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45)
- 2023(15014)
- 2022(12331)
- 2021(11385)
- 2020(9295)
- 2019(21027)
- 2018(20466)
- 2017(39055)
- 2016(20952)
- 2015(23391)
- 2014(23296)
- 2013(23566)
- 2012(22071)
- 2011(20219)
- 2010(20548)
- 2009(19191)
- 2008(19201)
- 2007(17447)
- 2006(15812)
- 2005(14586)
- 学科
- 济(105719)
- 经济(105608)
- 业(88994)
- 企(70383)
- 企业(70383)
- 管理(67846)
- 农(47811)
- 方法(38619)
- 业经(32371)
- 农业(32061)
- 中国(31913)
- 数学(30400)
- 数学方法(30204)
- 财(27145)
- 地方(25907)
- 制(20765)
- 贸(19385)
- 贸易(19367)
- 技术(19153)
- 易(18847)
- 务(18382)
- 财务(18362)
- 财务管理(18338)
- 和(17435)
- 企业财务(17341)
- 策(17277)
- 发(16431)
- 划(16000)
- 环境(15957)
- 体(15771)
- 机构
- 学院(312503)
- 大学(305071)
- 济(143173)
- 经济(140703)
- 管理(123493)
- 研究(110803)
- 理学(105150)
- 理学院(104033)
- 管理学(102861)
- 管理学院(102262)
- 中国(89023)
- 京(65250)
- 科学(63573)
- 财(62486)
- 农(62390)
- 所(55892)
- 中心(50360)
- 研究所(50186)
- 财经(49043)
- 江(48970)
- 农业(47454)
- 业大(46136)
- 经(44530)
- 经济学(43232)
- 北京(41513)
- 范(39865)
- 师范(39564)
- 院(39209)
- 经济学院(38955)
- 州(38273)
- 基金
- 项目(201205)
- 科学(161493)
- 研究(152289)
- 基金(147099)
- 家(126900)
- 国家(125662)
- 科学基金(108830)
- 社会(101766)
- 社会科(96305)
- 社会科学(96280)
- 省(79546)
- 基金项目(77552)
- 教育(66642)
- 自然(65985)
- 划(65299)
- 自然科(64451)
- 自然科学(64434)
- 自然科学基金(63319)
- 编号(61414)
- 资助(58671)
- 发(49890)
- 成果(48429)
- 部(45686)
- 重点(45182)
- 创(44341)
- 国家社会(42864)
- 课题(42175)
- 业(42130)
- 发展(41331)
- 创新(40831)
- 期刊
- 济(173143)
- 经济(173143)
- 研究(95679)
- 中国(67979)
- 农(64047)
- 财(48452)
- 管理(47882)
- 科学(44680)
- 农业(43580)
- 学报(42242)
- 融(33889)
- 金融(33889)
- 大学(33434)
- 业经(33421)
- 学学(31790)
- 教育(28816)
- 技术(28570)
- 经济研究(26045)
- 财经(24618)
- 业(23413)
- 问题(23120)
- 经(21480)
- 技术经济(18789)
- 世界(18721)
- 贸(17826)
- 资源(16035)
- 经济问题(15620)
- 国际(15609)
- 农村(15286)
- 村(15286)
共检索到4899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燕妮 任保平 高鹏
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法和层次聚类分析法,研究1978-2009年期间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的区域分布特征、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绩效及其区域发展方式转变水平的聚类结果。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增长仍然保持粗放型发展方式,东部的转变绩效高于中部和西部,农业发展方式的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各省市按发展方式转变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各地应该结合自身效率特点,有侧重地提高技术进步水平或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锦旗 潘婷 董长宏
农业数字化是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基于数字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三个维度,构建农业数字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数字化发展综合指数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区域指数。研究发现:整体而言,我国农业数字化水平稳步上升的趋势显著,且不同省份间存在明显差异;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农业数字化发展指数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中部和西部发展指数接近。依据测度结果,从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及加强政策扶持三方面提出推动我国农业数字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农业数字化 数字化发展 空间差异 熵值法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燕妮 任保平 高鹏
本文运用非参数的莫氏(Malmquist)指数法,研究了1978—2009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构成的时序特征及其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绩效。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78—2009年的31年间,年均增长率为2.6%,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中国农业仍然保持粗放型发展方式,目前主要处于低度粗放型阶段。在未来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中,通过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和生态环境保护来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莫氏指数 中国农业 技术进步 发展方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高鹏 刘燕妮
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论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以客观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为原则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障四个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维度,筛选出反映4个维度的22个指标,并以因子分析方法建立我国农业可持续能力评价模型。利用统计年鉴2000-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31个省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计算,各省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因子综合得分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最高,中部和西部部分省份次之,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最低。
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区域评价 因子分析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慕娟 马立平
通过对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内涵和形成要素的分析,运用熵值法测度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并采用Moran指数针对2014—2018年我国31个省(市、区)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31个省(市、区)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空间关联性分析表明,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3)八大综合经济区区域间的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显著,沿海地区与西北地区发展两极差距较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黄秀路 武宵旭 葛鹏飞 王小腾
本文考虑到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使用2003—2013年农业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三大农业区域的最优节水灌溉方式的选择问题。结果指出,北方农业区应发展以喷灌、微灌和低压管灌为主的节水灌溉;南方农业区应实施喷灌;随着北方和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土渠进行改良的渠道防渗已不再促进农业生产;西部农业区应优先发展渠道防渗和微灌,对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西部农业区,利用渠道防渗改良传统土渠,可以有效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农业生产 节水灌溉 农业区划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国风
中国农业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国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地理、气候和农业资源状况差异很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差异进一步加大。在这样一个大国,要实现农业的稳定发展和...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谢会强 王涵 谭宇航
本文通过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测度中国2008—2020年省级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KDE)、Moran’s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除东北区域2014年后出现负增长外,其他三大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均持续上升,但不同省域与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区域发展最好、中部区域发展最快、西部区域发展相对较慢;各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集聚模式以“高—低”或“低—高”为主;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上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中,但东部区域和中部区域内部差异逐年增大,且东部区域内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非均衡程度尤其突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丹玉 崔建军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采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2006-2020年30个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及区域差异,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但区域差异显著,东部整体水平最高,西部增长速度最快。(2)空间上正相关性显著,多数省份处于HH区和LL区且无跃迁现象,时间上核密度估计曲线逐渐右移,西部地区省际差异趋于收敛,其余地区内部差异逐渐扩大。(3)基尼系数呈“U”型变化趋势,区域间差异为首要来源,分地区看,东-西部地区间发展差异最大,分维度看,创新及开放发展区域间差异最大。(4)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受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金融支农水平等多因素共同影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丹玉 崔建军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采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2006-2020年30个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及区域差异,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但区域差异显著,东部整体水平最高,西部增长速度最快。(2)空间上正相关性显著,多数省份处于HH区和LL区且无跃迁现象,时间上核密度估计曲线逐渐右移,西部地区省际差异趋于收敛,其余地区内部差异逐渐扩大。(3)基尼系数呈“U”型变化趋势,区域间差异为首要来源,分地区看,东-西部地区间发展差异最大,分维度看,创新及开放发展区域间差异最大。(4)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受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金融支农水平等多因素共同影响。
[期刊] 求索
[作者]
金赛美
基于DPSIR模型,构建一个中国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农业绿色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引入Theil系数对其进行空间解构。根据所构建的农业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利用中国30余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各省市区(本文中"中国各省区"数据没有包括港澳台数据)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总体农业绿色发展能力不强,超过半数的省区农业绿色发展能力总体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驱动力不足、响应不强烈。因此,中国各省区应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增加绿色农产品产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立民 魏敏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魏琦 张斌 金书秦
绿色是农业的本色,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既是回归本色,也是发展观的变革。在系统阐释农业绿色发展概念实质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包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和质量高效四个维度14个指标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并对近年来全国及各省份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显示,2012年以来,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明显进展,农业供给质量效益得到极大提高;各地区之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中浙江综合得分最高;环境友好和质量高效两个维度的地区差异最大,增长潜力也更为明显。建议加强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并及时公布基础数据,系统总结浙江等地在农业环境治理和质量效益提升方面的实践经验,完善政策举措,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关键词:
农业 绿色发展 评价指数 区域比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姚成胜 朱伟华 黄琳
构建农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6年我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分析、面板回归模型等方法,揭示了我国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中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大体都可以划分为2000—2011年的持续增长阶段和2012—2016年的基本稳定阶段,并呈现出由东向西明显递降的特征;2)2000—2016年区域间差异是驱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在2007年以后区域内差异逐渐扩大,并于2015年开始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3)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格局在2000—2008年变化较为复杂,而在2008—2016年基本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4)经济增长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驱动因素,其作用要明显大于工业化和降水量,而城镇化和复种指数则对区域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负向影响,而且农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和外溢,能够产生跨区域的极化效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段亚莉 何万丽 黄耀明 朱虎良
【目的】对全国各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划分区域,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快速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构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分法进行评价,并对全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状况进行区域划分。【结果】在综合考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效益与成本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由3个基本指标和1个参考指标组成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各基本指标的评价结果和综合评价结果反映了全国及各省市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点和关键;综合考虑农机作业水平、农业效益水平、农村产业结构水平的分布规律及综合评判结果,将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划分为5类区域,并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不同农业机械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