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65)
2023(11205)
2022(8971)
2021(8351)
2020(6892)
2019(15629)
2018(15283)
2017(29511)
2016(15413)
2015(17363)
2014(16932)
2013(17358)
2012(15915)
2011(14373)
2010(14534)
2009(13936)
2008(13995)
2007(12482)
2006(11206)
2005(10318)
作者
(42381)
(35971)
(35681)
(33556)
(22606)
(16971)
(16011)
(13968)
(13579)
(12676)
(12344)
(11932)
(11604)
(11143)
(10959)
(10724)
(10445)
(10287)
(10259)
(10219)
(8923)
(8698)
(8620)
(8246)
(8072)
(7987)
(7903)
(7831)
(7194)
(7166)
学科
(82830)
(74326)
经济(74235)
(65124)
企业(65124)
管理(56129)
(45467)
方法(30511)
农业(30131)
业经(28581)
(23146)
数学(23104)
数学方法(23041)
中国(22184)
(17625)
(16616)
财务(16609)
财务管理(16598)
(16374)
贸易(16362)
(16067)
技术(15709)
企业财务(15675)
(15386)
(13478)
(13256)
(12763)
(11089)
(10784)
银行(10783)
机构
学院(230749)
大学(224663)
(112130)
经济(110429)
管理(97131)
理学(83483)
理学院(82810)
管理学(82174)
管理学院(81727)
研究(75483)
中国(64231)
(48351)
(48337)
(46080)
科学(39765)
财经(38476)
(36485)
农业(36455)
(35200)
中心(35106)
(34585)
经济学(34209)
业大(33817)
研究所(32612)
经济学院(30971)
经济管理(29080)
北京(29037)
财经大学(27974)
商学(26970)
商学院(26740)
基金
项目(148181)
科学(120339)
研究(115131)
基金(111742)
(95030)
国家(94044)
科学基金(82897)
社会(79754)
社会科(75368)
社会科学(75349)
基金项目(58695)
(56093)
教育(49132)
自然(48835)
自然科(47766)
自然科学(47756)
自然科学基金(47025)
编号(46942)
(45291)
资助(43698)
成果(36835)
(35602)
(34922)
国家社会(34483)
(34022)
(33379)
重点(32020)
(31654)
创新(30926)
教育部(30477)
期刊
(132792)
经济(132792)
研究(68877)
(52341)
中国(46172)
(38395)
管理(36971)
农业(35479)
科学(30700)
学报(27802)
业经(27595)
(25135)
金融(25135)
大学(23325)
学学(22102)
经济研究(20218)
技术(20102)
财经(19592)
(18673)
问题(17983)
(17094)
世界(16019)
教育(14561)
技术经济(14408)
(14403)
农村(14085)
(14085)
农业经济(13745)
国际(12448)
经济问题(12332)
共检索到3552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曹峥林  王钊  
随着分工深化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产生并快速发展。本文在分析农业服务外包的演进轨迹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揭示其理论内涵、演进逻辑和未来取向。研究认为农业服务外包具备分工内涵要义和合约变革本质,并遵循立足产权分割与技术可分的分工深化和基于技术进步与要素流动的资源配置两个演进逻辑。农业服务外包演进的可能方向是,服务外包内容将覆盖全产业链、服务外包组织将走向一体化、服务外包模式趋向平台化。政府应当妥善处理好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关系,为农业服务外包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发展条件、引导供需有效衔接并构建长效运行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雷坤洪   梁亚文   马睿泽   阮俊虎  
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梳理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逻辑的基础上,采用2000—2022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从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主体和环境及服务成效三个维度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Kernel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方法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逐年上升,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南低北高”空间分布格局;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区域差异整体呈缩小趋势,地区内差异是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存在明显地区优势;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差距逐渐扩大,极化现象逐年减弱,逐步呈现区域梯度演变格局;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东部地区多表现为高—高和低—高型集聚,西部地区多为低—低型集聚,存在“高水平发展极”与“低水平发展陷阱”并存的分异规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芦千文  
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战略性产业,形成的标志是农村改革初期以农业服务户为主的市场化服务主体大量生成。经过建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明确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几个阶段,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这既是农业现代化规律的阶段性呈现,也有着特定的经济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形成了中国小农户兼业化、服务化、规模化三个分化方向,以及服务链接型、土地集中型相辅相成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格局。小农户将会贯穿中国农业现代化全程,决定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国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应该是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推动力量。要加快构建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冯丹萌  许天成  
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并将其贯彻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大力推动当代中国农业的绿色发展既是不忘初心,更是继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抓手之一。按其发展历史和现实路径及其思想演变过程,可以将其分为无意识自发期、萌芽期、初步试水期、强烈环保意识和清晰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引下的自觉调整转变期。经济因素对农业的渗透,促使绿色发展从道德和文化规范驱动的自省,转为经济利益驱动的自觉。坚持和加强绿色发展,将保护和构建中国发展的长期基础,更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全世文  
本文从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出发构建了一个三层分析框架,用来阐释后发国家农业发展和政策演进的一般规律。农业对国家利益的核心贡献包括三类: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三类贡献发生阶段性变化的规律构成了农业政策演进的内在逻辑。中国农业政策演进历程的特殊性在于,粮食安全贡献的重要性并未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而下降,在工农关系进入转折期以后甚至还存在上升趋势。由此,中国在进入以工补农阶段将近20年后的今天同时面临着“农业不强”和“农民不富”的双重难题。当前中国农业转型的方向是在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组织形式由小农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转型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是粮食安全的战略定位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方式。转型面临的潜在风险是资本快速向农业生产环节渗透导致小农户的分化加剧。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罗必良  张露  仇童伟  
基于已有文献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质疑与担忧,作者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从"去粮化"到"趋粮化"的历史性转变。文章认为,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长期且连续的增长,并非由外生的经济因素直接激发,亦非农业税减免和农业补贴政策的直接诱导,而是由农户在要素流动与卷入农业分工的过程中所内生的自我执行机制来决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小农的种粮逻辑是通过要素配置、地权预期、分工深化三个方面来共同表达的。小规模分散化的农业家庭经营格局并不构成中国粮食安全的阻碍,相反,却内含着重要的组织优势与可动员潜力。文章进一步讨论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策略与政策选择。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武拉平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主要依靠市场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短短40年里取得了巨大成绩。本文系统总结中国农产品市场改革的经验和市场发展规律,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中国经验和方案,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国农产品市场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1)基于市场理论,通过市场的内涵和外延分析,研究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和内容;2)基于中国实践,系统梳理了中国农产品市场化改革逻辑和路径,分析了改革的关键领域,并对未来进行了分析和展望。研究表明:中国农业市场化改革走出了一条渐进式的道路,改革目标是"五化",即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市场客体的标准化、市场信息的透明化、行业进出的自由化、市场运行的制度化;改革的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快速发展(1978—1984)、稳步推进(1985—1992)、巩固调整(1993—2000)和实体市场升级线上销售兴起(2001年以来);改革的逻辑是逐步递进,即首先改革"消费品市场",积累经验后过度到"生产资料市场",最后进行"要素市场"改革,目前金融市场改革仍然在不断推进。最后,论文对未来我国农产品市场改革进行了展望。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胡敏华  
改革开放以来 ,在中国农业领域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业新合作化热潮。与传统的合作化运动相比 ,农业新合作化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特定的本质内涵。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 ,中国农业的新合作化对提升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以及促进农村的政治民主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正是基于这一初衷。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魏新柱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难题涉及农户、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科技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生态资源和环境等方面。加快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树立变革性、创新性、系统性、可持续性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意识;建立市场、政府、农户的一体化联动机制;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健全农产品定价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曾亿武   李丽莉   郭红东  
传统农业是生产要素长期没有发展、要素投资回报率低下、高度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向传统农业引进新质生产要素。工业生产要素的注入带来了显著的农业产出增长,并将自然经济状态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商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农业,却也带来了农民面向消费者、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时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农民生产决策盲目问题、农业生产管理粗略问题、农民对接消费者困难问题、农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问题。数字化承接工业化推动农业再改造,通过赋能农民生产科学决策、农业生产精准管理、直通直达消费者、农业公共服务集成供给,弥补了工业化改造传统农业的局限性。实现农业数字化改造须同时从供给端和需求端采取措施为引进数字生产要素创造条件,既要建立适于农业数字化改造的制度体系,又要重点对数字基建、数字创新和农民数字人力资本进行公共投资。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高圆圆  陈哲  
纵观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发展历程,其组织主体合作关系呈现从分散经营走向合作,再从多样衍生型合作走向多主体间联合的轨迹。多主体联动型组织模式在经济效益、土地效益和精神效益方面较龙头企业引领型、中介组织推动型模式更具优势。但我国不适宜一刀切地发展统一类型的组织模式,未来应保留当地发展较成熟的组织模式,利用当地行政资源、党组织力量等优势不断创新和协调现有组织模式的结构和关系,注重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整合,积极融合市场化和福利化渠道,探索合理的农业产业经营模式以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最大效益。
[期刊] 改革  [作者] 普蓂喆  吕新业  钟钰  
我国粮食产需关系经历了从产不足需到产需稳定、丰年略有余的转变。从产需张弛视角来看,我国粮食政策演进可分为五个阶段,其变迁逻辑表现为:在产不足需背景下,注重数量安全和经济安全;随着产需矛盾逐渐弥合,消费升级强调"质""量"并重,注重经济与市场安全。在每个阶段,市场反应与政府决策相互交织、动态适应、共同推进。为促进未来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应坚持粮食生产主动权、强化科技支撑、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结构调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琳   钟钰  
“藏粮于技”是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技术发展总体服务于粮食安全,经历了以粮食增产、增产提质、增产增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三个阶段。“藏粮于技”战略是马克思农业技术思想和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的中国化实践,是内嵌于不同时代制度框架下的技术创新,丰富了粮食安全实践形式。“藏粮于技”面临技术体系转型、权责框架优化、人才结构更新等新的发展议题。未来要厚筑粮食根基,革新技术体系;统筹顶层设计,压实党政责任;挖掘人才活水,激发内生动力,以实现“藏粮于技”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蒋永穆   赖珩瑗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望过去,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回应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诉求中不断推进,围绕着“六个核心”——机械化、科技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绿色化,形成了“五个重要共识”——坚持以“大国小农”为基本农情,坚持以满足人民需求为根本目标,坚持以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为文化根脉,坚持以推进工农互动和城乡互动为发展战略,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本质特征。展望未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要直面新的时代命题,要在继续推进“六个核心”和坚持“五个重要共识”的基础上,巩固成果、紧握机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永江  袁俊丽  黄惠春  
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要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创新,要从我国国情农情出发,立足农耕文明历史底蕴,传承传统农业文化,增强历史自信。本文在分析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历史逻辑出发,回顾了我国农业强国的历史地位与农业强国思想的演变过程;从理论逻辑出发,围绕动力来源、物质基础、制度保障与实现路径四个方面阐述了农业强国的理论依据;从实践逻辑出发,分析了现阶段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优势与劣势。本文提出通过双向发力、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系统提升等方面推动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建设,并围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