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62)
- 2023(3247)
- 2022(2600)
- 2021(2282)
- 2020(1791)
- 2019(4292)
- 2018(4373)
- 2017(7654)
- 2016(3916)
- 2015(4286)
- 2014(4210)
- 2013(4226)
- 2012(4111)
- 2011(3846)
- 2010(3992)
- 2009(3733)
- 2008(3560)
- 2007(3151)
- 2006(2960)
- 2005(2747)
- 学科
- 济(28132)
- 经济(28119)
- 农(13860)
- 业(10466)
- 地方(9822)
- 农业(9032)
- 中国(7458)
- 贸(7282)
- 贸易(7279)
- 管理(7175)
- 易(7159)
- 业经(7015)
- 地方经济(6340)
- 发(5731)
- 方法(5663)
- 出(5297)
- 数学(5295)
- 数学方法(5286)
- 制(4638)
- 发展(4459)
- 展(4455)
- 农业经济(4336)
- 融(4268)
- 金融(4268)
- 出口(4177)
- 出口贸易(4177)
- 口(4177)
- 体(4008)
- 银(3846)
- 银行(3846)
- 机构
- 学院(58209)
- 大学(55814)
- 济(32894)
- 经济(32466)
- 研究(23901)
- 管理(20751)
- 中国(19267)
- 理学(17431)
- 理学院(17248)
- 管理学(17088)
- 管理学院(16976)
- 农(13816)
- 财(12779)
- 科学(12644)
- 京(11893)
- 所(11809)
- 经济学(10844)
- 中心(10712)
- 研究所(10641)
- 农业(10294)
- 财经(9982)
- 经济学院(9712)
- 经(9114)
- 江(8628)
- 科学院(8260)
- 院(8213)
- 发(8193)
- 业大(8178)
- 北京(7754)
- 社会(7451)
共检索到974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中国农业经济服务平台"是在新时代"融合、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建设的跨领域跨媒体融合创新的学术支撑服务平台,拟邀请经济和管理类的学术期刊和多家出版社入驻的多终端数字化平台。平台的建设宗旨"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着力解决学术期刊社小而散、单刊力量薄弱、学术影响力整体偏低、经营乏力、运营资金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晓红
《改革》2010年第3期发表了《中国服务业发展态势及其国际竞争力:"金砖四国"比较视野》、《中国服务业体制沿革及其"十二五"战略》,2010年第5期推出了"服务业发展再思考"的学术争鸣,对我国服务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讨论服务业发展时,新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上海经济研究》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经济理论月刊。其前身是经济研究所情报资料研究室于1979年编辑的内部资料《经济研究动态》和《经济研究资料》;1980年两个刊物合并为《经济学术资料》月刊;1984年更名为《上海经济科学》。1985年正式对外公开发行,并更名为《上海经济研究》。《上海经济研究》注重论文的思想性和学术性、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文风,鼓励对学术前沿问题的探索,积极开展学术讨论和争鸣。自创刊以来,先后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同时也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CSSCI"的来源期刊,在国内同类刊物中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据最新统计,《上海经济研究》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丽伟 高中理 周密
研究目标:探究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三大能力间的耦合关系及其对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影响。研究方法:从技术能力、组织能力、支撑制度能力的视角构建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2000~2017年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2000~2017年全国农业经济数据分析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对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影响。研究发现:这三大能力间的耦合程度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且呈逐年递增趋势;耦合协调度的初始发展程度较低,但也呈逐年递增趋势。在排除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经济增长后的回归结果表明,现阶段影响农林牧渔总产值的主要是技术能力,而且只有技术能力与组织能力等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林牧渔总产值提高。研究创新:从能力成长的视角研究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价值:为"十四五"时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深层次转变提供经验依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丁毓良 武春友 江照华
本文运用经济增长的分配理论与方法,建立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核算模型,分析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固定资本存量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制度创新、劳动力增长、环境外部性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研究表明,运用高科技及现代化农业运营方式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将成为推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杨娟
发达国家在发展社区支持农业(CSA)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美国侧重于市场化建设、欧洲国家侧重于社会化建设、日本侧重于体验和教育建设,这些国家发展社区支持农业对中国的启示很大,中国应借鉴其成功经验,加大对社区支持农业的扶持力度、借助互联网平台促进社区支持农业发展以及加强对社区支持农业潜在市场管理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蒋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冯开文 原正军 王任 李军
本文以《中国农村经济》刊文为素材,通过文献统计和分析,揭示了1985~2010年间中国农业经济学研究主题、研究重点的变化趋势以及中国农业经济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演进的基本态势,并从"三农"发展实践等层面探索了农业经济学不断进展的原因。本文指出,投身并服务于"三农"实践的要求,是中国农业经济学取得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原因。而在注解实践的同时,农业经济学研究也为实践提供先导性的引领;在整体不断优化提升的态势中,农业经济学适时采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也充分体现了自身的固有特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万众 郑微微 王怀明
基于1995—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①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华东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起积极作用,对西南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起负面作用,其他地区不显著;②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作用机制,在于促进技术创新而非效率改进;③基于技术溢出吸收能力、资源诅咒、污染天堂假说等的作用机制,华东地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绿色绩效明显优于其他地区。中国应该在人才培养、节能减排和环境规制等方面加大投入,提高技术吸收能力,规避资源诅咒效应,防止污染天堂形成,实现全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英强
本文讨论了美国农业政策及相关法案的内容及重要意义,评估了美国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支持水平,分析了农业科技和资源环境的补贴政策,讨论了包括价格和收入方面的生产补贴以及农业保险、信用贷款方面的金融补贴等直接关系农业发展的补贴政策。根据中国目前农业发展情况及国情,提出了几点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重视农业相关法案的建立;提高农业补贴水平,保护农村合作社的稳定发展;加强科技兴农,支持民间协会组织发展;强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促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永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开展协同创新,有利于解决我国当前创新主体分散,资源重复配置、利用率低以及利益失调等问题;可以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条件和资源,形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新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主体的主动性,促使"产、学、研、用"等创新主体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创新是行业特色高校发展壮大的战略选择。作为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行业科技进步的重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夏春秋
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各国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的综合国力,本文对如何发挥电子政务平台在发展农业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不足,提出了应用电子政务发展农业的思路。
关键词:
电子政务 农业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芷萱 向云 廖仪慧
[目的]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从多尺度空间视角出发,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单元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对比研究,揭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序和空间演变特征。[方法]利用2010-2020年236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探讨不同空间尺度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和5个分维度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而借助莫兰指数,对省级和地级市两个空间尺度的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性进行系统剖析。[结果]全国及四大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自2010年以来“稳步上升”,省级尺度与地级市尺度整体上升趋势也较为明显,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总体分布格局;省级尺度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地级市尺度则逐渐减弱,但后者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强于前者;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省级尺度和地级市尺度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相关性,省级尺度主要表现为显著的HH型和LL型集聚,地级市尺度则是LL型集聚占据主导。[结论] 基于分析得出了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政策、注重不同空间尺度的联动发展、强化地区辐射带动能力来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空间均衡发展的政策启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俊飚 颜廷武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工作成效密不可分。尽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农业经济学教育一度中断,但涅槃重生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也伴随改革开放开启了新的篇章,逐步形成了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农村与区域发展、食物经济管理等成熟研究领域,研究范式上与西方农业经济学学科逐步接轨,研究体系日趋完善,并在农业区域布局区划、农业体制机制改革、农业农村政策创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引领作用。展望未来,减贫与发展、农地制度安排、资源与环境经济、食品营养、消费与安全、农业科技推广、农村金融供给等问题研究,将是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前沿的重点方向。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姚成胜 朱伟华 黄琳
构建农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6年我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分析、面板回归模型等方法,揭示了我国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中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大体都可以划分为2000—2011年的持续增长阶段和2012—2016年的基本稳定阶段,并呈现出由东向西明显递降的特征;2)2000—2016年区域间差异是驱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在2007年以后区域内差异逐渐扩大,并于2015年开始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3)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格局在2000—2008年变化较为复杂,而在2008—2016年基本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4)经济增长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驱动因素,其作用要明显大于工业化和降水量,而城镇化和复种指数则对区域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负向影响,而且农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和外溢,能够产生跨区域的极化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新闻出版业规制及规制变革思路
数字经济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分析——评《转型的动力: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评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农业经济学》一书
农经所要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更好地发挥智库作用——中国农村改革40周年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建所60周年学术报告会在京举行
中国农业出版社经济政策类图书简介
农业经济发展与税收制度改革
学术前沿:中国农业经济学者(海南)峰会(CAEF 2018)报名方式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18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召开
回顾40年农业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18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与转型——基于高校(高等教育)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