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164)
- 2023(18785)
- 2022(15609)
- 2021(14662)
- 2020(12497)
- 2019(28835)
- 2018(28334)
- 2017(53274)
- 2016(28826)
- 2015(32459)
- 2014(32165)
- 2013(32303)
- 2012(30009)
- 2011(27052)
- 2010(27019)
- 2009(25215)
- 2008(25215)
- 2007(22441)
- 2006(19725)
- 2005(17794)
- 学科
- 济(128838)
- 经济(128706)
- 业(103130)
- 管理(89414)
- 企(83819)
- 企业(83819)
- 方法(56330)
- 农(50190)
- 数学(46875)
- 数学方法(46346)
- 财(35678)
- 业经(35201)
- 中国(34828)
- 农业(33140)
- 地方(25987)
- 制(25273)
- 贸(24856)
- 贸易(24838)
- 易(24169)
- 务(23753)
- 财务(23706)
- 财务管理(23661)
- 学(23558)
- 企业财务(22417)
- 和(21479)
- 技术(20940)
- 环境(20470)
- 划(19503)
- 策(19503)
- 理论(18726)
- 机构
- 学院(413698)
- 大学(409356)
- 济(179779)
- 经济(176391)
- 管理(163779)
- 研究(142255)
- 理学(140347)
- 理学院(138853)
- 管理学(136627)
- 管理学院(135840)
- 中国(112806)
- 京(87038)
- 科学(85382)
- 财(80769)
- 农(79091)
- 所(71835)
- 中心(66876)
- 研究所(64943)
- 财经(63754)
- 江(63507)
- 业大(63399)
- 农业(60889)
- 经(57951)
- 北京(54793)
- 经济学(54516)
- 范(51240)
- 院(50989)
- 师范(50774)
- 州(49754)
- 经济学院(49214)
- 基金
- 项目(275088)
- 科学(218249)
- 基金(202287)
- 研究(199982)
- 家(176388)
- 国家(174874)
- 科学基金(151037)
- 社会(129530)
- 社会科(122627)
- 社会科学(122594)
- 省(107530)
- 基金项目(107041)
- 自然(97647)
- 自然科(95379)
- 自然科学(95353)
- 自然科学基金(93659)
- 划(89631)
- 教育(89396)
- 资助(82560)
- 编号(80087)
- 成果(63325)
- 重点(61784)
- 部(61201)
- 发(60248)
- 创(58696)
- 创新(54491)
- 国家社会(54207)
- 课题(53960)
- 科研(53126)
- 教育部(52150)
- 期刊
- 济(204055)
- 经济(204055)
- 研究(120441)
- 中国(82599)
- 农(76612)
- 财(64530)
- 学报(62959)
- 管理(61469)
- 科学(60878)
- 农业(51833)
- 大学(48592)
- 学学(45943)
- 融(41227)
- 金融(41227)
- 业经(37071)
- 技术(37014)
- 教育(34704)
- 财经(31349)
- 经济研究(31319)
- 业(28666)
- 问题(27329)
- 经(27083)
- 技术经济(22529)
- 贸(22289)
- 世界(21829)
- 统计(21146)
- 资源(20396)
- 版(20367)
- 国际(19637)
- 策(19239)
共检索到6313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云 张俊飚 尹朝静 吴贤荣
研究农业碳排放的动态分布特征与趋势演进规律对于农业碳减排政策的合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科学测算31个省(市、区)2002-2011年农业碳排放量的基础上,以农业碳强度为指标,利用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法,系统考察了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结论揭示:①中国农业碳排放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基于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的差异可将31个地区划分为"持续下降型"、"波动下降型"、"持续上升型"与"波动上升型"等四种类型;农业碳强度均呈下降趋势,但降幅差异较大。②基尼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全国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正逐步扩大。其中,东部地区处于高度平均;中部地区扩大趋势较...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杜德瑞 王喆 杨李娟
近十余年来,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系统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下一阶段各方关注的要点。本文结合我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的大背景,综合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并运用理论研究推导出:工业化中期制造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负相关,这种负相关直到工业化后期才能被消除。本文采用2002年至2011年的全国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研究表明,处于不同工业化进程的地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有较大区别。四大经济区应该实行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杜德瑞 王喆 杨李娟
近十余年来,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系统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下一阶段各方关注的要点。本文结合我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的大背景,综合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并运用理论研究推导出:工业化中期制造业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负相关,这种负相关直到工业化后期才能被消除。本文采用2002年至2011年的全国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研究表明,处于不同工业化进程的地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有较大区别。四大经济区应该实行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云 张俊飚 尹朝静 吴贤荣
研究农业碳排放的动态分布特征与趋势演进规律对于农业碳减排政策的合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科学测算31个省(市、区)2002-2011年农业碳排放量的基础上.以农业碳强度为指标.利用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法.系统考察了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结论揭示:(1)中国农业碳排放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基于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的差异可将31个地区划分为“持续下降型”、“波动下降型”、“持续上升型”与“波动上升型”等四种类型;农业碳强度均呈下降趋势.但降幅差异较大。(2)基尼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全国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正逐步扩大。其中.东部地区处于高度平均;中部地区扩...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田云 张俊飚 吴贤荣 程琳琳
在科学测算31个省(市、区)2000—2012年种植业碳汇盈余量的基础上,利用基尼系数系统考察了其地区差距及动态演变特征。研究结论揭示:1)中国种植业碳汇盈余量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基于总量变化趋势的不同可将31个地区划分为"持续增长型"、"波动增长型"、"波动下降型"与"持续下降型"等4类地区。16个地区种植业碳汇水平得到提升但增幅差异较大;余下15个地区则处于下降态势。2)基尼系数测算结果表明,中国种植业碳汇盈余的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虽存在一定的年际起伏,但总体处于逐步扩大趋势。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差距变化幅度居中,经历了差距缩小期、波动扩大期和波动平稳期等变化阶段;中部地区差距...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农业碳汇 种植业 碳汇盈余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范丽霞
本文使用SBM-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中国19782012年省级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核算,在此基础上以累积相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指标,采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可夫链方法,系统考察了我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及增长分布的动态演进。研究发现:(1)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较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论文基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化差异将28个省区分为"持续下降型"、"缓慢上升型"和"快速上升型"三种类型。(2)Kernel密度估计表明,全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差距呈扩大态势。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范丽霞
本文使用SBM-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中国1978~2012年省级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核算,在此基础上以累积相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指标,采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可夫链方法,系统考察了我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及增长分布的动态演进。研究发现:(1)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较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论文基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化差异将28个省区分为"持续下降型"、"缓慢上升型"和"快速上升型"三种类型。(2)Kernel密度估计表明,全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差距呈扩大态势。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差距变小的同时表现为"三极分化"逐渐消失;中部地区差距明显;而西部地区差距则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的过程。(3)马尔可夫链分析表明,省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分布的流动性比较低,但与高水平省区相比,低水平省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更具活跃性。稳态分布表明,我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表现为"中间大、两头小"的分布格局,"极化"现象较难发生。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孙东 卜茂亮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重大战略举措,而区域创新系统效率为决定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DEA方法,采用2002-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计算了我国31个省域创新系统效率,并用收敛检验方法,从全国、东、中、西部4个维度,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效率是否趋同。结果发现:近10年来,在全国层面,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提高明显,而纯技术效率没有明显提升;在区域层面,技术效率呈现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纯技术效率却呈现东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中部;规模效率东部、中部相差不大,东、中部高于西部。收敛性分析发现:在全
关键词:
创新效率 收敛性 DEA模型 面板数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雪莲 张俊飚 何可 丰军辉
利用Topsis方法测度中国31个省份1998-2011年的农业科研机构创新水平,考察并预测了财政科技投入与农业科研机构创新的短期及长期动态关系。结果表明:财政科技投入对农业科研机构创新的长期弹性为0.67,短期弹性为0.55,当短期贡献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将以42.7%的力度使其回至长期均衡状态;财政科技投入与农业科研机构创新之间呈现出互为因果的关系,即增加财政科技投入能推动农业科研机构创新,同时创新水平越高的农业科研机构能获得越多的财政科技投入;从短期波动来看,农业科研机构创新对财政科技投入增长的正向冲击较小,贡献仅为2.7%;而财政科技投入对农业科研机构创新的提升则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静 朱静 陆彦
基于高等教育投入和产出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2004—2011年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综合评价矩阵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1个省(区)市大致可分为高等教育发达、次发达及落后三个层次。高等教育发达省域包括北京、天津和上海3市,次发达省域包括湖北、陕西、辽宁等14个省份,落后省域包括四川、甘肃、海南等14个省份。总体而言,这三类省域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有所上升,但由于经济、政策、人口、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省域之间及其内部的高等教育投入和产出呈现出不同的差异变动趋势。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发展水平 省域 分类比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闫绪娴
自然灾害问题的日益严重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严重威胁,使得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对灾害经济学的研究。本文利用中国31个不同省份2002—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Eviews6.0和Stata11进行了三种情况的面板回归分析:(1)不考虑灾害损失变量的面板回归;(2)考虑灾害损失但无门限变量的面板回归;(3)灾害损失作为门限变量的面板门限回归。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灾害损失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灾害损失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并且存在双门限效应的非线性关系,当灾害损失占GDP比重低于0.0103时,灾害损失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也就是说灾害损失能一定程度...
关键词:
灾害损失 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门限回归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纯彬 王晓军
本文基于政府农业公共科研投资内生化的理论分析,研究了公共农业科研投资的决定,并以我国31个省(市、区)1987-2009年的数据进行了经验检验。结果表明,以农业份额表示的结构变量是政府农业公共科研投资的负向决定因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正向影响科研投入,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负向影响科研投入,农业人口对科研投入的影响为负,公共农业科研投资是一种联合产品,并不遵循公共物品收入中性理论,技术溢出对农业科研的影响为正。另外,农业生产条件、农民受教育程度对政府农业科研投入产生积极作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纯彬 王晓军
本文基于政府农业公共科研投资内生化的理论分析,研究了公共农业科研投资的决定,并以我国31个省(市、区)1987-2009年的数据进行了经验检验。结果表明,以农业份额表示的结构变量是政府农业公共科研投资的负向决定因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正向影响科研投入,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负向影响科研投入,农业人口对科研投入的影响为负,公共农业科研投资是一种联合产品,并不遵循公共物品收入中性理论,技术溢出对农业科研的影响为正。另外,农业生产条件、农民受教育程度对政府农业科研投入产生积极作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廖开妍 杨锦秀 曾建霞
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对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31个省份2002~2017年的数据为基础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析农业技术进步与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还能通过对劳动力的替代和释放效应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且在不同区域间,农业技术进步对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入的作用机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政府应注重农业技术的发展,重视农民科技素养的提升,推动农业机械化普及,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关键词:
农业技术进步 粮食产量 农民收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空间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基于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分布动态与演进趋势
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福利及补助支出差异研究——基于2001—2017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
房价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区域差异——基于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析
我国农村教育差异及收敛速度研究——对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测评与演进趋势——基于1998~200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基于30省面板数据的准自然实验
老龄化趋势下中国教育、科技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基于1990-2013年31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27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
省域碳排放量与低碳经济关系的面板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