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39)
2023(18402)
2022(15446)
2021(14292)
2020(11893)
2019(27114)
2018(26681)
2017(51325)
2016(27844)
2015(31279)
2014(30980)
2013(31222)
2012(28692)
2011(26120)
2010(26051)
2009(24090)
2008(23683)
2007(21014)
2006(18727)
2005(16688)
作者
(81808)
(68545)
(67863)
(64643)
(43272)
(32775)
(30715)
(26950)
(25964)
(24223)
(23344)
(23276)
(21791)
(21659)
(21126)
(20738)
(20254)
(20032)
(19565)
(19491)
(17016)
(16908)
(16578)
(15593)
(15373)
(15192)
(15149)
(15105)
(13710)
(13703)
学科
(123247)
经济(123109)
(102234)
管理(87972)
(83378)
企业(83378)
方法(53449)
(49405)
数学(43878)
数学方法(43495)
业经(35030)
农业(32911)
中国(32561)
(32446)
地方(24081)
(23812)
(23038)
(22362)
贸易(22351)
(22325)
财务(22264)
财务管理(22239)
(21782)
技术(21201)
(21183)
企业财务(21071)
环境(20582)
(19375)
理论(19263)
(18676)
机构
学院(407511)
大学(404127)
(172138)
经济(168921)
管理(163463)
理学(141593)
理学院(140067)
研究(139097)
管理学(138002)
管理学院(137271)
中国(107565)
(86308)
科学(85986)
(79896)
(74543)
(70447)
业大(64907)
研究所(64394)
中心(62666)
农业(61719)
财经(60393)
(59847)
(55111)
北京(54159)
经济学(51586)
(51484)
师范(51032)
(49782)
(47432)
经济学院(46670)
基金
项目(277872)
科学(220223)
基金(203903)
研究(203186)
(178433)
国家(176883)
科学基金(152075)
社会(130808)
社会科(123770)
社会科学(123736)
基金项目(108223)
(107749)
自然(98161)
自然科(95886)
自然科学(95864)
自然科学基金(94188)
教育(90509)
(90203)
资助(82962)
编号(82124)
成果(64982)
重点(62219)
(61830)
(60875)
(58945)
课题(55310)
创新(54633)
国家社会(54513)
科研(52888)
教育部(52468)
期刊
(193400)
经济(193400)
研究(118082)
(77807)
中国(75742)
学报(64484)
科学(61911)
管理(60225)
(56436)
农业(53262)
大学(49254)
学学(46864)
教育(37598)
(36079)
金融(36079)
业经(35776)
技术(34574)
经济研究(29611)
财经(29282)
(28107)
问题(25671)
(25234)
技术经济(21896)
世界(20090)
(19871)
资源(19866)
科技(19729)
现代(19040)
(18841)
理论(18111)
共检索到598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海鹏  王子瑜  
利用产出距离函数将农业碳生产率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变化,并实证测算1995—2016年中国农业碳生产率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中国农业碳生产率年均提高3.57%,单位GDP碳排放量年均下降3.31%,累计下降50.96%,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效应。(2)中国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碳生产率提升有正向影响,劳动力价格上涨有负向影响。(3)中国农业碳生产率表现出"东高西低,阶梯分布"的空间特征,东南沿海省份和西北省份存在区域"农业碳生产率缺口",且呈缺口扩大趋势。鉴于此,为提高农业碳生产率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普伟  贾广社  何长全  MACKHAPHONH Nikhaphone  
绿色发展要求下,中国建筑业碳生产率变化的驱动因素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测算了2005—2016年中国各省(市、区)各年的建筑业单要素碳生产率(SFCP)和全局全要素碳生产率(GTFCP),应用相关性检验实证了SFCP和GTFCP之间的关系,分别应用加和式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 I(A-LMDI-I)和数据包络分析(DEA)分解方法对SFCP和GTFCP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结果显示:①SFCP和GTFCP之间显著正相关。②技术创新正向驱动SFCP,地区调整负向驱动SFCP;2008—2011年是技术创新和地区调整对SFCP影响最大的时段;四川省的技术创新、广东省的地区调整对SFCP的影响最大。③技术进步正向驱动GTFCP,管理效率和规模效率负向驱动GTFCP;2011—2014年是技术进步和管理效率影响最大的时段;2005—2008年是规模效率对GTFCP影响最大的时段;江西的技术进步、海南的规模效率和贵州的管理效率对GTFCP的影响最大。基于以上结果总结出相应的管理启示和不足。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郑云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一方面在整个时间段表现为不断发展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表现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水平的变化在不同时间段相互背离,只是近两年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出现了双向增长;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差异。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公共投资、工业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城市化程度等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骞  王珏  李超  刘鑫鹏  
研究目标:考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程度及其驱动因素。研究方法:利用Dagum基尼系数考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程度及来源,利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空间分异特征;(2)超变密度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地区内分异,地区间分异的贡献率最低;(3)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是不同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交互强度大于单个因素的作用强度。研究创新: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研究价值:对于推进农业区域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石慧  吴方卫  
文章使用非参数的双边相对Malmqutist生产率指数(Bilateral Relative MalmquistProductivity Index-BRMPI)的方法测算了中国28个省级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在控制地区空间因素的基础上研究生产率地区差异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空间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样本期间内各省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存在局部空间相关性。在利用空间计量方法估计的收敛方程中,我们发现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能够显著促进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不同的样本时期有差别,这可能与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有关,对外开放、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科研投入的作用不明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艳秋  戴小文  
低碳农业不仅是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经过程,研究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对中国制定农业减排措施具有一定意义。而已有研究更注重农业碳排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未从影响因素本身出发考虑其在影响农业碳排时的时间差异和区域差异。本文将对应分析和面板模型结合,一方面从时间纬度分析了全国农业碳排放主导因素的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从空间纬度探讨了地区农业碳排主导因素的区域差异。得到了两方面结论:一是中国农业碳排放主导因素在时间纬度上有两个发展阶段,先由农业经济结构主导向农业机械化主导转变,再向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主导转变;二是中国农业碳排主导因素在空间纬度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经济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廖文康  王介勇  李红梅  
[目的]农垦已经成为我国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分析我国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态势、区域差异及主要限制因素,提出提升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策建议。[方法]采用DEA-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法,利用全国30个垦区投入产出数据,评价分析2004—2015年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结果]2004—2015年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其平均值为1.104,技术进步变化平均值为1.160,技术效率变化平均值为0.953;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相对较快的区域为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地区、东南沿海和新疆地区,增长相对较慢的区域为黄土高原地区、西南喀斯特地区和东南山地丘陵区等。[结论]2004—2015年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技术效率是其主要抑制因素,农垦农业发展主要依赖农业技术进步,而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仍然相对较粗放;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根据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特征将全国垦区划分为高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驱动型、高全要素生产率—技术驱动型、低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驱动型和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驱动型4种类型。建议通过完善农垦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建立农垦现代企业用人制度和新型垦农关系、因地制宜分类分区推进农垦农业经营管理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甘天琦  杜建国  李波  
基于2000—2019年中国2098个县域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模型(SFA)测算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检验模型变量与无效率项来确定生产函数,并在此基础上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的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出“涨跌互现”的波动情形且波动较为剧烈,“十一五”规划以来呈现出逐年下降并趋于稳定的态势;(2)虽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明显,但增长速度与变化幅度体现出不同地区间的农业经济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3)全要素生产率的四重分解结果显示,技术变化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提升空间巨大。据此提出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另一方面,在引导土地规模经营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激励土地流转的具体措施,以实现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光峰涛  李琳  洪水峰  
碳生产率将经济高质量发展、能源技术创新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联系,碳生产率水平的整体提升关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研究采用LMDI模型与PDA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测度和考察2006—2019年中国全国及各省碳生产率的动态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讨论了各省对全国碳生产率变动的贡献与差异。研究发现,各省碳生产率演进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并受技术效率效应、生产技术效应、资本能源替代效应、劳动能源替代效应、能耗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地区格局效应等因素驱动,江苏、山东和广东等省份对全国碳生产率提升贡献较大。研究为推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应对全球资源短缺与气候变化提供理论参考与政策支持。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尹朝静   杨坤   田云  
基于2005-2021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本文科学估算中国农业生态价值,进而将其作为一种合意产出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体系,并构建EBM-GML模型测算和分解中国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然后采用Dagum基尼系数、收敛模型、核密度估计、马尔可夫链等方法,考察中国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空演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05-2021年,中国农业生态价值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且形成“西高、中次、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第二,中国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08%,表现出阶段性的波动式增长和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中国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农业生态技术进步驱动。第三,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总体差异明显扩大,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此外,全国和三大区域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s收敛和绝对β收敛,但存在条件β收敛。第四,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距明显扩大,分布形态呈现由“单极化”向“两极化”和“多极化”演进的趋势,且分布动态的内部流动性较弱。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赵达薇  李非非  
首先讨论农业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包括制度、化肥、资本、知识和环境因素等,接着利用回归方法建立起农业生产率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并结合实际对2020年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率进行了预测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于伟咏  漆雁斌  李阳明  
本文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和DEA方法,测算了中国31个省市2000~2011年农业能源效率,分析比较了碳排放约束下全国整体、五大区域及31个省份农业能源效率和节能潜力,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和收敛性检验。研究表明:碳排放强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能源效率普遍高于其他地区;全国及五大区域能源效率动态演进趋势由相对集中到逐渐扩散,且增长不明显;考虑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效率都得到明显提高;五大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全国整体上各地区间差距在逐渐缩小,最终将会稳定在同一水平。文章作者提出制定差别化的农业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有利于缩小各地区间农业...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奇  王会  陈海丹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方法,本文将农业生产中的氮磷流失作为一种要素投入测算了中国农业1992-2010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变化指数,并与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层面来看,研究期内我国农业GTFP年均增长与TFP基本相同;分解分析表明,我国农业GTFP和TFP的增长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推动,技术效率的降低抵消了部分技术进步的效果,纳入环境要素后技术效率的下降趋势和技术进步的增长趋势都有所放缓。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GTFP年均增幅高于其TFP,中部地区二者基本相等,西部地区前者年均增幅低于后者。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萍  余康  黄玉  
利用中国省级地区面板数据,采用Fre-Primont生产率指数测度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而采用夏普理值不平等分解法对中国农业TFP地区差异进行了测度与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农业TFP地区差异呈V型波动;从TFP构成分解看,中国农业TFP地区差异的57%来自农业剩余混合效率地区差异的贡献;从空间分解看,中国农业TFP地区差异的31%来自东部农业TFP地区差异的贡献,29%来自东、中、西部区域间农业TFP差异的贡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俊  陈怡  
考虑环境因素,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1999-2008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农业环境技术效率,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率指数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以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变动对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实证结果表明:东部的农业环境技术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的差别很小,中部略低于西部;1999-2008年间各年的ML指数均值都大于1,表明中国农业每年的生产率都在增长;中国农业生产率的改进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均值为0.997,农业技术效率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