然科(47726)
自然科学(47714)
自然科学基金(46833)
资助(45519)
(42410)
成果(40386)
重点(36359)
(36330)
课题(35452)
发展(35185)
国家社会(35030)
(34610)
(33464)
(33434)
期刊
(139297)
经济(139297)
研究(78846)
(64425)
中国(59713)
农业(43858)
科学(37156)
学报(36708)
(30781)
管理(29929)
大学(29335)
(29278)
金融(29278)
业经(28181)
学学(27896)
教育(26543)
经济研究(21051)
(21023)
技术(20204)
问题(19798)
财经(17488)
世界(16720)
农业经济(15761)
农村(15652)
(15652)
(15297)
(14742)
经济问题(13719)
资源(13671)
(13452)
共检索到3918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历  龙花楼  戈大专  张英男  屠爽爽  
通过构建中国农区乡村和城镇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评判模型,利用1992、2000和2010年三期分区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九大农区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目前中国农区城乡发展水平与协调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区域间不平衡、城乡协调度降低的现象较为普遍。(2)1992—2010年,大部分农区乡村发展指数波动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城镇化发展指数则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特征;城乡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变化较为复杂,区域差异明显;农区城乡系统间的耦合度相对较高且差距逐步缩小;进一步分析城乡系统协调发展度发现,协调发展度高的农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东北区和甘新区,协调发展度低的农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3)最后根据农区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提出通过内生力、外援力和交互力"三力"助推中国农区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的途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翟婷婷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生态振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全面建设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资本运营被认为是农业领域长期以来生态资本运用的实践方式,在生态振兴理念下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充分展现地方自然资源优势,从而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驱动力。农业生态资本运营涉及内容众多,可以与乡村振兴实现协同发展,从而在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共同推动农业农村建设。本文探讨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和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的协同发展现状,提出具有可实施性的改进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彭斌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目标。乡村振兴旨在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共同富裕则是要缩小城乡差距和减小社会贫富分化,实现全民共同富裕,这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和协同发展关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概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之后就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协同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对我国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孟立慧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是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二者互为推手且导向一致。目前,我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在要素、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方面仍存在一定梗阻,突出表现为城乡人口流动矛盾凸显、城乡生态环境尚不协调、城乡金融体系建设不相匹配、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失衡。为此,本文在研判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中心”推进城乡联动“、以环境为突破口”促进城乡蝶变“、以金融为抓手”助力城乡融合“、以服务均等化为载体”赋能城乡共生发展的实践创新策略,全面加速城乡协同发展进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洪惠坤  蔡智聪  廖和平  王刚  刘亭  
乡村“居住—就业”协同是推进共同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论文以重庆市2007、2014和2020年3期分县截面数据,基于共轭发展视角,从乡村“居住—就业”协同的量和质2个方面,构建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测算综合居业协同度,从而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进而划分居业协同类型,并提出差异化的振兴路径。研究发现:(1)重庆市乡村居业协同度时空差异显著,总体呈“量”“质”齐升的良性发展趋势及“中高周低”的空间格局特征;乡村居业平衡指数总体呈平衡趋势发展及“局部突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特征;乡村居业效率指数呈平稳上升趋势及空间分布格局呈“团块状”向“西高东低”转变的特征。(2)县域乡村居业协同类型可划分为高协同型、中协同型、平衡中等型、平衡中低效型、强就业中低效型、强居住中低效型6种类型,协同型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核心区域,乡村居业中轻度失衡类型主要集中在主城都市区外围区和渝东北区,乡村居业重度失衡类型主要集中于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县。(3)县域经济水平更为发达的主城都市区县域乡村居业协同度高,更能吸引本县乡村人口在县域内居住就业;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渝东北渝东南经济水平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乡村居业协同增长趋势明显快于主城都市区,乡村人口回流效应初显。最后,基于乡村居业协同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结果可为协调人地关系、激活农村内生动力、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宜居宜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示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晓冬  石径溪  
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冲突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一大难题。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和布局,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始终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第一原则,在协同发展中实现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祝志川  刘博  和军  
为分析我国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同高质量发展状况、分布动态、地区差异及演变趋势,依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构建测度指标体系。文章采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建立测度模型,以中国31个省市2009—2019年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利用核密度分析、马尔可夫链模型及Dagum基尼系数分解等方法,深入探究了各地同步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以及地区差异。实证结果表明,中国整体同步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大部分地区发展水平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个别地区在部分年份存在同步发展水平回落现象,同时区域内协同发展水平有收敛趋势而区域间差距则逐渐增大。通过深入剖析我国整体及各大区域协同发展水平的动态演变趋势,为认识我国各地区的协同发展水平演变提供了依据,为推进各大区域有针对性提升自身同步发展水平及不同区域间的同步发展,提供了政策性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凡  
乡村文化与旅游经济是驱动乡村振兴的"双重动力"。通过发展基于乡村文化的旅游经济,能有效破解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因此,在乡村文化复兴背景下,通过挖掘乡村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构建"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农业等产业全面融合,从而拓宽乡村经济的发展空间,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金华  谢琼  
2021年10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十堰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全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高峰研讨会暨第十七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有关部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二玲  邓晴晴  何伟纯  
在全球乡村面临衰退的背景下,探讨乡村振兴的实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总结国内外农区发展理论出现争论的基础上,从产业兴旺和集群发展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中部传统平原农区乡村振兴的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表明:农区产业集群可以有效化解当前国际上农区发展理论中关于内力驱动与外力驱动、多样化与专业化的争论,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基于区域产业发展的三个维度,即专业化程度、空间集聚性和组织厚度,可以将乡村振兴模式划分为五种模式,在空间上体现了不同乡村发展高地的实体马赛克,在时间上又恰好耦合了一个产业集群的动态发展规律。因此要在中部传统平原农区实施乡村振兴的"集群"战略,可以从促进农区的产业集聚开始,通过培育专业村和产业集群、走精明专业化发展道路,来促进集群区域成为本地的"乡村创新极",带动全域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谢天成  张研  王洌瑄  施祖麟  
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性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等模型,系统剖析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12年以来全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逐年缩小;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但省份间的联动效应及高值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经济城镇化、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和社会城镇化是影响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生活富裕最关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边慧敏  张玮  徐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支撑。连片特困地区作为当前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亦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地。面对未来两年此两大战略交汇并存的特殊发展时期,本文将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思考,系统梳理二者内涵关联,深入分析其互促共进面临的挑战。探析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路径,以期形成两者有机衔接、长效互促、协同发展的良性联动格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国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主要抓手。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突破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出路。通过阐述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城乡融合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探索出以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以期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夯实的"三农"基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占权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农村发展作为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优先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电子商务是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兴业态,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逐步深入,不仅促进了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快递物流转型升级。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胡芳  何逍遥  曹传碧  陈新建  
发挥“农业保险+信贷”的融资作用,为农业产业链的生态场景注入新的发展动能是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分析两种典型的“农业保险+信贷”模式的运作原理,总结“农业保险+信贷”模式与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关系,进而构建两者协同发展满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逻辑。然而,推动“农业保险+信贷”模式与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继续服务乡村振兴,仍面临金融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发展的金融需求不匹配、农业产业链的不稳定性影响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和农业产业链的信息不对称影响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等问题。建议通过优化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增强农业产业链多主体的互动性、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和农业产业链的数据共享三方面突破困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