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09)
2023(17648)
2022(14833)
2021(13746)
2020(11472)
2019(26228)
2018(26008)
2017(50072)
2016(27022)
2015(30598)
2014(30237)
2013(30383)
2012(28046)
2011(25506)
2010(25446)
2009(23676)
2008(23503)
2007(20723)
2006(18581)
2005(16601)
作者
(79169)
(66351)
(65623)
(62448)
(42110)
(31519)
(29572)
(25941)
(25128)
(23565)
(22598)
(22450)
(21165)
(21017)
(20547)
(20034)
(19549)
(19257)
(18962)
(18874)
(16515)
(16389)
(16027)
(15241)
(14778)
(14718)
(14706)
(14641)
(13275)
(13259)
学科
(118587)
经济(118442)
(102301)
管理(87507)
(83470)
企业(83470)
方法(52084)
(49155)
数学(42484)
数学方法(42078)
业经(34510)
农业(32675)
(32262)
中国(31646)
(23050)
(23004)
(22384)
贸易(22373)
(22243)
财务(22180)
财务管理(22153)
(21805)
地方(21073)
企业财务(20969)
技术(20884)
(20820)
环境(20071)
(19196)
理论(19100)
(18898)
机构
学院(397803)
大学(396050)
(168982)
经济(165886)
管理(160874)
理学(139124)
理学院(137692)
管理学(135672)
管理学院(134961)
研究(134955)
中国(104949)
(84380)
科学(81995)
(76754)
(74169)
(67958)
业大(62287)
研究所(61970)
中心(60515)
财经(59908)
农业(59193)
(58309)
(54679)
北京(53098)
经济学(50680)
(49988)
师范(49572)
(47996)
(46331)
经济学院(45811)
基金
项目(268659)
科学(213094)
研究(197813)
基金(197767)
(172279)
国家(170771)
科学基金(147163)
社会(127727)
社会科(120867)
社会科学(120836)
基金项目(104743)
(103538)
自然(94415)
自然科(92249)
自然科学(92225)
自然科学基金(90628)
教育(88079)
(86708)
资助(80552)
编号(79730)
成果(63966)
(60365)
重点(59688)
(58384)
(57271)
课题(53715)
国家社会(53157)
创新(53053)
教育部(51572)
科研(50993)
期刊
(190724)
经济(190724)
研究(117320)
(75381)
中国(74053)
学报(61717)
管理(59873)
科学(59638)
(56354)
农业(51517)
大学(47495)
学学(45125)
教育(36472)
(36123)
金融(36123)
业经(35027)
技术(33855)
财经(29279)
经济研究(29042)
(27099)
问题(25398)
(25167)
技术经济(21682)
世界(20287)
(19634)
科技(19035)
(18980)
现代(18863)
理论(18119)
资源(17976)
共检索到5879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云  张俊飚  
运用DEA-Malmquist模型考察中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并利用Tapio脱钩模型探究农业碳排放与其之间的协调性。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但年际间也伴随一定的波动起伏;农业碳排放强度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农用物资、稻田与牲畜养殖所引发的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农用物资碳排放所占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稻田与牲畜养殖的占比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1993年以来,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增速总体偏慢,年均仅为0.80%,基于其累计值的年际变化可划分为平稳起伏、波动下降和波动上升等3个阶段;从增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于伟咏  漆雁斌  李阳明  
本文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和DEA方法,测算了中国31个省市2000~2011年农业能源效率,分析比较了碳排放约束下全国整体、五大区域及31个省份农业能源效率和节能潜力,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和收敛性检验。研究表明:碳排放强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能源效率普遍高于其他地区;全国及五大区域能源效率动态演进趋势由相对集中到逐渐扩散,且增长不明显;考虑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效率都得到明显提高;五大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全国整体上各地区间差距在逐渐缩小,最终将会稳定在同一水平。文章作者提出制定差别化的农业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有利于缩小各地区间农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展进涛  徐钰娇  葛继红  
绿色发展将成为中国未来农业增长的重点内容,衡量农业绿色生产率有利于正确判断当前绿色发展的阶段特征。本文引入碳排放交易理论,将考虑了碳排放成本的农业绿色GDP作为产出,将农业生产中的氮磷流失作为一种要素投入,运用参数随机前沿函数模型(SFA)测算并分析了中国农业2000—2015年的省(市、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变化指数,并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农业GTFP年均下降0.14%,主要因2008/2009年前绿色技术的"退步"造成;从时间趋势和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波动性特征以及地区之间的梯度性特征。此外,农业TFP变化指数优于GTFP变化指数,年均增长0.02%,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驱动,但传统技术效率处于年均下降状态。改变重产出的研发理念、加强农业绿色技术研发,进而提高传统投入要素的技术效率水平是中国未来提高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关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柔  何艳秋  朱思宇  徐杰  
通过Tapio模型,测度2006~2015年我国各省市农业碳排、碳汇与经济增长间的"脱钩、耦合"关系,结合碳排经济效益和低碳发展潜力对其进行客观评价,进而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细致划分。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源碳汇与碳排总量均呈递增态势;西部地区以经济效益与低碳潜力"双低"为主,"双高"省市均有较好的资源禀赋条件;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仍以常规型为主,环保型省市逐年增加。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各省市应明确农业发展定位,因地制宜改进农业生产方式,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实现减碳排与增经济并行的低碳农业目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晓燕  翟印礼  
在比较我国各省农业生产率的前提下,运用巴罗回归等方法,检验了我国农业生产率的收敛性和形成β收敛的条件。分析结果显示,1985—1991年中国各省的农业生产率呈发散态势,1992—2002年存在条件收敛,其中市场化程度、农村教育、耕地灌溉率对缩小农业生产率的地区差距有显著的影响;长期来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是农业生产率提高的主要促进因素,短期内改善农村教育、提高耕地灌溉率可能效果更加显著。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莉莉   孙晓娟   刘凤楠  
采用超效率SBM-GML模型对199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指数进行测算,通过农业产值增长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效率值将不同省份划分成四个区域,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农业生产用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区域异质性,应用面板门槛模型对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能源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1990—2020年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推动力,而技术效率指数增速为负。(2)全国及各区域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产出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即生产用能的投入能够明显增加农业产出,但是产出增加的实现程度存在区域异质性。(3)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能源碳排放之间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在门槛值前,二者正向关系较强;跨过门槛值后,二者正向关系减弱,呈现协调发展态势。据此,提出积极鼓励农业技术进步、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生产用能结构、差异化选择农业绿色发展道路等政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莉莉   孙晓娟   刘凤楠  
采用超效率SBM-GML模型对199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指数进行测算,通过农业产值增长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效率值将不同省份划分成四个区域,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农业生产用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区域异质性,应用面板门槛模型对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能源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1990—2020年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推动力,而技术效率指数增速为负。(2)全国及各区域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产出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即生产用能的投入能够明显增加农业产出,但是产出增加的实现程度存在区域异质性。(3)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能源碳排放之间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在门槛值前,二者正向关系较强;跨过门槛值后,二者正向关系减弱,呈现协调发展态势。据此,提出积极鼓励农业技术进步、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生产用能结构、差异化选择农业绿色发展道路等政策建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明  李文秀  
在对2004—2016年中国各省份生产服务业开放和农业生产率进行估算的基础上,采用SYSGMM方法探讨了生产服务业开放所带来的农业生产服务技术投入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服务业开放对农业生产率的正向作用显著;从细分生产服务业看,技术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和货物运输仓储服务开放对农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位居前三位,其后是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从生产服务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系数看,技术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和货物运输仓储服务走出去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相对大于其引进来所带来的影响,而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走出去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则相对小于其引进来的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田云  张俊飚  
农业具有碳排与碳汇的双重效应。分析和把握不同省区的农业净碳水平,是深入研究农业生产碳排放问题的重要前提。鉴于此,研究基于农用物资投入、稻田、土壤、牲畜养殖等四方面23类主要碳源和以水稻、小麦为代表的15类主要农作物碳汇品种,测算了我国1995—2010年及31个省(市、区)2010年的农业生产碳排量、碳汇量,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各自净碳汇量。结果表明:①我国农业生产净碳汇量总体保持上升态势,由1995年的26 736.13×104t增至2010年的37 697.19×104t,年均递增2.32%。其中,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24 952.39×104t增至2010年的29 116.91×104t...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博  张文忠  余建辉  
基于中国1998—2012年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了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各省市区的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进而利用泰尔指数分解方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差异的结构性原因与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部分省市区处于农业生产非效率的状态,多数省市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效率下降。2农业生产效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多数年份中,差异主要由东中西与东北部区域间的差异所造成。3多数年份中,区域内部的差异是造成整体差异的次要原因,其中,西部区域内各省份的差异在各区域内差异中占比最大。4各影响因素与农业生产效率地区差异的关联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农业结构的地区差异、灾害影响的地区差异、农村劳动者教育素质的地区差异、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城乡收入比的地区差异,以及研发创新投入力度的地区差异。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马翠萍  刘小和  
该文从国外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出发,总结了国外温室气体减排经验,继而从碳排放和非碳温室气体排放两个方面研究了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途径和特点,并通过投入产出法对农业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2007年农业直接碳排放量为985.26万吨,直接碳排放强度0.1593吨/万元,隐含碳排放量为4452万吨,隐含碳排放量强度0.72吨/万元。在借鉴国外温室气体减排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海鹏  王子瑜  
利用产出距离函数将农业碳生产率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变化,并实证测算1995—2016年中国农业碳生产率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中国农业碳生产率年均提高3.57%,单位GDP碳排放量年均下降3.31%,累计下降50.96%,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效应。(2)中国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碳生产率提升有正向影响,劳动力价格上涨有负向影响。(3)中国农业碳生产率表现出"东高西低,阶梯分布"的空间特征,东南沿海省份和西北省份存在区域"农业碳生产率缺口",且呈缺口扩大趋势。鉴于此,为提高农业碳生产率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琳琳  张俊飚  曾杨梅  吴贤荣  
利用核密度函数、收敛理论及空间计量方法对1997—2012年我国大陆31省区的农业碳生产率分布演进规律、收敛趋势、聚类状况和俱乐部特征等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碳生产率均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省域间差异扩大,空间分布上逐渐不均衡化,且由较为明显的"一主三小"的四峰格局演变为"一主一次"的双峰格局,具有多个地区集聚的可能。2)全国农业碳生产率整体不存在σ收敛迹象,而东西部农业碳生产率存在较为明显的σ收敛现象。3)我国农业碳生产率呈现绝对β趋同特征,但收敛速度相对较小,仅有0.65%;同时,空间自相关指数进一步证实我国省域农业碳生产率存在集聚现象,且4个象限不同集聚类型地区的β收敛...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钱丽  肖仁桥  陈忠卫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将农业碳排放量纳入农业生产效率研究框架内。首先,综合运用3个DEA模型,测算了2004—2010年中国30个省份农业生产效率,探索中国各省份、三大地区间的效率差异,并给出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4种模式,然后,利用Tobit模型检验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农业生产效率有所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纯技术效率低下是制约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各省份、三大地区间效率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最高,而中西部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有60%的省份农业资源利用模式为低经济低环境效率型,这些省份主要来自于中西部地区;农田抗灾能力、农村用电量和研发经费的提高对全国农业生...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高帆  
农业生产率提高具有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两个指向,农业发展也面临着不同的政策选择方式。当前我国农业土地生产率较高而劳动生产率较低,未来我国应将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这从日本农业发展从重视土地生产率转向重视劳动生产率的演变轨迹可以得到支持。针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目标,可以从提高土地生产率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两个线索引申出相应的政策含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