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350)
- 2023(20406)
- 2022(17257)
- 2021(15995)
- 2020(13378)
- 2019(30453)
- 2018(30242)
- 2017(57957)
- 2016(31164)
- 2015(34979)
- 2014(34809)
- 2013(34984)
- 2012(32561)
- 2011(29794)
- 2010(30046)
- 2009(28244)
- 2008(27994)
- 2007(25073)
- 2006(22675)
- 2005(20780)
- 学科
- 济(150635)
- 经济(150470)
- 业(107763)
- 管理(96667)
- 企(87999)
- 企业(87999)
- 方法(59758)
- 农(50688)
- 数学(49254)
- 数学方法(48856)
- 中国(40802)
- 业经(38248)
- 财(37258)
- 农业(33874)
- 地方(32435)
- 制(27920)
- 学(27569)
- 贸(26552)
- 贸易(26532)
- 易(25697)
- 务(24143)
- 财务(24074)
- 财务管理(24034)
- 技术(23064)
- 和(23041)
- 企业财务(22799)
- 理论(22149)
- 银(21882)
- 银行(21832)
- 融(21506)
- 机构
- 学院(458383)
- 大学(457769)
- 济(200851)
- 经济(196969)
- 管理(180715)
- 研究(160915)
- 理学(154716)
- 理学院(153032)
- 管理学(150841)
- 管理学院(150004)
- 中国(125131)
- 京(98547)
- 科学(94766)
- 财(90762)
- 农(82138)
- 所(81530)
- 研究所(73438)
- 中心(71927)
- 财经(71779)
- 江(69650)
- 业大(67566)
- 经(65257)
- 农业(63048)
- 北京(62949)
- 经济学(61078)
- 范(58812)
- 师范(58321)
- 院(57451)
- 州(55345)
- 经济学院(54872)
- 基金
- 项目(298731)
- 科学(236512)
- 研究(221303)
- 基金(218592)
- 家(189437)
- 国家(187759)
- 科学基金(161712)
- 社会(143583)
- 社会科(135885)
- 社会科学(135849)
- 基金项目(115094)
- 省(115059)
- 自然(102244)
- 自然科(99876)
- 自然科学(99852)
- 教育(99382)
- 自然科学基金(98145)
- 划(95818)
- 资助(89861)
- 编号(89332)
- 成果(72735)
- 部(67059)
- 发(66959)
- 重点(66295)
- 创(62841)
- 课题(61107)
- 国家社会(59767)
- 创新(58251)
- 教育部(57762)
- 人文(56545)
- 期刊
- 济(235813)
- 经济(235813)
- 研究(142854)
- 中国(93563)
- 农(79461)
- 管理(70222)
- 财(69710)
- 学报(69083)
- 科学(66533)
- 农业(53710)
- 大学(53549)
- 学学(50589)
- 融(46900)
- 金融(46900)
- 教育(46124)
- 技术(40207)
- 业经(39995)
- 经济研究(36854)
- 财经(36525)
- 经(31492)
- 问题(30756)
- 业(28266)
- 技术经济(25467)
- 贸(24256)
- 世界(24129)
- 现代(21700)
- 国际(21159)
- 版(21113)
- 商业(21099)
- 理论(20858)
共检索到7088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海鹏 张俊飚
把握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面源污染压力的演变规律,是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基本依据。运用1998~200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模型对经济发展与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选取各省化肥投入密度、农药投入密度、畜禽粪尿排泄物密度作为度量农业面污染源排放量的指标,选取各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衡量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源排放量与经济增长总体上具有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三类污染源与人均GDP均处于曲线上升阶段,自发到达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拐点还需较长时间。政府应强化农业环境政策的干预力度,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流涛 曲福田 冯淑怡
借鉴Islam的研究思路,构建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分解的理论模型。并利用199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农业面源污染演变的内在驱动机制,以期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农业面源污染演变受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减污效应的共同影响;(2)规模效应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为正,这说明农业生产规模和农村人口规模的扩大会增大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结构效应的两个重要方面(经济作物比重的提高和畜禽养殖业产值比重的提高)都会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减污效应开始初步发挥,二者都能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这为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锋 胡浩 张晖
运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考察了江苏省1990-2007年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演进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经济增长是影响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验证;②农业面源污染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明显,且具有一定滞后效应;③方差分解结果显示人均GDP是解释农业面源预测方差的重要变量,而农业面源污染对经济增长的预测方差贡献度则相对较小。因此,我们要充分关注江苏省经济快速增长对农业环境质量恶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为了充分体现农业面源污染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反作用,其关键前提是必须要对农业面源污染所导致的负外部效应进行清...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海鹏 张俊飚
农业面源污染是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把握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规律,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该文通过分析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成途径,确定农业面源污染的评价指标,并利用该指标分析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时序特征,发现1985~2005年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呈现线性增长特征、阶段加速特征和农资污染为主特征。文章分析了2006~2007年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分布的空间特征,发现中国存在3类污染区域:农资污染区、畜禽污染区和水土流失型污染区。根据时空特征分析,该文给出了农业面源污染管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 农业面源污染 时空特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智奎 肖新成
运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考察了三峡库区重庆段1992-2009年经济发展与农业面源污染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经济增长是影响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且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生活三大类污染源排放量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都具有协整关系;②短期内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化引起三类农业污染源排放量的同方向变动,长期来看,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面源污染有减缓作用,这与传统的环境—经济增长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所揭示的一般规律相同;③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种植业、养殖业的污染排放量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但是经济发展是农村生活污染排放量增长的原因,农村生活污染排放量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它们之间是单...
关键词:
经济发展 面源污染 协整检验 三峡库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小伟 王卫 单永娟 王顺新
2007年进行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是迄今为止我国最为权威的污染物排放量数据,文章运用此数据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工业粉尘4种大气污染物的总排放量和各自排放量与人均GDP、第二产业比重、单位GDP能耗、去除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科学判断经济发展与大气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气污染物总排放量与人均GDP呈负相关,与第二产业比重、单位GDP能耗呈正相关。烟尘和工业粉尘对去除比变化最为敏感。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牛海鹏 朱松 尹训国 张平淡
污染排放与经济发展的研究大都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而两者之间是通过经济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所联系的。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善,污染排放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是经济结构的改善可能会在短期内使得经济发展放缓甚至下滑,也可能在短期内就实现促进经济发展,从而表现为倒U型关系。本文采用中国1985-2009年的统计数据,对经济结构、经济发展以及污染物排放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指出了EKC模型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论述了基于经济结构调整所体现出的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倒U型曲线。
关键词:
污染排放 经济结构 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于卫国
以中国1993~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均GDP与人均"工业二氧化硫"和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而与人均"工业烟尘"和人均"工业粉尘"排放量之间呈自上向下的曲线关系;经济结构和技术对环境污染存在显著影响,而经济规模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经济结构 技术 环境污染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颖 徐少雄
[目的]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旨在探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我国制定切实可行的碳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方法]采用排放因子法和熵权法分别构建了我国农业碳排放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指标衡量体系,并综合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数字经济的推广可以显著减少农业碳排放,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一个单位可使农业碳排放减少355.26万吨;且优化能源结构和技术进步是数字经济抑制农业碳排放的重要作用机制;数字经济的发展对邻近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在不同区域、不同碳排放水平地区以及针对不同的碳排放源,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结论]数字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农业的低碳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安宝 刘琦琦
已有研究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展开了静态研究,就动态情形下二者关系尚无更深入的研究。该研究以此作为切入点,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不仅能够确定二者静态关系,而且在动态情形下也能确定二者关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我国30个省际为研究对象,确定了静态条件下16个省份具有正向配对关系,14个省份具有交错配对关系。更进一步分析,确定了动态情形下,14个具有静态交错配对关系省份中的绝大多数只能承受30%的排污强度增幅压力。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提出有关我国可持续条件下进行环境污染治理的四点准则。
关键词:
污染强度 经济发展 正向配对 交错配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宜虎 崔旭 陈雯
根据南京市1991~2003年经济与环境数据,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计量模型,进而评价了南京市的环境保护政策。研究表明:作为一个重化工业城市,南京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其环境恶化程度逐步得到遏制,部分环境指标与人均GDP演替轨迹呈现显著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这主要归功于南京市政府近年来有效的环境政策和巨额的环境投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强 薛惠锋 董会忠 刘蕊
文章通过对陕西省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现状进行分析,选择人均GDP和三类环境污染指标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分析变量,利用1990~2006年间的数据建立GDP与三类环境污染的VAR模型,并对变量的时序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的方法,分析关中地区的经济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在1990~2006年间,关中地区工业废水、工业固废、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变动对经济产生的总体效应是负效应,已经成为关中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环境污染 VAR模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丘雯文 钟涨宝 李兆亮 潘雅琴
[目的]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在不同作物间的分配格局变化的信息对于国家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作物生产的污染排放格局及其形成原因亟待深入分析。[方法]文章在测算各类作物生产中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的基础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及其内在构成的时空差异。[结果](1) 1998—2014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格局已从谷物作物转向蔬菜作物。(2)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空间差异明显,面源污染排放高的省份集中于黄淮海平原,低值省份则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增长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3)东北地区谷物作物面源污染排放比重高,东南沿海地区蔬菜作物面源污染排放比重高。(4)污染排放强度对谷物作物面源污染排放的影响较大,而蔬菜作物面源污染排放的增加则主要归因于种植面积的扩大。[结论]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发展政策,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造传统农业向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转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丘雯文 钟涨宝 原春辉 李兆亮
以2003—2014年为研究时段,在测算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基尼系数和非参数估计方法,研究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差异及其动态演变,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体下降,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排放强度较高,西部和东北地区则相对较低。2)2003—2014年,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略微扩大,地区间差异是其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体差异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4)马尔科夫链分析表明,中国农业面源污染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马军旗 乐章
在乡村生态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入考察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差异以及影响因素,对推进乡村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3—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单元调查法和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的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较轻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即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呈现出由东中部地区向西北和东北地区递减的趋势。空间计量分析表明,农业面源污染呈现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高污染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低污染集聚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清洁能源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环境治理投资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强化环境治理投资,加强农业绿色科技投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完善区域间联防联控,以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