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26)
- 2023(17332)
- 2022(14524)
- 2021(13221)
- 2020(11280)
- 2019(25638)
- 2018(24954)
- 2017(47320)
- 2016(25905)
- 2015(28825)
- 2014(28251)
- 2013(28393)
- 2012(26277)
- 2011(23807)
- 2010(23894)
- 2009(22663)
- 2008(22851)
- 2007(20725)
- 2006(18384)
- 2005(16391)
- 学科
- 济(115496)
- 经济(115367)
- 业(99228)
- 管理(82630)
- 企(80783)
- 企业(80783)
- 方法(51809)
- 农(48405)
- 数学(42832)
- 数学方法(42529)
- 财(33864)
- 业经(33583)
- 农业(31845)
- 中国(30436)
- 贸(23435)
- 贸易(23426)
- 务(23129)
- 财务(23113)
- 财务管理(23078)
- 制(23071)
- 易(22834)
- 企业财务(21898)
- 学(21248)
- 技术(19909)
- 地方(19707)
- 环境(19203)
- 划(18669)
- 和(18658)
- 策(18270)
- 体(17205)
- 机构
- 学院(385523)
- 大学(381316)
- 济(167619)
- 经济(164699)
- 管理(148957)
- 研究(131337)
- 理学(129117)
- 理学院(127727)
- 管理学(125900)
- 管理学院(125212)
- 中国(102425)
- 农(83912)
- 科学(81387)
- 京(79609)
- 财(74363)
- 所(67940)
- 农业(65595)
- 业大(63885)
- 研究所(61978)
- 财经(60192)
- 中心(60186)
- 江(57787)
- 经(54869)
- 经济学(52107)
- 北京(49420)
- 经济学院(47451)
- 范(46086)
- 院(45991)
- 师范(45530)
- 州(44945)
- 基金
- 项目(258035)
- 科学(204035)
- 基金(191083)
- 研究(182259)
- 家(169003)
- 国家(167525)
- 科学基金(143118)
- 社会(120516)
- 社会科(114173)
- 社会科学(114135)
- 基金项目(101847)
- 省(100454)
- 自然(93234)
- 自然科(91152)
- 自然科学(91118)
- 自然科学基金(89592)
- 划(84337)
- 教育(80858)
- 资助(76691)
- 编号(70645)
- 重点(58147)
- 部(57650)
- 发(56302)
- 创(55950)
- 成果(55309)
- 业(52525)
- 创新(51853)
- 国家社会(51079)
- 科研(50074)
- 教育部(48731)
- 期刊
- 济(186992)
- 经济(186992)
- 研究(108001)
- 农(81729)
- 中国(70943)
- 学报(66064)
- 科学(60787)
- 财(59043)
- 农业(55087)
- 管理(53864)
- 大学(49282)
- 学学(47390)
- 融(36339)
- 金融(36339)
- 业经(35088)
- 财经(30345)
- 技术(30334)
- 业(29873)
- 经济研究(29565)
- 教育(27110)
- 经(26242)
- 问题(25756)
- 技术经济(21218)
- 贸(20600)
- 版(20406)
- 世界(20403)
- 商业(18144)
- 科技(17829)
- 资源(17763)
- 现代(17478)
共检索到5651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可 李晶 聂阳剑 薛松
文章运用强可处置性方向距离函数测度了2013年我国农业水环境效率,并进一步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农业水环境效率的空间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31个省域的农业水环境效率在空间上是相关的,其分布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具有非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大致呈现从东到西逐步降低的分布格局,二是具有一定的空间聚集特征,东部沿海地区是农业水环境效率的高值集聚区域,而中西部地区是农业水环境效率的低值集聚区域;(2)影响因素对农业水环境效率的影响表现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的农业结构变动、良好的农业环境基础设施条件和针对性的环境规制有利于农业水环境效率的提升,而粗放型的农村工业增长方式降低了农业水环境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可 李晶 聂阳剑 薛松
文章运用强可处置性方向距离函数测度了2013年我国农业水环境效率,并进一步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农业水环境效率的空间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31个省域的农业水环境效率在空间上是相关的,其分布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具有非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大致呈现从东到西逐步降低的分布格局,二是具有一定的空间聚集特征,东部沿海地区是农业水环境效率的高值集聚区域,而中西部地区是农业水环境效率的低值集聚区域;(2)影响因素对农业水环境效率的影响表现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的农业结构变动、良好的农业环境基础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韩海彬
应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对中国29个省份1993~2010年的农业环境技术效率进行评价,并且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农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环境技术效率总体偏低,环境污染造成了较大程度的效率损失;各地区的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值呈现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农业比重、政府农业支持力度以及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对农业环境技术效率的改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工业化和农民收入水平对农业环境技术效率改善具有显著负面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玲玲 丁雪丽 沈莹 王宗志 王小红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解析农业用水效率状况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影响因素作用程度的空间异质性,是寻求农业用水效率提高策略的前提。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我国各地区农业用水效率值,发现我国各地区农业用水效率空间差异明显且水平总体偏低。为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分析年降水量、农业用水占比、农产品多样性、节水灌溉面积、亩均灌溉费用等的空间异质性及对用水效率的贡献程度。研究发现不同省份用水效率提高策略侧重不同:新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有效举措在于调整用水结构和种植结构;南方地区的出路在于强化蓄水、截水、节水等工程建设;黑龙江着力于节水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山东、河南、天津、河北、北京、吉林、辽宁与上海等省需综合考虑自然禀赋、用水结构、种植结构、节水技术与经济因素;西南、西北地区不宜通过提高亩均灌溉费以提高用水效率。研究结果有助于制定不同区域农业用水效率的差异性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佟金萍 马剑锋 王慧敏 秦腾 王倩
借鉴全要素用水效率的测度思路,运用超效率DEA方法和Tobit模型展开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全国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呈先降后升再回落走势,东、中、西部呈递减格局,且西部显著低于东、中部;年降水量、农产品进出口以及供水结构中地下水所占比例与农业用水效率均呈较显著的正向关系;人均水资源量与用水效率呈负向关系,表明丰水地区需加强节水措施;在灌溉费与农业全要素用水效率关系上,全国、东部和中部模型结果与西部模型结果表现不一,但灌溉费与每亩灌溉水量呈显著的负向关系,表明灌溉费的节水效应是显著的,也意味着水价政策的节水效应将促进节约水量流向用水效益更高的用水户,进而提高整体的农业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马军旗 乐章
在乡村生态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入考察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差异以及影响因素,对推进乡村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3—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单元调查法和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的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较轻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即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呈现出由东中部地区向西北和东北地区递减的趋势。空间计量分析表明,农业面源污染呈现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高污染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低污染集聚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清洁能源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环境治理投资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强化环境治理投资,加强农业绿色科技投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完善区域间联防联控,以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循刚
文章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07年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产存在明显的效率损失,平均技术效率水平偏低,区域差异明显,全国31个省市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主要集中在0.5~0.9之间,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复种指数、劳均化肥施用量、灌溉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劳均播种面积、农业政策等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劳均农机总动力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有较小的阻碍作用。
关键词:
农业生产 技术效率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Daniel C.Monchuk
本文对影响中国农业生产有效性的因素做了细致的考察。本文所使用的方法包括两个步骤:首先用数据包络法估计农业生产效率指数,第二步使用截尾回归模型及半参数自导法解释生产效率指数的差异。本文运用来自中国大约2000个县级的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这些数据能够反映出许多与中国农业生产低效率相关的特征。本文发现:首先,工业的发达往往与农业生产的低效率相联系,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工业生产所带来的外部性,例如空气和水源的污染会影响农业生产;其次,信贷资金占总收入的比率越高,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的效率就越低,这一结果可能反映出了过量信贷和信贷门槛偏低的潜在问题;第三,如果一个县的参与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比率较高,那么其农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建斌 李大胜
文章基于1997~2005年全国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了中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产存在显著的效率损失,技术效率水平较低。加强农业水利基础建设是目前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最有效措施。
关键词:
农业生产 技术效率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崔晓 张屹山
本文运用符合物料守恒条件的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模型,分别对1990~2011年间中国农业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有以下发现:与传统的技术效率相比,环境效率不仅能体现农业生产中各种要素的利用效率,还能揭示农产品要素投入中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在大多数年份慢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这与农作物对生产要素中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增长缓慢密切相关。由于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上的缺陷,中国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农作物对化肥的吸收效率增速缓慢,导致了农业污染控制难度加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困难等问题。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石慧 吴方卫
文章使用非参数的双边相对Malmqutist生产率指数(Bilateral Relative MalmquistProductivity Index-BRMPI)的方法测算了中国28个省级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在控制地区空间因素的基础上研究生产率地区差异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空间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样本期间内各省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存在局部空间相关性。在利用空间计量方法估计的收敛方程中,我们发现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能够显著促进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不同的样本时期有差别,这可能与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有关,对外开放、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科研投入的作用不明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丽娜
文章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中国2012—2020年各省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显示,省份间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差异呈现缩小态势,落后省份的追赶成效开始显现,但与领先省份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和东北地区省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领先于中西部地区,整体呈“中部塌陷”分布格局。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科研财政拨款、城镇化率、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等因素均是促进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增长的重要原因,而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业机械投入强度会显著抑制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提升。在控制省份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后,各影响因素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方向及显著性保持不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兆亮 罗小锋 薛龙飞 张俊飚
为探讨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现状及其形成机理,综合运用生产函数、GIS、泰尔指数等方法对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总体仍然偏低,高效率省份上升幅度较小,低效率省份增长幅度较大。2)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区域差异明显,效率高值省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和西部部分省份,而低效率省份则集中分布于华北平原地区,呈现由中部向南和向北增加的空间分布特征。3)由泰尔指数分析可知,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区域差异呈总体缩小态势,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丽娜
文章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中国2012—2020年各省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显示,省份间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差异呈现缩小态势,落后省份的追赶成效开始显现,但与领先省份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和东北地区省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领先于中西部地区,整体呈“中部塌陷”分布格局。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科研财政拨款、城镇化率、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等因素均是促进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增长的重要原因,而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业机械投入强度会显著抑制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提升。在控制省份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后,各影响因素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方向及显著性保持不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惠利伟 张明斗
文章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0—2020年中国省域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二次指派程序(QAP)方法明确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省域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关联关系越来越紧密,网络结构的稳定性较强;河南、山东、湖北等农业生产大省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中心行动者地位,海南、上海、天津等地理位置较偏或农业生产规模较小的省份处于边缘行动者地位;缩小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农业技术水平差异、农业人力资本差异、市场化水平差异有助于强化区域间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关联,且地理距离邻近的省份间更容易建立空间关联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