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28)
2023(16150)
2022(13167)
2021(12069)
2020(10062)
2019(22356)
2018(22017)
2017(41599)
2016(22613)
2015(25047)
2014(24491)
2013(24368)
2012(22073)
2011(19849)
2010(19811)
2009(18615)
2008(18593)
2007(16692)
2006(14965)
2005(13490)
作者
(66531)
(56008)
(55731)
(52556)
(35138)
(26929)
(25001)
(22008)
(21283)
(19718)
(19285)
(18670)
(17786)
(17769)
(17467)
(17011)
(16441)
(16410)
(16097)
(16018)
(14094)
(13781)
(13581)
(12804)
(12663)
(12444)
(12345)
(12337)
(11275)
(11212)
学科
(99369)
经济(99245)
(91324)
(73258)
企业(73258)
管理(70443)
(47483)
方法(40847)
数学(32649)
业经(32496)
数学方法(32448)
农业(31425)
中国(29380)
(28942)
(20743)
(20135)
贸易(20124)
(19650)
(19506)
财务(19488)
财务管理(19472)
企业财务(18476)
技术(18245)
(17315)
(17158)
地方(17080)
(16187)
(15959)
(15548)
(14622)
机构
学院(329530)
大学(324327)
(144957)
经济(142590)
管理(127208)
研究(114877)
理学(110142)
理学院(108972)
管理学(107413)
管理学院(106846)
中国(91061)
(74262)
科学(70227)
(68117)
(63288)
(59019)
农业(57578)
业大(55218)
研究所(53837)
中心(52034)
财经(50966)
(49456)
(46640)
经济学(44843)
北京(42240)
经济学院(40707)
(40334)
(39623)
师范(39153)
(38356)
基金
项目(222510)
科学(177133)
基金(165767)
研究(158272)
(147104)
国家(145765)
科学基金(124835)
社会(106122)
社会科(100457)
社会科学(100430)
基金项目(88595)
(85948)
自然(80509)
自然科(78762)
自然科学(78739)
自然科学基金(77406)
(72163)
教育(69566)
资助(65398)
编号(61283)
重点(50227)
(49666)
(49297)
(48553)
成果(47656)
(47133)
国家社会(45470)
创新(44835)
科研(42617)
教育部(41994)
期刊
(164639)
经济(164639)
研究(95396)
(74228)
中国(63812)
学报(55627)
科学(53303)
农业(50145)
(48829)
管理(47700)
大学(42368)
学学(40843)
业经(32350)
(32120)
金融(32120)
(27116)
经济研究(26156)
技术(25751)
财经(25502)
教育(23530)
问题(22806)
(22107)
世界(18868)
技术经济(17779)
(17594)
(17401)
资源(15780)
现代(15714)
科技(15493)
商业(15466)
共检索到4901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锐  曹广忠  
本文利用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公安部门登记数据,分析了全国各省(市、区)需要市民化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规模、结构以及市民化推进程度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全国待市民化人口每年新增1510万,东部沿海以跨省市迁移为主,中部地区以省内迁移为主。采用迁移人口中的落户人口与总迁移人口的比值考察不同地区迁入人口落户难度,发现中部地区落户最易,西北地区其次,东部沿海最难。影响市民化进程的因素,一是高昂的市民化成本,特别是需要政府承担的公共成本部分抑制了市民化进程;二是现行的财政体制下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主要由迁入地政府负担,降低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三是现有产业人口与落户要求不匹配,使得粗放型产业所吸引的就业人群难以达到落户门槛。本文进一步结合户籍制度改革的动力机制分析,从政府投资体制和空间资源配置两方面就不同地区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策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阳  宋周  
本文从农业人口转移实施主体的角度,以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作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结果指标,应用Logit回归模型全面系统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口统计特征、工作情况、生活质量、思想观念等因素对身份认同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在达到0.05显著性水平的各因素中,相关性由强到弱,已在城里买房、没有务农经验、有丰富的娱乐活动等12个方面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倾向于城市人的身份认同。基于此,本文提出制定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农业转移人口的主体需求,既要着重解决农业转移人口面临的住房、户籍以及就业等问题,更要转变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积极推动农村与城市融合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阳  宋周  
本文从农业人口转移实施主体的角度,以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作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结果指标,应用Logit回归模型全面系统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口统计特征、工作情况、生活质量、思想观念等因素对身份认同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在达到0.05显著性水平的各因素中,相关性由强到弱,已在城里买房、没有务农经验、有丰富的娱乐活动等12个方面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倾向于城市人的身份认同。基于此,本文提出制定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农业转移人口的主体需求,既要着重解决农业转移人口面临的住房、户籍以及就业等问题,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魏后凯  苏红键  
文章在明确界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与标准的基础上,对当前农业转移人口的增长状况和市民化进程进行了科学评估,并进一步提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农业人口转移处于快速稳定增长阶段,从政治参与、公共服务、经济生活、综合素质方面判定的2011年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综合程度仅为39.56%,据此推算的2012年中国真实的完全城镇化率为42.2%。考虑到中国农业转移人口规模大、市民化程度低、面临的障碍多,文章建议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分层次、分类型、多途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智  郑循刚  
从农业转移人口构成类型、户籍地与迁入城市的视角,分析了市民化意愿的状况及资本要素禀赋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总体不高,个体工商户、省内户籍、迁入特大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加愿意成为市民。经济收入高、消费节制、户籍影响小、社保参加度高、机关单位熟人数多、公共文体参与度高、年龄小和女性等特征对市民化意愿的总体影响为正向,但不同群体间可能存在一些具体差异。分析认为革除体制弊端、提升资本存量、关注分层需求、因城施策是提高市民化意愿的有效渠道。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崔宝玉  霍梦婷  
利用2016年国家统计局全国动态人口监测数据,采用双变量Probit模型考察了流动特征和政府服务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省内流动、流入本地时间越长、流入城市等级越高以及与家庭成员一起流动能显著增强其长期居住意愿与落户意愿,由政府提供住房、缴纳住房公积金、在公有制性质单位就业也均能显著增强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居住意愿和落户意愿。由政府提供就业信息只能增强其长期居住意愿,却不能增强其落户意愿。社会保险还存在着缴纳和受益领取的异地接续困难,缴纳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会显著降低农业转移人口的长期居住意愿和落户意愿。由此,政府应根据农业转移人口流动特征和需求,提供精准性公共服务,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培训,并帮助其随迁子女以及其他家庭成员更快融入城市,消除城乡在住房、就业等公共服务和福利的户籍差异,建构全国统一、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政策体系。政府还应大力打造省域中心、副中心城市,并以乡村振兴助力城市化发展,吸引并留住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业转移人口,使他们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人口红利"。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齐秀琳   汪心如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地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惩罚回归、集成学习和深度学习等多种机器学习方法,考察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集成学习方法在预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梯度提升回归树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在所有特征变量中,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性别、家庭规模、年龄和流动城市数量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此外,本文通过累积局部效应图展示了不同影响因素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具体预测模式,并发现年龄和流动城市数量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有着明显的非线性影响。这些研究结论对政府进一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丽丽  梁丹妮  
利用对全国1288名农业转移人口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别从个人特征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及心理层面分析了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结果显示,两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身份认同程度整体偏低且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参加社会活动及朋友数量是影响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月收入对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影响的差异更大;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的作用更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丽丽  梁丹妮  
利用对全国1288名农业转移人口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别从个人特征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及心理层面分析了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结果显示,两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身份认同程度整体偏低且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参加社会活动及朋友数量是影响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月收入对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影响的差异更大;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身份认同的作用更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亚丽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已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提升城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美国、日本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因地制宜,积累了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运作与管理经验。本文在总结、分析美国、日本两个国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矛盾,提出了完善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健全相关法规等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露霜  郭凌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践活动仍面临着制度不完善、管理体制落后、成本分担机制不成熟、时序不协调、空间分布不均衡以及农业转移人口思想观念落后与自身素质偏低等现实困境。因此,我国应从户籍制度、基本公共服务、成本分担、生存空间打造、市民观念培养、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惠利伟   张明斗  
文章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0—2020年中国省域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二次指派程序(QAP)方法明确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省域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关联关系越来越紧密,网络结构的稳定性较强;河南、山东、湖北等农业生产大省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中心行动者地位,海南、上海、天津等地理位置较偏或农业生产规模较小的省份处于边缘行动者地位;缩小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农业技术水平差异、农业人力资本差异、市场化水平差异有助于强化区域间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关联,且地理距离邻近的省份间更容易建立空间关联关系。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北平  
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城市的二元结构以及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较为突出。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城市二元结构一元化,首先需要测算农民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明确政府、个人、企业各自承担的成本,建立合理的分担机制,促进政府对市政设施与社会服务的投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潘泽泉  
随着农业转移人口问题的拓展和日益复杂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不再是单一视角下的制度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个人发展问题,农业转移人口问题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临诸多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新形势下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新界定、市民化程度测量标准和指标的重新确立、概念框架的统一与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研究领域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事实上,未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研究趋势除了加强原有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发展社会学、管理学等原有学科的交叉研究外,还必须将发展生态学、公共健康学、政策学、发展人口学、发展人类学、营养学等其他社会学科纳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中,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更好地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不同学科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在跨学科框架内重新思考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议题和新的问题意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头平   钟桂珍  
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目标之一。文章通过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2002—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统计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识别其影响因素,探究其影响机理,定量测度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2002—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021年我国各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整体呈自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且存在较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但该空间集聚态势随时间推移在不断演变,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而工业化水平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财政支农力度则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