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44)
2023(16125)
2022(13354)
2021(12724)
2020(10584)
2019(23965)
2018(23381)
2017(45218)
2016(23678)
2015(26779)
2014(26109)
2013(25960)
2012(23478)
2011(21032)
2010(20749)
2009(19300)
2008(18726)
2007(16354)
2006(14270)
2005(12580)
作者
(63860)
(54030)
(53370)
(50773)
(33663)
(25404)
(23991)
(20963)
(20532)
(18669)
(18295)
(17960)
(16775)
(16654)
(16468)
(16431)
(15799)
(15498)
(15437)
(15156)
(13374)
(12913)
(12851)
(12315)
(12131)
(12060)
(11681)
(11531)
(10666)
(10571)
学科
(104944)
经济(104812)
(77288)
管理(70071)
(55344)
企业(55344)
(49203)
方法(43680)
数学(38802)
数学方法(38384)
农业(32547)
中国(29503)
业经(27988)
(25890)
(23910)
(19929)
贸易(19919)
(19499)
地方(19033)
(17255)
(16746)
银行(16735)
(16094)
技术(16072)
(15824)
(15442)
金融(15439)
环境(15088)
(14937)
财务(14886)
机构
学院(335371)
大学(332242)
(152932)
经济(150403)
管理(135349)
理学(117657)
理学院(116541)
管理学(114901)
管理学院(114263)
研究(111388)
中国(87851)
(67947)
(67531)
(62616)
科学(62225)
财经(53838)
(52769)
中心(52494)
业大(49618)
(49329)
(47907)
农业(47733)
研究所(47691)
经济学(47655)
经济学院(42941)
北京(42160)
(40799)
师范(40451)
财经大学(39965)
(39846)
基金
项目(229953)
科学(185163)
研究(173240)
基金(171823)
(147979)
国家(146717)
科学基金(128156)
社会(115922)
社会科(109944)
社会科学(109921)
基金项目(90458)
(87784)
自然(79322)
教育(77789)
自然科(77515)
自然科学(77497)
自然科学基金(76135)
(73102)
编号(68987)
资助(68593)
成果(54424)
(53074)
重点(51260)
(50900)
国家社会(49712)
(48841)
(48543)
教育部(46371)
课题(46209)
创新(45738)
期刊
(168337)
经济(168337)
研究(98508)
中国(64860)
(64227)
(51345)
管理(48858)
科学(46082)
学报(44842)
农业(43711)
大学(36987)
学学(35281)
(33629)
金融(33629)
业经(32652)
技术(29599)
教育(28252)
财经(26758)
经济研究(26093)
问题(23459)
(23128)
(21558)
世界(18637)
(17347)
技术经济(16834)
(16163)
经济问题(15851)
农村(15510)
(15510)
现代(15279)
共检索到4936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廖祖君  
"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农业经营模式的出现,实际上是对农业产业链整合方式的创新,这将促使农业产业组织由单一的纵向或横向一体化向纵横兼有的混合一体化的重要转变。本文认为,产业链整合机制的深化,导致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载体、农户为单元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混合一体化经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它将成为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向。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廖祖君  郭晓鸣  
现实考察表明,中国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呈现出沿着小农户、农业公司、"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路径不断创新和改进的显著趋势。理论分析发现,其背后的原因是,农业产业链发生着由分离走向整合、由纵向整合走向混合整合的明显变化。其政策含义在于,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民合作社在以产业链整合为核心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演变中作用日益凸显,应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促进农民合作社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使其作为龙头进行产业链整合的能力得到实质性提升,消除推进农业产业化与保护农民利益在某种程度上的"二律背反"现象。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田鹏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多样化推进模式,使得农业经营制度变迁呈现联动性、复杂性等特征。本文基于农地产权制度与农业经营制度的实践关联性理论假设,沿着"三权分置"这条产权制度演化主线,以农地权能结构及其主体可行性能力为核心,从权能结构、治理机制两维度构建一个涵盖不同农地经营权人和农业经营制度的整体性理论分析框架。从实证分析和经验成效上看,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及经营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呈现辨证互构特征。因此,一方面要把能力提升作为落实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实效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抓手,提升不同农地产权结构及其权能体系下多元产权主体可行性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强化法治保障和体制机制完善,以农地经营权的用益物权演化导向为目标,丰富农地经营权权能体系,构建以经营权人为主体的多样性农业经营制度。同时,切实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扶持效能,不断完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实现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协同演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与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协同演化,必须时刻警惕集体失灵、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家庭失灵等引发的农业治理风险。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宏力  
新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者统一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之中。从历史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呈现由农村土地小农私有,家庭经营、互助经营和合作经营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又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最后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演进轨迹。从理论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是权利配置服务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配,服务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服务于社会主义道路。从实践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有着权利核心—权益核心—权能核心,集权锢农—分权富农—赋权强农,权利封存—权利调整—权利交易三条可循的线索。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趋向可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个坚持和三个改变。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钟甫宁  
在资源禀赋既定的情况下,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资源禀赋与政治经济制度相互作用,共同决定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而言,生产的季节性、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强度也是资源禀赋的一部分,对经营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回顾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并以此为据讨论今后进一步演变的方向。从历史变迁的角度看,农业生产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不仅取决于政治经济制度,也取决于具体的经营制度。以土地制度为核心的产权关系应当有利于激励农民做出更多努力,国民经济的发展应当有利于吸收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农业内部的经营制度应当正确反映农业生产的特点。未来的农业生产组织应当具有充分的弹性,能够像制造业的全球产业链一样在不同层次上进行分工协作。"看得见的手"应当帮助生产者实现这种具有弹性的协作方式,而不是力图实现本社区、本地区的封闭式生产,在与外界的联系方面只重视生产资料、资金和商品的流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倩  
本文通过分析农业主体由传统"小农"向公司化"大农"转变的可行性和必然性,论证了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公司转变的经济逻辑。在交易费用与生产费用最小化的约束下,具有公司化、集约化经营特征的新型农业主体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体,遵循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路径,传统小农生产则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补充。该视角下农业政策也应同步调整——补贴发放、金融支持以及机制构建变得尤为重要,培养专业经营人才成为关键一环。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倩  
本文通过分析农业主体由传统"小农"向公司化"大农"转变的可行性和必然性,论证了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公司转变的经济逻辑。在交易费用与生产费用最小化的约束下,具有公司化、集约化经营特征的新型农业主体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体,遵循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路径,传统小农生产则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补充。该视角下农业政策也应同步调整——补贴发放、金融支持以及机制构建变得尤为重要,培养专业经营人才成为关键一环。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郑力文  
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土地占有和分配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农地制度一直是贯穿其中的核心问题。文章拟从宏观的角度,运用相关史实和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理清新中国农地制度历次变迁之间的内在逻辑。文章认为,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农地制度的历次变迁都是宏观环境和现实条件制约下的产物,服从于整个国家形势和战略发展的需要。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郜亮亮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其中最为基础的内容。本文尝试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实践和变迁逻辑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究其未来的可能演进的方向。首先,本文对五项改革实践的现实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五项改革是建立集体所有制、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农地“三权分置”、建立农地流转市场和强化产权稳定性。其次,本文从统一的理论框架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逻辑进行了分析,这也是对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经济学解释。最后,本文认为农地产权制度未来的演进方向是,在坚持农地狭义所有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及时顺应现实,不断地对农地权利进行分割细化和属性化,并把相应的权利分配给使用效率最高的社会主体,以最大限度提升农地利用效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蒋远胜  
土地是一个国家核心生产要素,在农业社会十分重要,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土地制度是一个国家基本制度。土地制度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并非单纯的经济制度,而是决定整个社会结构的宪制安排,有四个构成要素:农地产权和经营制度、土地征收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为了方便分析,较多的经济学者把农地制度作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池泽新  郭锦墉  陈昭玖  傅小鹏  蔡阳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童士清  
中国信贷制度在从计划信贷制度走向市场信贷制度的过程中,信贷功能逐步由单纯的、从属于财政的货币分配角色向资源配置和融资功能回归。对应于信贷制度的变迁,中国国有银行的信贷行为也由行政性信贷配给逐步向市场性信贷配给转变。这种转变直接影响银行信贷结构、信贷规模的变化和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理解中国信贷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是了解中国金融机构信贷微观运行与宏观效应的基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永香  刘洋  李伟  
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是中国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梳理中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发现其在变迁模式、变迁路径与变迁过程上呈现出三重变迁逻辑,而制度环境、制度系统、观念与行动者之间的协同互动则构成其变迁的动力机制。反思过去,展望未来,为推动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使其进入良性循环的制度变迁轨道,需要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征地思想、确立依法征地的制度原则、融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海燕  李秀菊  
食品安全关系到民众的健康,食品安全事件的密集出现需要我们重新反思食品安全政策。我国食品安全政策从2001年始历经几次变迁,食品安全政策不是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之间的选择,实际上是相关制度安排的选择,它是政府界定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选择集的制度安排。由于人们偏好变化引起制度变迁推动了食品安全政策的变迁,食品安全政策重新配置了消费者和食品生产企业的选择机会。食品安全政策的分析建立在社会福利函数的基础上,以及辨别清楚政策工具和政策手段。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石自忠  王明利  
为考察制度变迁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构建包括市场化程度、非国有化率、产业合理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及城镇化率等五个指标在内的制度变迁评价体系,通过熵值法测算制度水平,并借助MS-VAR模型就制度变迁对我国农业经济影响的非线性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制度变迁条件下,我国农业经济运行存在明显的状态转换和阶段性特征,其在平缓和剧烈两种波动状态下频繁转换,运行区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1979-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1年、1992-1996年和1997-2015年;制度变迁对农业经济具有长期影响,且该影响在两种状态下呈现出差异性,剧烈波动状态下农业经济所受影响较平缓波动状态更大;制度变迁对种植业经济的冲击影响总体表现为负,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经济所受影响为正;渔业经济所受影响最大,其次为林业和畜牧业经济,种植业经济受影响较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