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17)
- 2023(14982)
- 2022(12335)
- 2021(11340)
- 2020(9415)
- 2019(21336)
- 2018(20920)
- 2017(39447)
- 2016(21523)
- 2015(23891)
- 2014(23456)
- 2013(23928)
- 2012(21945)
- 2011(19677)
- 2010(19723)
- 2009(18570)
- 2008(18750)
- 2007(16951)
- 2006(15212)
- 2005(13780)
- 学科
- 业(95578)
- 济(94742)
- 经济(94633)
- 管理(80517)
- 企(77716)
- 企业(77716)
- 农(47035)
- 方法(39552)
- 数学(31244)
- 业经(31185)
- 农业(31114)
- 数学方法(31108)
- 财(30711)
- 中国(25665)
- 务(21632)
- 财务(21608)
- 财务管理(21582)
- 制(21413)
- 企业财务(20490)
- 贸(19413)
- 贸易(19398)
- 易(19015)
- 策(18016)
- 划(17991)
- 技术(17747)
- 学(17692)
- 环境(17325)
- 和(16474)
- 体(15879)
- 银(14910)
- 机构
- 学院(315268)
- 大学(309528)
- 济(140037)
- 经济(137684)
- 管理(128331)
- 理学(109159)
- 理学院(108067)
- 管理学(106855)
- 研究(106447)
- 管理学院(106273)
- 中国(88811)
- 农(72468)
- 京(65767)
- 科学(64233)
- 财(63133)
- 农业(56183)
- 所(54548)
- 业大(53665)
- 财经(49614)
- 研究所(49515)
- 中心(49489)
- 江(48284)
- 经(45400)
- 经济学(42367)
- 北京(41095)
- 经济学院(38367)
- 院(37274)
- 州(37212)
- 经济管理(36650)
- 财经大学(36462)
- 基金
- 项目(208103)
- 科学(165077)
- 基金(154996)
- 研究(148138)
- 家(137201)
- 国家(135939)
- 科学基金(116654)
- 社会(98702)
- 社会科(93448)
- 社会科学(93420)
- 基金项目(82440)
- 省(80482)
- 自然(75777)
- 自然科(74056)
- 自然科学(74032)
- 自然科学基金(72816)
- 划(67105)
- 教育(64010)
- 资助(61783)
- 编号(57009)
- 部(46818)
- 重点(46505)
- 创(45922)
- 业(45703)
- 发(45615)
- 成果(43304)
- 创新(42326)
- 国家社会(42019)
- 科研(40067)
- 教育部(39371)
- 期刊
- 济(163203)
- 经济(163203)
- 研究(88221)
- 农(72383)
- 中国(65842)
- 学报(52061)
- 财(51685)
- 管理(50521)
- 科学(50456)
- 农业(48800)
- 大学(39636)
- 学学(38298)
- 融(32792)
- 金融(32792)
- 业经(31858)
- 业(27984)
- 技术(25322)
- 财经(25026)
- 经济研究(24488)
- 问题(21904)
- 经(21705)
- 教育(18563)
- 世界(18271)
- 技术经济(17865)
- 贸(17032)
- 版(16815)
- 资源(16500)
- 现代(15310)
- 国际(15246)
- 农村(15090)
共检索到4803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小彬 武雪萍 赵全胜 邓祥征 蔡典雄
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土地利用的变化,尤其是农业土地利用与管理。在中国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形势的巨大压力的背景下,研究农业土地利用管理与土壤碳汇的关系,探讨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壤固碳减排的影响,对提高我国农业土壤固碳减排潜力具有一定作用。利用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了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壤碳汇功能及其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农业不仅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同时也可能是温室气体的吸收汇。改善和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可以进一步增加农业土壤碳汇,如近20年,由于中国农业土壤管理的改善,农地土壤呈现碳增汇趋势。基于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下的土壤碳汇潜力估算...
关键词:
中国 农地利用管理 土壤固碳 碳排放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静 李红 谢丽君
农业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农业减排势在必行。本文基于清单分析法估计了我国28个省份1995—2010年的农业COD、总氮(TN)和总磷(TP)的排放总量,并与普查数据做了比较分析,表明估计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使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法分析了农业减排的环境规制效应,并估计了三种污染物的减排效率、减排潜力及地区分布规律,指出东部地区减排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减排潜力较大。最后从农户家庭特征角度对减排效率决定因素的回归表明,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与外出务工收入等起着关键作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贤荣 张俊飚 田云 薛龙飞
科学估算减排潜力是实施减排责任分摊的基础。论文将环境因素纳入到经济生产体系,构建含有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经济核算框架,借助方向距离函数方法,对2000—2011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碳边际减排成本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均农业碳排放、人均农业生产总值、农业碳排放强度与农业碳排放影子价格4个指标,构建农业碳减排潜力指数,基于公平与效率双重视角,对各省区农业碳减排潜力水平进行评估与分析。结果显示:1农业减排成本地区差异较大。其中,海南、福建、山东、辽宁、广东、北京、天津等省区减排成本较高,其年均农业碳排放影子价格居于全国前列,最高值达2.542×108元/104t;而西藏、青海两...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邵华 石庆华 赵小敏 郭熙 卢志红
研究目的:研究江西省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研究方法:实地土壤样品采集分析与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相结合、GIS空间插值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江西省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不同,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在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一般为:菜地>稻田>有林地>旱地土壤>荒草地;从第一次土壤普查到2008年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步提高,而且所有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研究结论:通过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壤管理措施的调整,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贮量,提高农田有机碳稳定性,减缓大气中CO2浓度增加。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 农业土壤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唐国勇 李昆 孙永玉 张春华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反映土壤管理的科学性。对比研究了干热河谷新银合欢林、苏门答腊金合欢林、大叶相思林、印楝林、荒地和旱耕地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和ROC含量范围分别为4.22 5.92 g.kg-1和1.34 2.33 g.kg-1。各利用方式之间SOC含量差异不显著,但4类人工林ROC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旱耕地和荒地。SOC与ROC含量存在极显著(P<0.001)线性相关关系(R2为66.3%)。以荒地作为参照,4类人工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变化范围为1.77至2.36,旱耕地为0.99。研究揭示:植被凋落量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贤荣 张俊飚 程琳琳 田云
科学估算各地区碳减排潜力并探讨其空间异质性是制定减排政策及碳权交易政策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环境生产技术.通过构建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共存的农业经济核算体系.以2001-2012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方向距离函数测算农业碳排放影子价格.并以此构建农业碳减排潜力指数.通过计算发现.考察期间.中国各省域农业碳减排潜力水平呈现相对平稳略有提升趋势.各时期的农业碳减排潜力水平地区差异明显。在此基础上.引入考虑空间距离函数的空间权重矩阵.通过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检验得出:中国各省域农业碳减排潜力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最后.采用空间Durbin模型探讨中国省域农业碳减排潜力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劼 徐晋涛
在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进程中,农业部门具有极大的体量和不可忽视的影响。低碳生产技术的创新和优化管理至关重要。一项农业低碳技术能否在现实中有好的环境表现,必须得到农户这一微观经营主体的检验和认同。这是全面评价低碳技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更准确地监测和核算碳减排效果,本文基于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基础上的双重差分法进行了实证分析,衡量了三个低碳技术在农户层面的微观反应。研究结论是,我国现有的低碳技术在农业农村“3060”进程中可以发挥一定作用。按目前的技术采纳规模,滴灌每年可减少碳排放28~77万吨,沼气发酵技术每年可减少碳排放234万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减少碳排放290万吨。研究推论是,“3060”目标是推动我国农业加速达到高质量发展拐点的契机。要让农业部门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农业生产方式到经营模式,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都亟待一场全面的、持续的革新。
关键词:
农业碳减排 低碳技术 微观数据 农户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当今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农业不仅是我国社会的基础,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因此探讨其增汇减排路径与潜力意义重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农业的增汇减排。为此,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的“双碳”历程和经验,梳理了我国农业主要的增汇减排路径与潜力及其对“双碳”目标的贡献。农业低碳发展,特别是种植业、畜牧业及渔业等领域的温室气体减排,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仕吉 项文化
在土壤有机碳库中,土壤活性有机碳对物理、化学等干扰因素响应最为敏感,在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引起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最主要原因之一。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不同组分的动态变化,对调控土壤养分流、维持土壤肥力和完善碳循环的动态平衡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述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定义、组分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多种组分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应加强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土壤养分管理和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开展土壤有机质退化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建国 张小全 王彦辉 徐德应
根据宁夏固原地区近 2 5a的历史资料 ,本文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 :天然次生林 (山杨、辽东栎、灌木 )、次生林砍伐后形成的牧草地、农田及农田或牧草地形成的人工林 (13a、18a、2 5a华北落叶松 ) ,并应用土壤有机质物理分组方法对这些类型 0~ 110cm土层土壤物理组分中的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 )含量、分配比例及非保护性有机碳分配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 ,几种天然次生林比人工林、牧草地和农田都显著低 ,而人工林、牧草地与农田之间的差异却不显著 ;轻组有机碳含量 ,农田和牧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分别低 4 6 %和 14 %以上 ,人工林比农田和牧草地分别...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有机碳 有机质组分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卫洪 漆雁斌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利用我国1990—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运用相关计量模型对农用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和林业用地面积与农林牧渔等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通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用地利用对二氧化碳排放通量的影响始终占据主要位置;建设用地对二氧化碳排放通量的贡献率为正;森林对吸收二氧化碳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破坏、砍伐或森林火灾等则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建议在合理、高效利用现有土地的同时,通过加强农地保护和林地抚育,继续增加植树造林等措施来促进我国低碳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国涓 刘长信 孙平
本文首先采用修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方法,分析了1994年-2007年中国工业及分工业部门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解析了差异原因。然后,基于退耦理论深入研究了工业部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状态和减排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最后,对各分工业部门的减排潜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①工业产出是中国工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正向影响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主要的负向影响因素,它们对碳排放的影响分别为357.20%和-248.67%;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机械工业和其它工业的碳排放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而石油、电力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增加最多;②1994年-2007年和2000年-2007年工业部门碳...
关键词:
CO2排放 因素分解 退耦 减排潜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媛媛 何春阳 李晓兵 黄庆旭 杨洋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耕地的自然生产潜力,目前在时空尺度上定量分析典型生态边缘区气候干旱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综合影响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论文首先采用桑斯维特纪念模型(Thornthwaite-Memorial Model)对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地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然后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了干旱化对研究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又在遥感数据生成的1990,1995和2000年1km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970~2006年研究区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变干趋势,但波动明显,干旱导致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在1990~19...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殿成
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是山东省土地利用战略的关键。主要措施包括: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用地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土地的多元化利用;加强土地整理复垦,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害能力和粮食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城镇化,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城镇土地产出率;制定科学可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及城镇体系规划;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潜力 转型战略 山东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唐旭 刘耀林 赵翔 杨祝晖 扈传荣
研究目的:研究合理的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方法。研究方法:分析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及潜力指标的内涵、关系,设计土地利用状况描述的4元组模型、单项潜力评价的指标增量模型,综合潜力评价的分析模型及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技术流程,并对基于加权距离的指标空间聚类、基于用地依赖的功能分区聚类、应用叠置法划分潜力评价单元、土地潜力分级与挖潜改造决策等关键环节进行阐述。研究结果:研究方法能保证评价过程透明和评价结果科学,在实践应用中得到验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