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74)
2023(10681)
2022(8717)
2021(8121)
2020(6632)
2019(15245)
2018(14785)
2017(28364)
2016(15133)
2015(17056)
2014(16568)
2013(16919)
2012(15796)
2011(14775)
2010(14661)
2009(13089)
2008(12906)
2007(11246)
2006(10169)
2005(9088)
作者
(43772)
(37470)
(36814)
(35180)
(23022)
(18076)
(16639)
(14681)
(14085)
(12909)
(12862)
(12433)
(11733)
(11723)
(11536)
(11241)
(10862)
(10851)
(10688)
(10481)
(9364)
(9190)
(8965)
(8516)
(8362)
(8315)
(8019)
(7962)
(7587)
(7528)
学科
(71589)
经济(71537)
(46109)
(42801)
管理(33577)
农业(30316)
方法(28746)
数学(26203)
(26152)
贸易(26141)
数学方法(26060)
(25564)
中国(21114)
(20468)
企业(20468)
业经(17336)
环境(14172)
(14019)
(13652)
(13351)
(13178)
地方(12939)
(12277)
(10437)
出口(10429)
出口贸易(10429)
(10327)
银行(10297)
农业经济(10220)
(10096)
机构
学院(221849)
大学(219259)
(108296)
经济(106840)
研究(83678)
管理(81984)
理学(71307)
理学院(70557)
管理学(69592)
管理学院(69229)
中国(65894)
(58221)
科学(49028)
(45513)
农业(44786)
(42586)
(42467)
业大(39364)
研究所(38910)
中心(37835)
经济学(34678)
财经(34476)
(31874)
(31798)
经济学院(31584)
(29295)
北京(28236)
农业大学(27716)
科学院(27550)
(27343)
基金
项目(151749)
科学(120577)
基金(114150)
研究(110646)
(101012)
国家(100213)
科学基金(84489)
社会(74340)
社会科(70455)
社会科学(70438)
基金项目(59987)
(56753)
自然(52567)
自然科(51365)
自然科学(51354)
自然科学基金(50484)
教育(47860)
(47709)
资助(45933)
编号(43058)
(35768)
(35153)
重点(34653)
成果(33415)
(33014)
国家社会(32750)
(31433)
中国(31256)
教育部(30153)
创新(29627)
期刊
(118247)
经济(118247)
研究(66282)
(61329)
中国(43450)
农业(41991)
学报(37293)
科学(35136)
大学(29158)
(28133)
学学(28035)
管理(24917)
业经(24152)
(22452)
金融(22452)
(20922)
(19859)
经济研究(19399)
问题(18541)
国际(17175)
财经(16572)
世界(16390)
技术(15768)
教育(15104)
(14428)
农业经济(13718)
农村(13686)
(13686)
资源(12043)
(12037)
共检索到3345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欧阳小迅  戴育琴  瞿艳平  
本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及其部门分布,采用LMDI分解法将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等3种因素的贡献。实证结果表明,2001-2013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年均增长8.98%,农业部门、食品加工业部门是出口隐含碳排放量最多的部门,规模效应是导致农产品出口的CO_2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是抑制农产品出口的CO_2排放量增长贡献的最重要因素,而结构效应较微弱。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戴育琴  冯中朝  李谷成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从农产品出口CO2排放的部门来源、能源分布以及技术系数三方面分析其结构特征。实证表明,从总体变化趋势来看,尽管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占总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比例较小,但农产品出口CO2排放量随出口贸易扩大不断上升,甚至超过一些工业部门。从结构特征来看,目前中国仍以中、高碳排放农产品出口为主;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不尽合理;农产品生产链上总体CO2排放水平大大上升。农产品出口结构的调整、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会有效降低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达到发展低碳农业、增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目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尹伟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碳减排问题研究不能不考虑区域间和行业间的相互关联。本文运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CMRIO)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进行了估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其值由2007年的2. 3153 t/万元下降至2012年的1. 5537 t/万元,年均下降7. 67%左右。(2)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和行业差异,经济相对欠发达区域出口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要高于经济相对发达区域,能源消耗较高的工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下降幅度要高于能源消耗较低的服务业。(3)中国区域、行业出口贸易碳排放强度变化量与期初值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具有明显的收敛性特征。(4)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出口贸易综合效应三者共同促使了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其中直接碳排放系数变动是最大驱动因素。(5)中国各区域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变动的驱动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增加值系数效应为正,直接碳排放系数、出口贸易综合效应为负,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表现不一,且影响程度相对较小。(6)中国各行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变动的驱动因素具有显著差异性。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是最大的,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增加值系数、中间投入技术结构、出口贸易综合效应表现不一。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齐玮  侯宇硕  
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模型,笔者测算并分析了1995年~201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测算结果发现,进口农产品的隐含碳大量替代了本国生产所产生的碳排放。在测算结果的基础上,笔者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对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发现出口规模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碳排放强度效应是促进碳排放降低的主要原因,而出口结构正逐渐成为抑制碳排放降低的原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齐玮  侯宇硕  
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模型,笔者测算并分析了1995年201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测算结果发现,进口农产品的隐含碳大量替代了本国生产所产生的碳排放。在测算结果的基础上,笔者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对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发现出口规模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碳排放强度效应是促进碳排放降低的主要原因,而出口结构正逐渐成为抑制碳排放降低的原因。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邱强  李庆庆  
面对温室效应日益加剧的趋势,各国政府正在采取措施控制碳排放量。因此,测算本国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并进而探究驱动其变动的因素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使用投入产出法定量测算了2002年、2005年及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并利用结构分解法将出口贸易隐含碳变化量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强度(技术)效应。结果发现,中国隐含碳净输出量迅速扩大;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加起到正向推动作用,而强度(技术)效应对其有负向作用。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杜运苏  张为付  
文章基于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法研究了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及其驱动因素。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数量巨大,在中国碳排放总额中占比很高,且在行业分布和国别流向方面表现出较高的集中度;出口总量增长是导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直接排放系数降低和中间生产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出口结构改善对抑制碳排放增加的作用非常有限,在某些年份和个别出口贸易伙伴中,由于结构恶化反而导致碳排放增加。因此,我国在采取措施降低出口碳排放强度的同时,亟需进一步加大出口商品升级换代的力度。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张梅   周佳璇  
采用环境拓展投入产出法测算了2007—2021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隐含碳排放,进而运用LMDI模型探究贸易规模因素、出口结构因素和农业技术因素对隐含碳排放变动的贡献值与贡献率,从农产品部门和贸易区域两个层面对隐含碳排放变动的驱动因素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1)2007—2021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年均增长率超过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2.75%,隐含碳排放效率下降。(2)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存在明显的部门差异,因不合理的出口结构,农业、食品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等中高度碳排放密集型部门对隐含碳排放总量变动的贡献值占比较大,而林业、畜牧业等低度碳排放密集型部门的这一占比较小。(3)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对东南亚国家(地区)出口农产品产生的隐含碳排放占总碳排放的60%以上,贸易规模因素和农业技术因素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上述发现揭示了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动的原因,为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及碳排放双控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菲  李娟  
笔者综合能源、贸易方面的数据,应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了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中隐含的能源与碳排放。认为:中国承担的日本消费型隐含碳排放量巨大,1997年~2007年间隐含二氧化碳排放累计增长约1.5倍;中国对日本出口隐含碳排放产业分析表明,2007年的承担日本隐含碳排放最多的3个行业分别是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制造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基于SDA模型的隐含碳排放的结构分解证明1997年~2007年间中国能源使用效率的改进起到了碳减排的作用,生产技术、对日本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均促进隐含碳排放增长,其中出口规模的作用最为显著,贡献率为119.02%。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杨静  梁勇  
本文对近年来中国优势农产品出口贸易出现的新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一些新特点: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传统产品仍为出口主体,但一些新兴品种出口额增速加快。优势农产品出口额增速显著高于出口量增速,出口产品附加值有所提高。东部地区仍然是农产品出口主要区域,但西部地区出口快速增长,带动偏远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对策建议,认为应当注重培育开发新型优势品种,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进一步促进提质增效;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大力促进西部和偏远地区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杨静  梁勇  
本文对近年来中国优势农产品出口贸易出现的新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一些新特点: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传统产品仍为出口主体,但一些新兴品种出口额增速加快。优势农产品出口额增速显著高于出口量增速,出口产品附加值有所提高。东部地区仍然是农产品出口主要区域,但西部地区出口快速增长,带动偏远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对策建议,认为应当注重培育开发新型优势品种,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进一步促进提质增效;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大力促进西部和偏远地区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关兵  
欧盟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地区,也是中国农产品的重要贸易伙伴。以中国对欧盟27国的农产品出口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欧盟东扩、欧盟农业补贴政策、欧盟新食品法、欧盟绿色壁垒以及EurepGAP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欧盟产生的影响,提出了促进中国对欧盟农产品出口发展的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国梅  宗义湘  
文章运用恒定市场份额(CMS)模型,对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阶段分层次的分析,且量化到对具体农产品种类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促进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额增长的因素是金砖国家农产品进口需求的增加,特别是对畜产品、蔬菜、水果和水产品这四大类农产品的进口;阻碍因素是出口竞争力不足和出口结构不合理。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龚新蜀  张晓倩  
文章从出口贸易规模、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三方面对中国对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贸易进行分析,并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析中国对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亚五国市场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是决定中国对其农产品出口贸易波动的主导因素,且中国出口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增长越来越依赖于中亚五国市场进口规模的扩大,而竞争力效应和二阶效应在促进中国对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弱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子纯  李明  朱玉春  
为探究中国对非洲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规律,基于UNCOMTRADE统计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法、引力模型,对其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非洲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稳定区域;中国对非洲全域及其五大子区域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多元化指数及均衡度指数呈现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中国对非洲农产品贸易出口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弱的正相关关系,西部非洲的贝宁、多哥和加纳三国成为主要的高—高集聚区;GDP总量越高、与中国首都距离越远、人均耕地面积差异越大的非洲国家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具有越强的吸引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