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78)
2023(17703)
2022(14900)
2021(13737)
2020(11502)
2019(26272)
2018(25928)
2017(49794)
2016(26989)
2015(30342)
2014(29929)
2013(30125)
2012(27643)
2011(25045)
2010(24943)
2009(23006)
2008(22656)
2007(20016)
2006(17846)
2005(15845)
作者
(78714)
(65756)
(65263)
(62132)
(41597)
(31450)
(29543)
(25947)
(24938)
(23279)
(22471)
(22414)
(20894)
(20715)
(20243)
(19879)
(19442)
(19351)
(18820)
(18772)
(16358)
(16282)
(15829)
(15046)
(14721)
(14573)
(14547)
(14517)
(13153)
(13147)
学科
(115748)
经济(115612)
(100982)
管理(85408)
(82356)
企业(82356)
方法(51020)
(48949)
数学(41606)
数学方法(41234)
业经(34367)
农业(32523)
(31809)
中国(30927)
(23016)
(22470)
(22084)
财务(22024)
财务管理(22000)
(21738)
贸易(21727)
(21185)
企业财务(20841)
技术(20674)
(20437)
地方(20348)
环境(19772)
(18876)
理论(18691)
(18376)
机构
学院(392017)
大学(389114)
(165123)
经济(162033)
管理(158634)
理学(137393)
理学院(135954)
管理学(133984)
管理学院(133292)
研究(132474)
中国(102809)
(82758)
科学(81573)
(77059)
(72128)
(66596)
业大(62684)
研究所(60855)
中心(60018)
农业(59446)
财经(58313)
(57437)
(53270)
北京(51917)
(49298)
经济学(49087)
师范(48875)
(47339)
(45428)
经济学院(44437)
基金
项目(267230)
科学(212057)
基金(196559)
研究(195933)
(171653)
国家(170160)
科学基金(146779)
社会(125864)
社会科(119098)
社会科学(119063)
基金项目(104906)
(103494)
自然(95035)
自然科(92845)
自然科学(92825)
自然科学基金(91226)
教育(87248)
(86521)
资助(79429)
编号(79346)
成果(62881)
重点(59665)
(59564)
(58167)
(56995)
课题(53127)
创新(52752)
国家社会(52291)
科研(51063)
教育部(50735)
期刊
(185398)
经济(185398)
研究(114202)
(75282)
中国(72564)
学报(61680)
科学(59369)
管理(58186)
(54803)
农业(51351)
大学(47302)
学学(45004)
教育(35935)
业经(34705)
(34593)
金融(34593)
技术(32919)
经济研究(28234)
财经(28230)
(27037)
问题(24670)
(24262)
技术经济(20897)
世界(19246)
(19125)
科技(19035)
资源(18628)
现代(18495)
(17977)
理论(17533)
共检索到5750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艳秋  戴小文  
低碳农业不仅是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经过程,研究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对中国制定农业减排措施具有一定意义。而已有研究更注重农业碳排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未从影响因素本身出发考虑其在影响农业碳排时的时间差异和区域差异。本文将对应分析和面板模型结合,一方面从时间纬度分析了全国农业碳排放主导因素的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从空间纬度探讨了地区农业碳排主导因素的区域差异。得到了两方面结论:一是中国农业碳排放主导因素在时间纬度上有两个发展阶段,先由农业经济结构主导向农业机械化主导转变,再向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主导转变;二是中国农业碳排主导因素在空间纬度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经济发...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丽楠  洪名勇  
运用1997—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和SBM-Undesirable模型分析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及其时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显示: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生态效率主要受农地确权、财政支农水平、农业生产能力、农业机械密度、农业规模化水平、农业受灾率、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等8类因素影响。农业生态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农业自身发展,并由以强调农业高产出为主逐渐转向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主。东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农业自身发展,中部地区由以政策支持为主转向农业自身发展为主,西部地区由以政策支持为主转向宏观环境为主。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波  张俊飚  李海鹏  
农业生产所导致碳排放大幅增加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基于农业生产中6个主要方面的碳源,测算了我国1993-2008年农业碳排放量。发现自1993年以来我国农业碳排放处于阶段性的上升态势,总体上可分为快速增长期、缓慢增长期、增速反弹回升期、增速明显放缓期等四个变化阶段。其中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08%、2.38%。农业碳排放总量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农业大省,农业碳排放强度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发达城市、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中部农业大省。进一步通过Kaya恒等式变形对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效率因素、结构因素、劳动力规模因素对碳排放量具有一定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兆亮  罗小锋  张俊飚  邹金浪  
在测算各地区农业科研投资政府、创收、社会三类来源资金比重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变异系数、ESDA等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我国农业科研投资结构的空间分异特征,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科研投资社会资金比重变化平稳,而政府资金和创收资金的比重则分别表现为波动上升和波动下降的相对变化趋势,政府资金是农业科研投资的主要来源。2中国农业科研投资结构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均呈现总体缩小的态势。3政府资金比重高值分布区由2002年的"胡焕庸线"西北部地区扩展到2013年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创收资金恰好相反;而社会资金相对高值省份则由2002年的相互分散分布转为2013年的北方与南方地区集中连片分布。4政府资金比重与人均GDP、第一产业比重显著负相关,农业科技政策促进了政府资金比重的上升,创收资金则正好相反;社会资金比重值分别受到人均GDP的显著正影响和第一产业比重的显著负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婉玲  张金鑫  王红玲  
文章测算了1997—2017年中国31个省份农业碳排放,并进行峰值分析、LMDI分解和EKC检验,结果发现:全国及中、西部农业碳排放的峰值均出现在2015年和2016年,且2015年也是东部农业碳排放的极大值点,佐证了2015年"减肥减药"行动的政策在减少农业碳排放中发挥积极效用;LMDI分解结果显示,对于全国及东部,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人口是3个减排因素,产业结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是3个增排因素,但是对于中部和西部而言,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人口是2个减排因素,农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是4个增排因素;EKC的检验结果表明,全国及东、中部之间农业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符合EKC理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玉杰  耿献辉  
农业资源效率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农业绿色健康发展,避免农业自然资源受损以及环境污染带来的不良影响。运用SFA模型对中国2007—2018年的农业资源效率水平进行测度,结合核密度函数方法分析农业资源效率的时空分布状态,最后运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对影响农业资源效率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农药的过度使用外,劳动力、资本、水资源、土地资源、化肥等资源的投入都会带来农业资源效率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资源效率虽然基准水平较高,但是仍未达到效率前沿面,且在近年来呈现下降的趋势。农业资源效率存在空间上的相关性,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在影响因素之中,地区的经济、城镇化、交通、教育、财政支农等因素的水平越高,则越能提高农业资源效率水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玉杰  耿献辉  
农业资源效率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农业绿色健康发展,避免农业自然资源受损以及环境污染带来的不良影响。运用SFA模型对中国2007—2018年的农业资源效率水平进行测度,结合核密度函数方法分析农业资源效率的时空分布状态,最后运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对影响农业资源效率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农药的过度使用外,劳动力、资本、水资源、土地资源、化肥等资源的投入都会带来农业资源效率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资源效率虽然基准水平较高,但是仍未达到效率前沿面,且在近年来呈现下降的趋势。农业资源效率存在空间上的相关性,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在影响因素之中,地区的经济、城镇化、交通、教育、财政支农等因素的水平越高,则越能提高农业资源效率水平。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郑云  黄杰  
基于1997—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窗口DEA模型测度各省份农业生态效率,利用社会网络和模体分析方法实证考察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并通过二次指派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际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具有明显的网络化特征,上海、天津、重庆等地在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对我国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引领作用;块模型分析显示,四大板块的农业生态效率互动紧密,全国联动效应显著;模体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中非均衡关联关系大量存在;QAP回归结果表明,相似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市场化程度和农业技术水平有利于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地理相邻对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宝义  
本文综合利用1993—2013年样本数据,在农业碳排放测算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中国农业碳排放的结构特征和时空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碳排放量持续增加,农业化学制品尤其是化肥占据了排放量的重要份额;农业碳排放效率的经济指标和物理指标存在较大差别,在衡量农业发展问题上要综合衡量经济和生态效益指标。中国农业减排责任重大,不同地区必须结合现实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综合平衡农业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史常亮  郭焱  占鹏  朱俊峰  
根据最新修订的农业能源消费数据,本文测算了中国农业1980—2014年的能耗碳排放情况,并对其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和脱钩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农业能耗碳排放量总体上保持了向上增长的趋势,累计排放碳3325.68万吨;产值的增加是推动农业能耗碳排放量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强度的下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值增加带来的碳排放增长,但由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未能发生明显改观,其抑制效应近年来已趋于减弱;过去30多年里,农业部门节能减排努力所达到的"脱钩"效果甚微,总体呈弱脱钩效应,离实现强脱钩的差距越来越大;未来实现农业能耗碳排放"脱钩",更需要通过优化用能结构和降低碳排放因子来发挥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史常亮  郭焱  占鹏  朱俊峰  
根据最新修订的农业能源消费数据,本文测算了中国农业1980—2014年的能耗碳排放情况,并对其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和脱钩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农业能耗碳排放量总体上保持了向上增长的趋势,累计排放碳3325.68万吨;产值的增加是推动农业能耗碳排放量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强度的下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值增加带来的碳排放增长,但由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未能发生明显改观,其抑制效应近年来已趋于减弱;过去30多年里,农业部门节能减排努力所达到的"脱钩"效果甚微,总体呈弱脱钩效应,离实现强脱钩的差距越来越大;未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戴小文  漆雁斌  唐宏  
由于考虑了因消耗中间载能生产资料而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农业隐含碳排放较一般核算方法下的农业碳排放核算更加全面。本研究根据1990-2010年投入产出数据核算了中国农业隐含碳排放,比较了两种碳排放核算方法下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差异,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利用Kaya恒等式分解原理将其分解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一般技术进步以及低碳农业技术进步四类因素。研究表明:经济规模因素对农业隐含碳排放做出了主要正向贡献,一般技术进步因素也在大部分年份对其表现出正向驱动,经济结构因素与低碳农业技术进步因素则是负向驱动农业隐含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根据隐含碳排放性质与特点,针对中国农业隐含碳驱动因素,采取防止一般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丁宝根  赵玉  邓俊红  
[目的]研究中国种植业碳排放的时空差异、脱钩特征及驱动因素,为中国种植业低碳化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1-2018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种植业农用物资投入、种植业产值等统计数据,通过IPCC碳排放系数法对种植业碳排放量进行测度,采用Tapio模型揭示中国种植业碳排放脱钩特征,并进一步运用LMDI模型探析种植业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1)中国种植业碳排总量近年来趋于下降,化肥是其最主要碳源,碳排放量、碳源及碳排放强度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2)中国种植业碳排放脱钩类型近年来整体上呈现强脱钩,但省际差异化明显;(3)生产效率的碳排放抑制作用趋于增强,生产结构的碳排放增加效应显著,产出水平是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驱动因素,劳动因素的碳排放增加效应趋于下降。[结论]应坚持科技创新与结构优化、注重因地制宜与突出重点、着力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以期实现中国种植业低碳化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海鹏  王子瑜  
利用产出距离函数将农业碳生产率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变化,并实证测算1995—2016年中国农业碳生产率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中国农业碳生产率年均提高3.57%,单位GDP碳排放量年均下降3.31%,累计下降50.96%,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效应。(2)中国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碳生产率提升有正向影响,劳动力价格上涨有负向影响。(3)中国农业碳生产率表现出"东高西低,阶梯分布"的空间特征,东南沿海省份和西北省份存在区域"农业碳生产率缺口",且呈缺口扩大趋势。鉴于此,为提高农业碳生产率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田娟娟  张金锁  
基于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及地理探测器考察了我国省域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碳排放空间分异及空间相关特征显著,初期呈现“西低东高”“北高南低”特征,而后高值区逐渐向东南及西北省份移动。(2)碳排放热点区主要聚集于华北、长三角、河南、山东等地,冷点聚集程度逐年下降。(3)经济发展、环境规制及固定资产投资是碳排放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产业结构的解释力度最小,且多数因子在与其他因子空间叠加后会产生非线性增强作用。(4)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固定资产投资、外商投资的高值区,碳排放量均处于较高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