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31)
- 2023(15782)
- 2022(13070)
- 2021(12051)
- 2020(9907)
- 2019(22316)
- 2018(21743)
- 2017(41367)
- 2016(22323)
- 2015(25155)
- 2014(24699)
- 2013(24824)
- 2012(23519)
- 2011(21601)
- 2010(21925)
- 2009(20540)
- 2008(20593)
- 2007(18887)
- 2006(17230)
- 2005(16025)
- 学科
- 济(105219)
- 经济(105011)
- 业(90333)
- 企(71161)
- 企业(71161)
- 管理(69153)
- 农(48750)
- 方法(37791)
- 中国(33445)
- 业经(32930)
- 农业(32645)
- 数学(28883)
- 数学方法(28691)
- 财(28388)
- 地方(23349)
- 制(22155)
- 贸(20429)
- 贸易(20409)
- 学(20109)
- 易(19878)
- 技术(19219)
- 务(18615)
- 财务(18595)
- 财务管理(18570)
- 和(17935)
- 策(17623)
- 企业财务(17562)
- 体(16441)
- 银(16389)
- 银行(16353)
- 机构
- 学院(332075)
- 大学(327164)
- 济(147815)
- 经济(145156)
- 管理(125965)
- 研究(121462)
- 理学(106706)
- 理学院(105522)
- 管理学(104153)
- 管理学院(103528)
- 中国(95977)
- 科学(71236)
- 京(70661)
- 农(70592)
- 财(66185)
- 所(62792)
- 研究所(56445)
- 中心(54457)
- 农业(54358)
- 江(52862)
- 财经(51543)
- 业大(51055)
- 经(46819)
- 经济学(45255)
- 北京(45157)
- 范(43287)
- 师范(42844)
- 院(42572)
- 州(41329)
- 经济学院(40638)
- 基金
- 项目(211201)
- 科学(167368)
- 研究(157910)
- 基金(153543)
- 家(134091)
- 国家(132732)
- 科学基金(113046)
- 社会(104596)
- 社会科(98117)
- 社会科学(98092)
- 省(83012)
- 基金项目(79986)
- 教育(70160)
- 自然(69384)
- 划(68856)
- 自然科(67762)
- 自然科学(67742)
- 自然科学基金(66623)
- 编号(63654)
- 资助(62056)
- 成果(52171)
- 发(51449)
- 部(47867)
- 重点(47757)
- 创(46263)
- 业(44968)
- 课题(44316)
- 国家社会(43714)
- 创新(42574)
- 发展(42043)
- 期刊
- 济(180912)
- 经济(180912)
- 研究(104091)
- 中国(75777)
- 农(71923)
- 学报(52124)
- 财(51712)
- 科学(50659)
- 管理(49835)
- 农业(48754)
- 大学(40261)
- 学学(38037)
- 融(36320)
- 金融(36320)
- 教育(35363)
- 业经(33769)
- 技术(28752)
- 经济研究(27694)
- 财经(26715)
- 业(25940)
- 问题(23920)
- 经(23277)
- 世界(20044)
- 贸(18915)
- 技术经济(18478)
- 版(16820)
- 国际(16674)
- 经济问题(15879)
- 农村(15742)
- 村(15742)
共检索到5293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航英
作为一门新兴分支学科,中国农业社会学的发展方兴未艾。通过对农业社会学发展现状的考察,本文认为,“生产视角”下的农业转型研究,虽然使农业社会学初步得到了学界的认可,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业社会学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问题、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针对这一状况,农业社会学应当推动研究视角的转变,即从“生产视角”迈向“生产—消费视角”。在新的研究视角下,研究者应当以“食物体系”为核心概念,推动相关研究的整合和学科地位的进一步确立,最终通过回应社会现实问题,迈向有机公共社会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航英
作为一门新兴分支学科,中国农业社会学的发展方兴未艾。通过对农业社会学发展现状的考察,本文认为,“生产视角”下的农业转型研究,虽然使农业社会学初步得到了学界的认可,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业社会学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问题、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针对这一状况,农业社会学应当推动研究视角的转变,即从“生产视角”迈向“生产—消费视角”。在新的研究视角下,研究者应当以“食物体系”为核心概念,推动相关研究的整合和学科地位的进一步确立,最终通过回应社会现实问题,迈向有机公共社会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文 李阳阳 柯雪龙
以往农业问题主要是经济学和农学的研究对象,农业社会学可以为这一问题的解析提供独特视角。201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农业社会学论坛"聚焦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主题,分别就"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脱贫攻坚""农村土地制度土地保护与土地流转""农业转型与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态、农耕文明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四个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对我国农业社会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农业社会学 主要议题 前景展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彤华
美国农村社会学的学科基础建立在赠地大学体系之上,而农业社会学的诞生与发展又深嵌于农村社会学的学科脉络中。本文以赠地大学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学科发展史,重新审视美国农业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赠地大学早期的农业公共实践催生了农村社会学,但农村社会学却由于制度上对赠地大学的依附,逐渐偏离了公共性初衷。为了应对学科危机,农业社会学于20世纪70年代末应运而生,以“社会学的想象”重新勾连起现实问题与知识生产。可见,“公共性”是农村社会学以及农业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本文认为,以新姿态重返农村社区,找回公共意识,将成为美国农业社会学发展的潜在出路。而中国农业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也应借鉴这一学术脉络,展开一场有机公共社会学的探索实践。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彤华
美国农村社会学的学科基础建立在赠地大学体系之上,而农业社会学的诞生与发展又深嵌于农村社会学的学科脉络中。本文以赠地大学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学科发展史,重新审视美国农业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赠地大学早期的农业公共实践催生了农村社会学,但农村社会学却由于制度上对赠地大学的依附,逐渐偏离了公共性初衷。为了应对学科危机,农业社会学于20世纪70年代末应运而生,以“社会学的想象”重新勾连起现实问题与知识生产。可见,“公共性”是农村社会学以及农业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本文认为,以新姿态重返农村社区,找回公共意识,将成为美国农业社会学发展的潜在出路。而中国农业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也应借鉴这一学术脉络,展开一场有机公共社会学的探索实践。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文
因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转型道路,形成了农业社会学的国别传统。在美国农业社会学的源头,教会、政府和大学是三种重要的影响力量。本组专题的三篇论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形塑美国农业社会学品格的三种因素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概括了美国农业社会学的突出特点,即综合性、学科交叉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入研究他国的农业社会学传统,有助于我国农业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能力提升。
关键词:
农业社会学 国别传统 学科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文
因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转型道路,形成了农业社会学的国别传统。在美国农业社会学的源头,教会、政府和大学是三种重要的影响力量。本组专题的三篇论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形塑美国农业社会学品格的三种因素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概括了美国农业社会学的突出特点,即综合性、学科交叉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入研究他国的农业社会学传统,有助于我国农业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能力提升。
关键词:
农业社会学 国别传统 学科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庄林政 陈家碧 李阳阳
为促进农业社会学学科发展,建设学术共同体,增进学界交流,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筹备大会于2021年6月6日在线上成功召开。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穆娜娜 钟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发展、巩固提升和创新完善,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战略地位发生了一系列重要转变。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成维度也随之呈现出了不同的政策演变特征:服务内容由全产业链向生产性服务聚焦;服务主体由村集体向多元市场主体拓展;服务对象由各类经营主体向小农户倾斜;服务形式由多样化向农业生产托管集中。基于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历程和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经验,结合农业全面转型升级和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十四五”时期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将在服务内容、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形式等方面呈现出高质量发展趋势。为此,决策部门要充分领会和把握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内涵要义,不断强化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及其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和学习,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在社会化服务中的角色分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文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农业社会学近年来在中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研究进行一砖一瓦的建设,其中理论建设尤其重要。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经典文本在农业社会学的理论建设中具有核心位置。本专题选取了三个(对)农业社会学中的经典命题:农业的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农业技术变迁中的占取主义与替代主义,以及技术采用中的"农业跑步机理论"。按照时代背景、原典阐释、学术延续以及启发意义的思路撰写,尝试为农业社会学的入门者提供一种理论梳理的路径。
关键词:
农业社会学 经典命题 理论阐释 学科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吕耀
农业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文明积淀的基础。我国传统农业一方面为统治阶级的政权稳固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它在维持社会经济、解决农民就业、保障食物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以及军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我国农业在解决农民就业及提供家庭收入、社会福利替代、保障食物安全、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经济发展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但农业的社会功能依旧非常重要。解决农民就业、农村社会安定以及农民社会福利替代等问题将主要依靠农业社会功能的发挥。因此,解读农业的社会功能对新时期我国农村健康发展以及由非贸易关注引发的农业保护问题均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农业 社会功能 农村发展 非贸易关注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彭声扬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客观需要,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健全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措施。一、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延安
农业保险对于规避农业风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农民对保险支付水平有限;农业保险的供给不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严重;缺乏必要的农业保护制度,国家财政税收支持不到位;缺乏有力的政策和法律支持,本文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农业保险 农险发展模式 再保险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高志敏 彭梦春
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有市场导向型的美国模式、合作社导向型的德国模式以及农协导向型的日韩模式。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成功经验表明,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建立完善的政府、合作社、私人公司3个层面的服务系统。中国基本上形成了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基础、多元化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与农民的需求差距大。为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强化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在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发达国家 农业社会化服务 发展思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娟
土地流转的大规模推进造成了大规模经营的大户扩张和家庭经营的小农户萎缩,这种分化反映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就是需求和供给结构的双重分化,其最终结果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大户为中心的重构。重构的过程有三个重要特征,而这些特征产生了对小农社会化服务体系以至小农生产的存续危机。一是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力量的扩张和崛起;二是这个过程是由耕地的规模经营效应和服务的规模经营效应共同构成的对小农的强制过程;三是这种强制效应最终会产生小农的"崩塌效应"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路径依赖效果,从而使体系重构具有不可逆性。由此在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