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63)
- 2023(10917)
- 2022(9098)
- 2021(8427)
- 2020(6831)
- 2019(15508)
- 2018(15045)
- 2017(28984)
- 2016(15323)
- 2015(17008)
- 2014(16836)
- 2013(17101)
- 2012(16325)
- 2011(15282)
- 2010(15209)
- 2009(14269)
- 2008(13851)
- 2007(12339)
- 2006(11244)
- 2005(10300)
- 学科
- 济(93910)
- 经济(93837)
- 农(45969)
- 业(45114)
- 管理(34910)
- 方法(30816)
- 农业(30531)
- 数学(28220)
- 数学方法(28075)
- 中国(23656)
- 企(22907)
- 企业(22907)
- 地方(21404)
- 业经(19810)
- 学(15757)
- 制(15339)
- 贸(15161)
- 贸易(15151)
- 易(14783)
- 财(14091)
- 发(13492)
- 地方经济(12772)
- 融(12337)
- 金融(12337)
- 银(12285)
- 银行(12278)
- 体(12061)
- 行(12007)
- 环境(11987)
- 策(11237)
- 机构
- 学院(233484)
- 大学(231574)
- 济(120298)
- 经济(118570)
- 研究(90412)
- 管理(86304)
- 理学(74668)
- 理学院(73828)
- 管理学(72906)
- 管理学院(72477)
- 中国(70607)
- 农(56386)
- 科学(51177)
- 财(48410)
- 京(47865)
- 所(45929)
- 农业(43115)
- 研究所(41765)
- 中心(40115)
- 经济学(39127)
- 财经(39024)
- 业大(37890)
- 经(35790)
- 经济学院(35143)
- 江(33486)
- 院(30688)
- 北京(30135)
- 科学院(29821)
- 范(28975)
- 师范(28762)
- 基金
- 项目(153831)
- 科学(123337)
- 基金(116640)
- 研究(112624)
- 家(102271)
- 国家(101434)
- 科学基金(86412)
- 社会(78532)
- 社会科(74410)
- 社会科学(74393)
- 基金项目(61233)
- 省(57228)
- 自然(52296)
- 自然科(51116)
- 自然科学(51103)
- 自然科学基金(50265)
- 教育(48254)
- 划(47736)
- 资助(46943)
- 编号(42387)
- 部(36394)
- 发(36054)
- 国家社会(34912)
- 重点(34639)
- 成果(33638)
- 农(32363)
- 创(31555)
- 中国(31251)
- 教育部(31035)
- 性(30360)
- 期刊
- 济(140646)
- 经济(140646)
- 研究(74078)
- 农(59983)
- 中国(46500)
- 农业(40836)
- 学报(36255)
- 科学(35484)
- 财(33571)
- 管理(29027)
- 大学(28431)
- 学学(27552)
- 融(26348)
- 金融(26348)
- 业经(24891)
- 经济研究(22718)
- 财经(20618)
- 问题(19770)
- 业(19763)
- 经(18002)
- 技术(17613)
- 世界(17568)
- 贸(14650)
- 教育(14234)
- 农村(14100)
- 村(14100)
- 农业经济(13931)
- 技术经济(13688)
- 经济问题(13587)
- 国际(12885)
共检索到3590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清龙
农业经济韧性水平提高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动能。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从抵抗能力、调节能力、创新能力三个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空间布局及收敛性特征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呈现逐渐上升态势。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存在空间相关性,东部及中部地区多为H-H型和L-H型集聚。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在全国及四大区域均存在条件b收敛,但不存在显著s收敛,且东北地区具有绝对b收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清龙
农业经济韧性水平提高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动能。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从抵抗能力、调节能力、创新能力三个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空间布局及收敛性特征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呈现逐渐上升态势。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存在空间相关性,东部及中部地区多为H-H型和L-H型集聚。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在全国及四大区域均存在条件b收敛,但不存在显著s收敛,且东北地区具有绝对b收敛。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明斗 惠利伟
本文通过指标体系法对2009—2018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经济韧性进行综合测算,明确其空间差异特征,同时借助泰尔指数法分解其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性识别。结果表明:(1)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经济韧性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从省际来看,山东农业经济韧性均值最高,西藏最低。从区域来看,中部地区农业经济韧性最高,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农业经济韧性明显低于其他地区。(2)中国农业经济韧性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及区域间差异均呈不断缩小的趋势。通过对农业经济韧性空间差异的泰尔指数分解可以发现,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而区域内差异主要由西部地区省际差异引起。(3)政府支持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地区市场规模与环境规制强度是影响中国农业经济韧性的主要因素,农业经济规模与科技投入水平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力相对较弱。不同影响因子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均表现非线性增强与双因子增强两种类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迪 叶林祥
文章在界定农业绿色韧性内涵的基础上,从风险抵抗能力、适应恢复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三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了农业绿色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7—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采用多种模型对中国农业绿色韧性的发展情况、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绿色韧性明显增强,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其中,粮食主销区农业绿色韧性水平相对较高。对中国农业绿色韧性各维度评价从高到低依次为适应恢复能力、风险抵抗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中国农业绿色韧性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状态比较稳定,省际农业绿色韧性存在一定的极化现象,且区域间绝对差异逐渐增加。各省份农业绿色韧性水平短期内难以实现跨阶段跃迁,相邻省份水平的提升能够提高本省向更高水平转移的概率。各农业功能区组间差异是导致我国农业绿色韧性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峰 殷文星
文章基于2008—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研究时期划分为金融危机抵抗期、金融危机恢复期和新冠肺炎疫情抵抗期,利用敏感性指数法测度三个周期的经济韧性水平,采用GIS可视化、标准差椭圆与莫兰指数揭示省域经济韧性的时空特征,使用核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揭示中国经济韧性的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抵抗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在金融危机恢复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在新冠肺炎疫情抵抗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伴随着不同类型的冲击,中国省域经济韧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生相应变动。如金融危机抵抗力空间分布呈现“南(略偏西)—北(略偏东)”格局,而新冠肺炎疫情抵抗力空间分布呈现“西北—东南”格局。另外,中国省域经济韧性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全国整体经济韧性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分界点在中美贸易摩擦时间点附近,区域内部经济韧性有较大的极化趋势。中国经济韧性的差异呈现“倒U”型,差异主要来源于超变密度,东-中部的经济韧性水平之间差异最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相辉 黄子勇
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ernel密度估计、莫兰指数分析了中国农业产业韧性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农业产业韧性水平逐渐提高,但不均衡现象显著,且总体差异具有扩大趋势。粮食主产区韧性水平最高,产销平衡区韧性水平最低;粮食主销区韧性水平非均衡性最显著;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粮食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内极化现象逐渐增强,粮食主产区极化现象逐渐减弱。中国农业产业韧性水平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区域之间的联系强度逐渐减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玉茹 董小君 许诗源 秦梦
文章构建了区域经济韧性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估2004—2020年我国省域的经济韧性水平。采用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泰尔指数、全局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变异系数法对省域经济韧性水平的时空演进规律进行分析,包括动态演进规律、区域发展差异性、空间自相关特征、时间演进格局、发展收敛性等。研究结果表明:省域经济韧性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且存在向上发展的潜力;研究期内我国省域经济韧性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特征,且这种不平衡正在逐步扩大;省域经济韧性发展表现出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东、中、西三大地区与全国的经济韧性发展呈现趋同性特征,这种趋势在未来可能会更加明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何红光 宋林 李光勤
本文构建了农业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空间统计技术对全国1990—2014年农业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重点考察了2005—2014年各省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时空差异。研究表明:(1)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在1990—2004年为缓慢提升期,2005年后为快速提升期;(2)农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经济结构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贡献较大,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3)从空间维度来看,各省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程度和发展均衡性均存在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增长质量 主成分分析 空间差异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何红光 宋林 李光勤
本文构建了农业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空间统计技术对全国1990—2014年农业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重点考察了2005—2014年各省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时空差异。研究表明:(1)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在1990—2004年为缓慢提升期,2005年后为快速提升期;(2)农村发展水平和农业经济结构对农业经济增长质量贡献较大,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3)从空间维度来看,各省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程度和发展均衡性均存在较大差异,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水平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和东南沿海,而中南部省份的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相对较低。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增长质量 主成分分析 空间差异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巍 徐筱雯
在测度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增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空间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涉及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方面)是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经济韧性提升的重要渠道;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还存在异质性,东部地区和低城镇化率省份农业经济韧性的数字经济促进效应更为显著。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业经济 产业结构 差异化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祝宏辉 郑新
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等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经济韧性的提升,且城乡融合是数字经济提升农业经济韧性的作用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粮食主产区的数字经济正向促进农业经济韧性,且城乡融合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非粮食主产区则表现不显著。因此,应强化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因地制宜激活各产区农业潜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江雪
本文基于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我国商贸流通业效率对农业经济发展韧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商贸流通业效率对农业经济发展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农业经济发展韧性和商贸流通业效率具有较强空间自相关性,商贸流通业效率在提升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韧性的同时也促进了邻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韧性。最后,本文提出完善我国农业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流通组织和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制定农业经济发展韧性战略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萍 何瑞石 刘畅
数字经济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探寻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可为我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建设农业强国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显著提升了农业经济韧性;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经济韧性的效果具有区域异质性,在西部地区的正向效应更显著;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经济韧性的效果具有门槛效应,并且其赋能效果呈递减趋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美雯
提高农业经济韧性是建设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采用2013-2022年13个粮食主产省918个县(市)的面板数据,测评县域农业经济韧性现状及特点,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政策的效果,进而提出优化数字乡村建设、提高农业经济韧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郝爱民 解梦菡 刘育廷
文章构建了农业产业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产业链韧性指数。借助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莫兰指数、社会网络、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考察农业产业链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在样本期内,农业产业链韧性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分维度看,恢复能力、再造能力逐年上升,并且在2016年后有加速趋势,抵御能力在2018年后呈现下降趋势。(2)农业产业链韧性存在梯度效应,表现出“高韧性发展极”和“低韧性发展陷阱”的集聚效应。锻造农业产业链韧性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其韧性水平较大概率处于稳定状态。(3)省域农业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以及空间网络通达性,但各省份之间的关联性还有待提高。(4)农业产业链韧性的总体差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V”型变化趋势,地区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