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948)
- 2023(19829)
- 2022(16753)
- 2021(15737)
- 2020(13139)
- 2019(29849)
- 2018(29366)
- 2017(56355)
- 2016(30371)
- 2015(34049)
- 2014(33586)
- 2013(33179)
- 2012(30317)
- 2011(27358)
- 2010(27145)
- 2009(25245)
- 2008(24825)
- 2007(21887)
- 2006(19277)
- 2005(17029)
- 学科
- 济(129862)
- 经济(129718)
- 业(107520)
- 管理(95219)
- 企(88482)
- 企业(88482)
- 方法(57620)
- 农(50537)
- 数学(47873)
- 数学方法(47309)
- 业经(36264)
- 财(35986)
- 中国(34692)
- 农业(33470)
- 地方(25655)
- 制(25151)
- 务(24485)
- 财务(24416)
- 财务管理(24377)
- 学(23544)
- 贸(23544)
- 贸易(23531)
- 企业财务(23110)
- 易(22930)
- 技术(22020)
- 和(21612)
- 理论(20734)
- 划(19859)
- 策(19839)
- 环境(19701)
- 机构
- 学院(433055)
- 大学(429235)
- 济(181179)
- 经济(177687)
- 管理(175149)
- 理学(151880)
- 理学院(150341)
- 管理学(147916)
- 管理学院(147130)
- 研究(143680)
- 中国(111631)
- 京(90672)
- 科学(87551)
- 财(80757)
- 农(78418)
- 所(70889)
- 中心(65849)
- 业大(65843)
- 财经(65010)
- 研究所(64639)
- 江(62855)
- 农业(60255)
- 经(59411)
- 北京(56754)
- 范(54619)
- 经济学(54389)
- 师范(54154)
- 院(52209)
- 州(50532)
- 经济学院(49159)
- 基金
- 项目(296879)
- 科学(235652)
- 研究(218672)
- 基金(217776)
- 家(189236)
- 国家(187585)
- 科学基金(162598)
- 社会(140742)
- 社会科(133194)
- 社会科学(133157)
- 基金项目(115231)
- 省(115006)
- 自然(104617)
- 自然科(102221)
- 自然科学(102198)
- 自然科学基金(100380)
- 教育(98647)
- 划(95863)
- 编号(88832)
- 资助(88721)
- 成果(70493)
- 重点(66015)
- 部(65935)
- 发(64081)
- 创(62772)
- 课题(59826)
- 国家社会(58611)
- 创新(58268)
- 教育部(56589)
- 科研(56361)
- 期刊
- 济(201690)
- 经济(201690)
- 研究(125097)
- 中国(80087)
- 农(76521)
- 学报(65754)
- 管理(65273)
- 科学(63273)
- 财(62606)
- 农业(52196)
- 大学(51287)
- 学学(48678)
- 教育(41367)
- 技术(38325)
- 融(38285)
- 金融(38285)
- 业经(37316)
- 财经(31600)
- 经济研究(31059)
- 经(27184)
- 业(26944)
- 问题(26789)
- 技术经济(22479)
- 版(21187)
- 科技(20591)
- 世界(20432)
- 资源(20319)
- 现代(20059)
- 贸(19617)
- 理论(19336)
共检索到6336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国安 牛静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是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基础、技术条件、行政管理等各个层面。以汾河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为例,应大力推广以生物技术为先导,生态农业优先发展,辅之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中国农业、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金书秦 武岩
农业面源污染物已经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基于淮河流域的监测数据,利用降水的中介作用(携带污染物与稀释污染)来识别农业面源污染物对水体污染的影响。经验分析结果显示,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中度污染的区域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在轻度和无污染区域,降水携带农业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会提高水体污染物浓度,但由于该影响强度非常小,这些区域水质状况总体良好;在中度污染区域,施肥季的降水对水体污染物浓度上升产生了十分显著的正向影响;在重度污染区域,降水对水体污染物浓度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实现工业和城镇污染的达标排放是改善流域整体水环境质量的首要任务,防止农业污...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降水 水体污染 淮河流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海鹏 张俊飚
农业面源污染是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把握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规律,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该文通过分析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成途径,确定农业面源污染的评价指标,并利用该指标分析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时序特征,发现1985~2005年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呈现线性增长特征、阶段加速特征和农资污染为主特征。文章分析了2006~2007年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分布的空间特征,发现中国存在3类污染区域:农资污染区、畜禽污染区和水土流失型污染区。根据时空特征分析,该文给出了农业面源污染管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 农业面源污染 时空特征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国安
在农业领域,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导致的污染,因其污染源广泛分散、没有明确位置,而被称为农业面源污染。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在一些农业污染严重的地区,出现了农作物减产,质量下降,甚至传统农作物无法继续种植的现象。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的发展模式有着直接的联系,石油农业把依靠太阳能的农业转变为依靠矿物能的农业,从而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但是,石油农业在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它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生态农业首先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农业生产,着力恢复农业的自然生态系统,这对挽救中国目前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石油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文慧 李光永 郭亚洁 贾云茂
以山西省汾河平原灌区为研究区,根据2004—2008年灌区小店桥和义棠2个水文控制站有限的、离散的径流量和污染物浓度月监测值,采用河流污染物时段通量法分别计算2站点河道断面的总氮(TN)和总磷(TP)年通量,得到灌区TN和TP年负荷量;采用传统输出系数法确定了同期灌区农业种植、农村人口和畜禽养殖等污染源的TN和TP输出量。由此确定了灌区TN和TP迁移过程中的流域损失系数,建立了流域损失系数和年径流模数的非线性关系;构建了包含各类污染源数量、输出系数和年径流模数的灌区农业面源污染经验统计模型;用该模型模拟了2009—2010年灌区的TN和TP负荷量,与实测值相比误差均小于40%,满足精度要求。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魏瑞
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给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挖掘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问题对今后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河南省为探讨对象,首先阐述了农业面源污染含义及主要特点。利用文献分析和统计方法对河南省农业化学品投入使用及污染情况进行分析,2007~2014年河南省化肥及农药产量和使用量均呈上涨趋势,污染面积及范围进一步扩大,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化肥、农药、秸秆及生活垃圾。而人口快速增长、经济利益驱使、政策方面不健全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原因。该文认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应从推广减量技术,积极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科学农业发展理念;大力推广精准农业,减轻面源污染程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丘雯文 钟涨宝 李兆亮 潘雅琴
[目的]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在不同作物间的分配格局变化的信息对于国家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作物生产的污染排放格局及其形成原因亟待深入分析。[方法]文章在测算各类作物生产中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的基础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及其内在构成的时空差异。[结果](1) 1998—2014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格局已从谷物作物转向蔬菜作物。(2)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空间差异明显,面源污染排放高的省份集中于黄淮海平原,低值省份则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增长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3)东北地区谷物作物面源污染排放比重高,东南沿海地区蔬菜作物面源污染排放比重高。(4)污染排放强度对谷物作物面源污染排放的影响较大,而蔬菜作物面源污染排放的增加则主要归因于种植面积的扩大。[结论]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发展政策,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造传统农业向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转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丘雯文 钟涨宝 原春辉 李兆亮
以2003—2014年为研究时段,在测算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基尼系数和非参数估计方法,研究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差异及其动态演变,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体下降,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排放强度较高,西部和东北地区则相对较低。2)2003—2014年,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略微扩大,地区间差异是其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体差异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4)马尔科夫链分析表明,中国农业面源污染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马军旗 乐章
在乡村生态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入考察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差异以及影响因素,对推进乡村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3—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单元调查法和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的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较轻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即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呈现出由东中部地区向西北和东北地区递减的趋势。空间计量分析表明,农业面源污染呈现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高污染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低污染集聚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清洁能源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环境治理投资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强化环境治理投资,加强农业绿色科技投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完善区域间联防联控,以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燕翎 傅玮韡 庄佩芬
基于2002—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及面板门槛模型研究贸易开放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农产品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提高显著降低了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进一步以地区GDP为门槛变量研究贸易开放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的非线性效应,发现贸易开放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存在双门槛效应。在低GDP水平地区,贸易开放对农业面源污染减排的积极影响最强,其次为高GDP水平地区,最后为GDP中等水平地区。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栾江 李婷婷 马凯
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部门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其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却较少受到关注。本文以当前最主要的农业污染源——化肥为例,通过建立实证模型,证明了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确实存在:随着大量劳动力离开农村,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不得不使用较多的化肥来弥补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转移导致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大幅增加,从而加重了化肥面源污染;同时,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农户家庭收入得到提高、农业种植结构趋于"非粮化",这将增加整体施肥水平,从而间接加重化肥面源污染。此外,研究还发现,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如果积极推动农户土地流转、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则有助于从整体上缓和劳动力转移对化肥面源污染造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海鹏 张俊飚
把握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面源污染压力的演变规律,是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基本依据。运用1998~200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模型对经济发展与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选取各省化肥投入密度、农药投入密度、畜禽粪尿排泄物密度作为度量农业面污染源排放量的指标,选取各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衡量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源排放量与经济增长总体上具有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三类污染源与人均GDP均处于曲线上升阶段,自发到达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拐点还需较长时间。政府应强化农业环境政策的干预力度,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闫丽珍 石敏俊 王磊
太湖及其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呈现严重恶化趋势,农业面源污染是太湖流域水体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论文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了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相应的治理措施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特点。结果表明:①虽然太湖流域典型区域的面源污染影响及排污系数的研究较多,但是着眼于太湖流域整体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总量的研究并没有明确答案;②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技术研究较多,但将这些自然科学成果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实践中的政策研究较少;③对农田面源污染的研究较多,对畜禽渔业养殖废弃物处理的研究比较薄弱,并且两者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④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管理的讨论,但缺乏管理实施标准的研究;⑤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利京 黄振英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功能区,长期以来以追求高产量、高利润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活动,导致了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厘清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分布状况,为生态经济带内各级行政主体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应用产污系数法、等标污染法、GIS技术等方法,对经济带内155个县域单元农业面源污染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3种污染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核算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量、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区、排放强度及空间分布。结果发现:2018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物中COD、TN、TP排放量分别为199.3、107.2、12.6万t,排放强度分别为69.2、34.7、3.4 kg/km~2;重点污染源为农田化肥、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重点污染物为TN和TP,重点防治区为建湖县、兴化县、漯河市辖区等10个县(市、区)。农田化肥污染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分布最广的污染类型,综合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防治难度最大的污染类型。针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县域单元农业面源污染存在较高空间异质性的现实,提出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污染类型实施针对性治理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解春艳 黄传峰 徐浩
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将农业碳排放与农业面源污染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分别从省域与区域层面探讨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并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近60%省域的农业技术效率未达到生产前沿;东部地区效率值最高,中部地区最低;东部沿海地区农业技术效率处于最优生产前沿面,长江中游地区处于较低水平;粮食主销区效率值最高,粮食主产区最低;农业技术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U型关系,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农业财政支持对农业技术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种植结构存在负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