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97)
- 2023(17431)
- 2022(14525)
- 2021(13322)
- 2020(11414)
- 2019(25655)
- 2018(25084)
- 2017(47229)
- 2016(25966)
- 2015(29046)
- 2014(28569)
- 2013(28735)
- 2012(26730)
- 2011(24115)
- 2010(24172)
- 2009(22779)
- 2008(23117)
- 2007(20959)
- 2006(18383)
- 2005(16434)
- 学科
- 济(112138)
- 经济(112012)
- 业(97049)
- 管理(78714)
- 企(78656)
- 企业(78656)
- 方法(49560)
- 农(48483)
- 数学(40566)
- 数学方法(40240)
- 业经(33428)
- 财(32516)
- 农业(31913)
- 中国(30805)
- 贸(22852)
- 贸易(22843)
- 制(22697)
- 学(22244)
- 易(22241)
- 务(22128)
- 财务(22109)
- 财务管理(22073)
- 企业财务(20907)
- 技术(19532)
- 地方(19428)
- 和(18538)
- 策(18012)
- 划(17046)
- 理论(16851)
- 体(16761)
- 机构
- 学院(384327)
- 大学(380056)
- 济(162388)
- 经济(159398)
- 管理(145483)
- 研究(133775)
- 理学(125656)
- 理学院(124221)
- 管理学(122235)
- 管理学院(121535)
- 中国(103927)
- 农(86035)
- 科学(84518)
- 京(80143)
- 财(72375)
- 所(70033)
- 农业(67328)
- 业大(64828)
- 研究所(63940)
- 中心(60946)
- 江(58618)
- 财经(58145)
- 经(52943)
- 北京(49939)
- 经济学(49900)
- 范(47825)
- 师范(47238)
- 院(47208)
- 州(45654)
- 经济学院(45355)
- 基金
- 项目(257173)
- 科学(202337)
- 基金(188742)
- 研究(181291)
- 家(167848)
- 国家(166335)
- 科学基金(141049)
- 社会(117901)
- 社会科(111562)
- 社会科学(111528)
- 省(100684)
- 基金项目(100381)
- 自然(92401)
- 自然科(90309)
- 自然科学(90276)
- 自然科学基金(88740)
- 划(84840)
- 教育(80840)
- 资助(75764)
- 编号(71151)
- 重点(58539)
- 部(57007)
- 成果(56460)
- 发(56452)
- 创(55467)
- 业(52392)
- 创新(51296)
- 科研(49983)
- 国家社会(49539)
- 课题(48682)
- 期刊
- 济(183549)
- 经济(183549)
- 研究(108782)
- 农(83855)
- 中国(72754)
- 学报(68659)
- 科学(62523)
- 财(57212)
- 农业(56480)
- 管理(52780)
- 大学(50866)
- 学学(48843)
- 融(35616)
- 金融(35616)
- 业经(34658)
- 业(30793)
- 教育(30573)
- 技术(30414)
- 财经(29223)
- 经济研究(28684)
- 经(25267)
- 问题(25248)
- 版(21227)
- 技术经济(20577)
- 贸(20101)
- 世界(20099)
- 科技(18073)
- 业大(17965)
- 商业(17822)
- 资源(17665)
共检索到5692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韩宗伟
[目的]为更加全面掌握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定量化和可视化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尝试以中国境内已被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或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62处农业文化遗产为数据源,通过ArcGIS 10.3的空间分析工具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空间特征分析和核密度估计,并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的地域特征研究影响农业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1)农业文化遗产呈带状分布、组团状分布,分布不均衡,总体空间分布类型属聚集型;(2)农业文化遗产地域间差异明显,主要集中于我国中部和东部,长江、黄河流域内多而流域外少,沿海多而内陆少,西南部多于西北部和东北部;(3)农业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聚集区域有5个,主要以京津、浙东、陇东、黔东、滇西为核心;(4)影响农业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独特的地域资源、差异化的民族特点、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结论]在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工作时,地理信息系统的引入将为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提供精准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撑,未来需要深入发掘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化、信息化、可视化技术在农业文化遗产信息管理、资源评估、保护规划的运用深度和广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韩宗伟
[目的]为更加全面掌握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定量化和可视化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尝试以中国境内已被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或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62处农业文化遗产为数据源,通过ArcGIS 10.3的空间分析工具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空间特征分析和核密度估计,并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的地域特征研究影响农业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1)农业文化遗产呈带状分布、组团状分布,分布不均衡,总体空间分布类型属聚集型;(2)农业文化遗产地域间差异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柏翠 潘竟虎
基于点格局分析、核密度分析、热点聚类等方法,以中国4批次3 140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分布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1)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呈聚集分布态势,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2)从类别来看,表演艺术类聚集于京津冀与冀鲁豫、长三角、粤闽沿海、湘鄂贵地区;传统手工艺类聚集在长三角、陕晋交界、京津冀地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类聚集在长三角及黄河下游地区;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类主要分布于京津冀地区;社会实践、仪式与节庆类多分布于东南沿海。(3)从批次来看,前两期非遗项目较多;后期更重视经济不发达地区非遗项目的开发。(4)非遗项目的两个分布高核区分别位于京津冀和长三角。(5)非遗分布趋向于地势比较平坦、气候温暖宜人、水资源丰富、阔叶林为主的平原和低山地区,以及历史文化悠久、民族聚居、经济较发达区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小荣 易佳
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助于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经济的发展。用Excel工具以及Arc GIS软件对湖南省97项国家级和37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揭示了影响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因素。研究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果显示:项目在类型结构上主要以传统戏剧为主;从整体上看,分布形成了1个点状高密度集聚区、1个片状高密度集聚区、2个带状中等密度集聚区;从市域层面上看,14个地市非遗项目集聚特征明显,在数目、类型上分布不均衡;从时序空间分布格局看,呈现出以湘西、湘东等地为主的非遗集聚中心向各地区均匀分散的方向演化的特征;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进 冷志明 刘建平 肖辉军 尹怡诚 陈勇
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农耕文化的精髓,地方性特征明显,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区域内农耕文明的发展程度。基于GIS对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分析其空间分布和聚集区域、省域空间分布特征,旨在发现其与旅游耦合性及其响应程度,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实证参考。研究表明:(1)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NIAHS)空间分布差异化特征明显,浙江省最多,其次为四川、湖南、云南、江苏、江西和山东等省份。(2)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空间格局。(3)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时序空间格局分布上呈现不同特征。2015年以前的批次主要以南方省份为主,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江西、湖南、云南和四川等6个省份。(4)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崔卫华 王之禹 徐博
对已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进行类型甄别,确认了72项世界工业遗产。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结构分析和时空二维分析方法,揭示出世界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世界工业遗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且一极集中态势明显的特征;分布区域呈组团状分布,借助网格索引法显示主要分布于四大版块,包括除东欧的欧洲大部、亚洲的东北亚和南亚、南美洲的巴西及周边和北美洲的墨西哥。欧洲和亚洲的世界工业遗产在不同时期的登录数量波动大,其中近年来亚洲地区的世界工业遗产登录项数呈大幅递增态势。最后通过世界工业遗产空
关键词:
世界工业遗产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崔卫华 王之禹 徐博
对已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进行类型甄别,确认了72项世界工业遗产。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结构分析和时空二维分析方法,揭示出世界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世界工业遗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且一极集中态势明显的特征;分布区域呈组团状分布,借助网格索引法显示主要分布于四大版块,包括除东欧的欧洲大部、亚洲的东北亚和南亚、南美洲的巴西及周边和北美洲的墨西哥。欧洲和亚洲的世界工业遗产在不同时期的登录数量波动大,其中近年来亚洲地区的世界工业遗产登录项数呈大幅递增态势。最后通过世界工业遗产空间分布动态的研究,总结出世界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受近代工业革命、工业遗产保护理念和国家话语权等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影响。
关键词:
世界工业遗产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蕊蕊 赵伟 陈静
运用定量统计及空间分析方法,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级别结构、类型结构、宏观区域分布、行政市域分布以及流域分布等特征,进行了地理环境分析和基于市域尺度的空间特征分析。研究发现,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等级结构呈现出"金字塔"形;类型结构以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项目为主;空间结构特征在数量上,以闽南地区为主,闽中地区次之,闽东、闽北、闽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较少。传统医药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的区位熵福州比较高,曲艺则是高度集中于厦门,民间文学集中分布于泉州,传统舞蹈与传统音乐则分别集中于三明和龙岩;在密度上表现为厦门、莆田、泉州三地市较高。此外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具...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区位熵 空间分布 福建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长松 李舒涵 王亚男
水文化遗产属于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物质类文化遗产和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其中水利工程遗产是水文化遗产的主体内容。北京水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北京城市在历史上的发展地位有很大的关系,水利工程遗产也是北京水文化遗产的主体部分,并衍生出了丰富的非物质水文化遗产。北京物质类水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以河流为骨架,主要分为五个遗产集聚区域。在时间分布上,清代最多,次之为明代和元代。北京水资源变化巨大,众多水文化遗产的功能也发生了转变或消失,亟需进行高效的保护和管理。
关键词:
水文化遗产 时空分布 保护与管理 北京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牛小溪 谭立峰 刘芳
海洋文化遗产是与人类涉海活动和海洋观念相关的文化遗产,结合中华海洋文化典型特征分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水下海洋文化遗产、航海海事文化遗产、海疆海防文化遗产、涉海宗教及信俗文化遗产、海洋聚落遗址文化遗产、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7类。从沿海11省市中遴选出海洋文化遗产共518个,借助ArcGIS空间统计工具分析了各类型遗产的空间分布模式及整体格局,并与省级行政区划、汉语方言、流域分区相关联。结果表明:各类型海洋文化遗产分布均呈显著集聚状态;行政区划下遗产资源分布相对均衡;方言区划对海洋文化遗产的地域差异更具解释力;流域区划对遗产资源的整合度更高。最后针对海洋文化遗产资源特征,提出了以发掘省域优势资源为基础,主题阐释框架和海洋遗产廊道相结合的开发建议。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慕琳 胡娟 邱小梅
湖北省67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在空间上呈不均匀分布特征,究其成因,是各驱动力的综合影响结果,因此为了探明不同影响因素对湖北省非遗空间分布形成的作用,该文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2大方面,具体分为地形、河流、文化、经济4个子方面对其进行剖析.研究表明:1)地势对非遗的影响作用体现在平原—台地单元的促进作用和山地—丘陵单元的保护作用上,由此导致平原—台地型非遗分布范围广泛、传播距离远,而山地—丘陵型非遗则正好相反;2)湖北省非遗普遍具有亲水性,各类非遗到河流的平均距离均小于10 km.河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响人类定居地点和出行方式上,由此导致非遗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3)荆楚文化中的楚国历史文化、清江巴土文化和江城武汉文化对湖北省非遗的产生与分布作用最显著;4)经济集聚效应是影响非遗产生、空间分布、流动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湖北省非遗的集聚中心随着历史上的经济文化中心迁移而迁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晓聪 杜帅 沈鹏 赵慈 陈忱 谢明辉
依据《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利用排放因子法测算了2010—2019年中国农业源的NH_3排放量,探究了NH_3和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SPASS软件对PM_(2.5)和NH_3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9年NH_3排放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主要源于氮肥施用的增减;NH_3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东部地区NH_3单位面积排放强度较高,而西部地区NH_3单位GDP排放强度较高。PM_(2.5)时间分布上具有差异性,自2013年以来,PM_(2.5)年均浓度逐年下降,但下降趋势在减缓,同时季节上PM_(2.5)总体污染情况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这与不利的气象条件、较强的大气氧化性以及区域传输有着密切的联系;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聚集特征,PM_(2.5)年均浓度未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省份基本均聚集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PM_(2.5)年均浓度和NH_3单位GDP排放强度两者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即中国PM_(2.5)污染的治理需要协同NH_3减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晓聪 杜帅 沈鹏 赵慈 陈忱 谢明辉
依据《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利用排放因子法测算了2010—2019年中国农业源的NH_3排放量,探究了NH_3和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SPASS软件对PM_(2.5)和NH_3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9年NH_3排放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主要源于氮肥施用的增减;NH_3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东部地区NH_3单位面积排放强度较高,而西部地区NH_3单位GDP排放强度较高。PM_(2.5)时间分布上具有差异性,自2013年以来,PM_(2.5)年均浓度逐年下降,但下降趋势在减缓,同时季节上PM_(2.5)总体污染情况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这与不利的气象条件、较强的大气氧化性以及区域传输有着密切的联系;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聚集特征,PM_(2.5)年均浓度未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省份基本均聚集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PM_(2.5)年均浓度和NH_3单位GDP排放强度两者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即中国PM_(2.5)污染的治理需要协同NH_3减排。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一
针对现阶段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对河南黄河区域的所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数据汇总,构建该区域的不可移动文物地理空间数据库。使用平均最邻近比率与核密度估计的方法对河南黄河区域各时期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与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造成其时空间变化与不同等级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异质性的原因。结果表明:(1)河南黄河区域不可移动文物在时间分布上具有良好的连续性;(2)不同时期河南黄河区域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布局整体上均呈现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呈现突出的时空异质性;(3)不同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的时空分布在特定时期具有明显的异质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林贤彪 颜燕燕 闵庆文 王锦福 郑江闽 张永勋 王维奇
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非使用价值进行初步研究。以实地调研的方式进行支付意愿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63份。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农民的支付意愿率与支付意愿值均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民与城镇居民支付意愿率分别为71.93%和60.06%,最大平均支付意愿值分别为25.67元/a和64.56元/a,最终估算出2013年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非使用价值约为1.51亿元。经Probit与Logit回归分析表明:有无捐赠历史行为与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民受访者是否有支付意愿和支付值的主要因素;而城镇居民不仅受有无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