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97)
- 2023(16213)
- 2022(13343)
- 2021(12338)
- 2020(10523)
- 2019(24047)
- 2018(23713)
- 2017(45146)
- 2016(24586)
- 2015(28177)
- 2014(28192)
- 2013(28088)
- 2012(25781)
- 2011(23302)
- 2010(23582)
- 2009(22495)
- 2008(22564)
- 2007(20739)
- 2006(18489)
- 2005(16926)
- 学科
- 济(111449)
- 经济(111326)
- 业(95776)
- 管理(77780)
- 企(77392)
- 企业(77392)
- 农(48467)
- 方法(48236)
- 数学(39049)
- 数学方法(38761)
- 业经(33590)
- 农业(31916)
- 中国(31894)
- 财(31322)
- 制(23113)
- 贸(21802)
- 贸易(21787)
- 务(21226)
- 易(21224)
- 财务(21190)
- 财务管理(21154)
- 企业财务(19994)
- 技术(19584)
- 学(19494)
- 地方(19484)
- 和(18265)
- 策(18185)
- 理论(17792)
- 体(17240)
- 银(17124)
- 机构
- 学院(367948)
- 大学(363528)
- 济(160386)
- 经济(157436)
- 管理(142267)
- 研究(125750)
- 理学(121865)
- 理学院(120601)
- 管理学(118823)
- 管理学院(118155)
- 中国(99856)
- 京(77160)
- 农(76016)
- 科学(75584)
- 财(71530)
- 所(64573)
- 农业(58920)
- 研究所(58456)
- 中心(57931)
- 业大(57904)
- 江(56929)
- 财经(56890)
- 经(51693)
- 经济学(49439)
- 北京(48569)
- 范(45547)
- 师范(45088)
- 经济学院(44776)
- 州(44495)
- 院(43720)
- 基金
- 项目(238036)
- 科学(188339)
- 研究(174559)
- 基金(174204)
- 家(151856)
- 国家(150467)
- 科学基金(129005)
- 社会(113749)
- 社会科(107633)
- 社会科学(107602)
- 省(93232)
- 基金项目(92000)
- 自然(81438)
- 自然科(79599)
- 自然科学(79578)
- 教育(78757)
- 自然科学基金(78246)
- 划(77512)
- 编号(70372)
- 资助(70273)
- 成果(56449)
- 部(53585)
- 重点(53575)
- 发(52786)
- 创(51442)
- 业(48083)
- 国家社会(47902)
- 课题(47854)
- 创新(47517)
- 教育部(45652)
- 期刊
- 济(184913)
- 经济(184913)
- 研究(107380)
- 农(75339)
- 中国(73873)
- 学报(57721)
- 财(57256)
- 科学(54780)
- 管理(53775)
- 农业(51053)
- 大学(44277)
- 学学(41939)
- 融(36841)
- 金融(36841)
- 业经(34509)
- 教育(33293)
- 技术(33231)
- 经济研究(28855)
- 财经(28780)
- 业(28062)
- 问题(25199)
- 经(24981)
- 技术经济(20872)
- 世界(20391)
- 贸(19915)
- 版(18984)
- 现代(17182)
- 商业(17112)
- 国际(17106)
- 统计(16710)
共检索到5575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高明国
现代农业生产力系统呈现出多因素的趋势,不仅独立的实体性要素的内涵在丰富,而且还拓展出了运筹性的综合要素、渗透性的智力要素、准备性的人力资本要素和生态的控制性要素。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仍然作为前置的要素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但是生态支撑/约束条件下的生态控制性要素逐步显现。从建国初单纯的机械化,到20世纪60、70年代农业现代化的"四化"推进,再到80、90年代以来全要素生产力系统的拓展,我国60年的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印证了现代农业生产力系统不断深化与拓展的趋势。现代农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素不断丰富的系统工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单要素偏废。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晓越
Based on the four components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eans,agricultural labor forces,agricultural output capacity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and on the predetermined sixteen variables,this study constitutes a statistical index system for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nd,thereby,analyzes empirically the progress of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rom 1998 to 2001.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指标体系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程怀儒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传统农业要过渡到现代农业,首先必须将农业的生产目标由满足自给性消费的产量最大化转变为商品性生产的利润最大化;其次是要减少农业人口,实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率和大型农业机械的利用率。而中国目前要完成这一转变必然面临着重重困难。巨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耕地资源稀缺;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农业科技进步缓慢等,都成为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而造成这种局面,既有历史和制度,又有思想和资源原因以及产业结构的原因。
关键词:
中国 农业现代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战伟
[目的]通过测算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揭示其动态演进趋势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文章使用SBM-Global Malmqusi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利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了中国农业TFP增长的动态演进,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中国农业TFP增长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下降是阻碍其增长的主要原因;核密度估计表明各省份之间的农业相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差距不断扩大,技术效率普遍恶化,而技术进步增长速度显著;农业金融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对中国农业TFP都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水平对中国农业TFP则产生了阻碍作用,农村人力资本则对农业TFP产生的正效应不显著。[结论]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各省份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措施。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谢杰 李鹏
本文以二元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推理出的命题假设为理论分析框架,应用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直接影响因素与空间溢出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时间上的积累效应和空间上的辐射带动作用;工业化在短期内对农业现代化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农业水利化和城市化在短期内对农业现代化产生正向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农业科技投入和农村财政支出对农业现代化有促进作用;值得警惕的是在我国几乎尚未形成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长效机制。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既要加强各地区农业发展政策之间的协调,又要加强农业区域规划的配套体系建设;不但关注短期效果,更要思考如何形成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的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康亚文 彭博 赵浚夷 刘泠岑 张倩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针对国内外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研究的文献,探究其测算结果的一致性,以期为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算及其结果提供更为全面、客观、系统的认识与理解。[方法]首先对中英文数据库中已发表的有关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再对纳入文献进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区域、方法、投入产出指标和年份区间的梳理,进而基于Meta分析定量化地分析各研究中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测算结果之间的异质性,并进行敏感性检验。[结果]结果显示:(1)中国农业TFP增长率测算总体异质性较低(I~(2)=10%),剔除单独省份或地区作为研究区域的文献后,Meta分析结果异质性增大(I~(2)=18%);(2)投入指标方面,劳动力投入指标使用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时的测算结果异质性较高(I~(2)=61%),而使用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时,测算结果同质性显著(I~(2)=0);(3)测算方法方面,使用DEA方法测算所得结果间同质性显著(I~(2)=0);(4)测算时段方面,各时段内农业TFP增长率测算结果呈现高度异质性,1992—1997、1998—2003、2004—2008、2009—2015各时段下I~(2)结果分别为 94%、89%、68%、87%。[结论](1)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79—2015年期间年均增长2%是较为准确的测算结果,且单独省份的研究能够一定程度上填补以全国为研究区的文献间的异质性;(2)投入产出指标的遴选对农业TFP增长率测算结果有一定影响;(3)测算方法是农业TFP增长率异质性的主要来源;(4)农业TFP增长率测算中相关指标所选不变基期对长时间跨度测算结果影响不大,但对具体时段内的农业TFP测算结果影响显著。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崔晓 张屹山
本文运用符合物料守恒条件的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模型,分别对1990~2011年间中国农业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有以下发现:与传统的技术效率相比,环境效率不仅能体现农业生产中各种要素的利用效率,还能揭示农产品要素投入中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在大多数年份慢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这与农作物对生产要素中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增长缓慢密切相关。由于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上的缺陷,中国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农作物对化肥的吸收效率增速缓慢,导致了农业污染控制难度加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困难等问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奕山
新中国在小农户大量存在的起点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客观上无法离开小农户而另辟蹊径,农业现代化所取得的已有成就也离不开小农户的贡献。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小农户的作用体现在各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前各家各户被统一组织起来,集中力量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和发展粮食生产,输送粮食支援城市重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深化的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小农户的分散决策和生产行为汇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农产品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小农户的处境也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前农户的生产决策自主性和粮食消费受到计划体制的抑制;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化环境下,弱势小农户难以掌握高价值的现代生产要素、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和增加在产品销售中的利益份额。在市场化环境下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公共部门应更加重视保障弱势小农户的利益。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奕山
新中国在小农户大量存在的起点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客观上无法离开小农户而另辟蹊径,农业现代化所取得的已有成就也离不开小农户的贡献。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小农户的作用体现在各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前各家各户被统一组织起来,集中力量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和发展粮食生产,输送粮食支援城市重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深化的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小农户的分散决策和生产行为汇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农产品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小农户的处境也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前农户的生产决策自主性和粮食消费受到计划体制的抑制;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化环境下,弱势小农户难以掌握高价值的现代生产要素、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和增加在产品销售中的利益份额。在市场化环境下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公共部门应更加重视保障弱势小农户的利益。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汪昊 张俊飚 王志娜
[目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动态的过程,衡量不同时期各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及其收敛特征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区域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首先基于熵权法,借助2003—2020年中国30个地区(除西藏、澳门、台湾、香港)的面板数据,构建包含农业面源污染数据在内的8大指标体系,测算中国各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其次,借助非线性时变因子俱乐部检验法,识别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收敛组;最后,应用ordered logit和ordered probit模型检验俱乐部的成因。[结果]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不高,地区差距明显;30个地区收敛于4个俱乐部,其中北京、上海、黑龙江3个地区收敛于高水平俱乐部、21个地区收敛于中高水平俱乐部、云南和重庆收敛于中等水平俱乐部、山西、甘肃、贵州和青海收敛于低水平俱乐部;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水平和农业保险对俱乐部融合具有促进作用。[结论]因此,低水平俱乐部可以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农业保险等路径实现向高水平俱乐部的趋同。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春龙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都对耕地的保护与利用工作重视不够,还存在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而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问题与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同时也关系到我国包括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内的各项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应对耕地保护与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
耕地 保护与利用 农业现代化进程 基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冀玄玄 姜军松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文章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测算了2005—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利用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和Markov链分析方法全面考察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显著。(2)总体而言,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左高右低”的“偏左”分布特征,样本期内低水平集聚态势逐渐改善,并且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分布形态存在差异。(3)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较为稳定,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处于较高发展水平的省份对邻近省份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常艳花 张红利 师博 张新月
采用组合赋权法,基于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农业生态四个维度,测度2009—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而采用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和传统马尔科夫链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规律和特征及其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发现:(1)基尼系数及分解显示,样本期内,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这一结论得到了核密度估计的验证。从整体来看,各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在样本考察期内存在“收敛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核密度估计分析显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分布向右移动意味着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在逐渐提升,但各地区间具有非均衡发展特征。(3)莫兰指数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地理距离上呈现空间正自相关,存在空间集聚现象。(4)传统马尔科夫链分析显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各状态间的流动性较高;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向高水平方向转移,存在跨越式转移的可能性较小。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区域差异 演变趋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卢良恕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人民生活正在由温饱阶段向小康阶段转变。近年来,中国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不断减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倪国良 朱楠楠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进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核心议题,是指引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具有现实紧迫性、显著必要性、高度契合性,展示出清晰的驱动逻辑与运行机理:在勃发开端环节变革要素系统,提升农业驱动能力;在核心中枢环节优化技术系统,强化农业支撑载体;在终端输出环节联动产业系统,革新农业发展方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需要发展“大农业”,提升“大科技”,倡导“大融合”,促进“大开放”: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驱动产学研的深度融通创新,转化农业成果贡献;破解城乡一体发展障碍,注入乡村治理活力;面向国际拓展竞争优势,助力农业贡献世界。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赋能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