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92)
- 2023(18482)
- 2022(15238)
- 2021(14243)
- 2020(12061)
- 2019(27231)
- 2018(26720)
- 2017(51229)
- 2016(27507)
- 2015(30546)
- 2014(30284)
- 2013(30350)
- 2012(27718)
- 2011(24884)
- 2010(24942)
- 2009(23305)
- 2008(23058)
- 2007(20527)
- 2006(18004)
- 2005(16332)
- 学科
- 济(123884)
- 经济(123748)
- 业(104197)
- 管理(86972)
- 企(85367)
- 企业(85367)
- 方法(55116)
- 农(49359)
- 数学(45925)
- 数学方法(45382)
- 财(35716)
- 业经(35691)
- 中国(34148)
- 农业(32712)
- 制(25237)
- 贸(24706)
- 贸易(24691)
- 易(24149)
- 务(23585)
- 财务(23538)
- 财务管理(23495)
- 地方(22488)
- 企业财务(22301)
- 技术(22127)
- 学(20071)
- 策(19561)
- 和(19011)
- 理论(18520)
- 体(18481)
- 银(18390)
- 机构
- 学院(394203)
- 大学(389059)
- 济(176258)
- 经济(173228)
- 管理(158652)
- 理学(136895)
- 理学院(135606)
- 管理学(133513)
- 管理学院(132779)
- 研究(129577)
- 中国(104071)
- 京(80356)
- 财(79912)
- 科学(74960)
- 农(71768)
- 财经(63810)
- 所(63663)
- 中心(60897)
- 江(59917)
- 经(58214)
- 业大(58063)
- 研究所(57420)
- 农业(55180)
- 经济学(54932)
- 北京(50144)
- 经济学院(49734)
- 财经大学(47161)
- 范(46811)
- 州(46588)
- 院(46499)
- 基金
- 项目(263424)
- 科学(211336)
- 基金(196393)
- 研究(193201)
- 家(170216)
- 国家(168726)
- 科学基金(147306)
- 社会(128685)
- 社会科(122100)
- 社会科学(122072)
- 基金项目(103102)
- 省(101653)
- 自然(93730)
- 自然科(91699)
- 自然科学(91677)
- 自然科学基金(90107)
- 教育(87012)
- 划(84338)
- 资助(80426)
- 编号(75670)
- 部(59742)
- 成果(59389)
- 重点(58251)
- 发(57341)
- 创(56826)
- 国家社会(54746)
- 创新(52607)
- 教育部(51754)
- 课题(51297)
- 人文(50858)
- 期刊
- 济(195783)
- 经济(195783)
- 研究(115145)
- 中国(77723)
- 农(70515)
- 财(63504)
- 管理(61632)
- 学报(56010)
- 科学(55863)
- 农业(47918)
- 大学(44597)
- 学学(42396)
- 融(39913)
- 金融(39913)
- 业经(36270)
- 技术(35545)
- 教育(32550)
- 财经(32061)
- 经济研究(30892)
- 经(27821)
- 问题(26611)
- 业(25942)
- 技术经济(21850)
- 贸(21539)
- 世界(20556)
- 统计(20309)
- 策(18822)
- 版(18629)
- 现代(18146)
- 商业(18120)
共检索到5919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慧卿 郝枫
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依据结构主义增长理论,利用总量生产函数经济增长率分解方法,基于三次产业要素产出弹性动态估计结果,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劳动力配置效应及其变化规律进行重新考察。结果显示:三次产业劳动产出弹性差异明显,已有研究中直接用国民经济劳动产出弹性代替的做法存在很强假定性;基于分产业劳动产出弹性重新估算劳动力配置效应,发现其数值明显减小,表明已有文献夸大了配置效应;但其在不同时期更为稳定,说明配置效应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稳定因素。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配置效应 要素产出弹性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弓秀云 秦富
本文运用生产力经济学中总产出与投入要素理论,提出贫困地区农业劳动力产出弹性的基本假说,即贫困农户农业劳动力产出弹性可能为零或负值,非贫困户农业劳动力产出弹性大于贫困户,高收入户农业劳动力产出弹性大于低收入户。本文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出四川省沐川县的贫困户、非贫困户、低收入户、高收入户农业劳动力产出弹性分别为-2.39、0.41、0.27和0.57,验证了基本假说,最后提出改善农户贫困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贫困地区 农业劳动力 产出弹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玛兰 李晓云 游良志
利用1978-2015年13个粮食主产区的省域面板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分析了中国农业劳动力与机械利用变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在测算出机械与劳动力替代弹性的基础上分析弹性变化的原因,论证农业机械对劳动投入与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与农业机械均对粮食产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是两者对粮食产出的边际影响不显著。农业机械与劳动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农机具购置补贴不仅使农业机械对劳动的替代作用变强,而且显著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1978-2015年农业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呈现出四个较明显的阶段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孙尚拱
改革十多年来,农村中有大量的劳动力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而转移到其它行业。但是,农业劳动中还有更多的劳动力,他们在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农忙后则流向其它行业,我们称这部分人是农业劳动力中的流动劳动力。他们对我国国民经济及非农业行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如何估计这部分劳动力人数及他们的流向极为重要。本文充分利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国富 李静
文章运用生产函数分解法,基于两部门劳动产出弹性的估计值,对中国1981-2010年农业劳动力的配置效应进行了估算,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变动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发现:农业劳动力的重新配置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农业劳动力配置效应呈周期性波动,其波动走势与宏观经济走势基本一致。当经济繁荣时,农业劳动力再配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相反,则贡献较小,甚至为负;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仍会创造出较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仍会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桂文 王青 张荣
文章基于逻辑推演与数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非农就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收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增强农民的收入挣得能力,以及降低农业人口占比提高农民的政策影响力4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显著降低了贫困发生率,对农村减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农业转移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国家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减轻农村贫困也有重要影响。文章建议,为更好地发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实施差别化的扶贫政策。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转移 减贫 人力资本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闵师 项诚 赵启然 王晓兵
本文利用1984—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小麦、玉米、粳稻、大豆、棉花和油菜籽6种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函数与效率方程,并着重比较分析了不同农产品的机械劳动力替代弹性。研究表明,直接替代弹性与Allen替代弹性方法低估了农产品生产的机械劳动力替代弹性,而Morishima替代弹性可以较好地反映机械劳动力替代弹性。在6种主要农产品生产中,机械对劳动力都有显著的替代性;其中,小麦生产作业中机械最大程度地替代了劳动力投入,而其他农产品尤其是棉花与粳稻生产的机械化有较大发展潜力。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对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证参考,而且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证依据。
关键词:
农产品生产 机械化 劳动力 替代弹性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程杰 朱钰凤
劳动供给弹性是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也是判断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转变的重要依据。本文利用2011-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估算流动人口劳动参与弹性和劳动时间弹性,观察劳动供给弹性的趋势性变化与群体差异。研究表明,2010年以来中国流动人口总体劳动参与弹性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流动人口劳动参与对于工资水平的边际效应2005年的1.23下降到2018年的0.53;2005年流动人口劳动时间对于工资水平的弹性值为0.15,2011-2018年下降到0.09。劳动供给弹性快速下降反映出中国劳动力市场从二元经济阶段向新古典经济阶段转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冯卓
产业结构优化过程通常是在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即不同产业部门的要素边际生产率并不相等。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使劳动资源向高生产率水平或高生产率增长的部门流动,会促进生产率的提升,从而加速经济的增长。在此背景下实证分析辽宁省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应,对以往改革政策进行经验总结,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封进 张涛
增加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供给是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要求,本文考察工资上涨能否增加转移劳动力供给。将劳动供给弹性区分为外出持续时间弹性和外出的参与弹性。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发现外出持续时间弹性远小于外出参与弹性,提高工资可以增加外出打工的可能性,但对外出持续时间影响较小,男性的时间弹性为0.40,女性为0.68。时间弹性在不同群体间表现出较大差异,工资对较高教育程度者、老一代的外出时间并没有影响。
关键词:
农村转移劳动力 工资 时间弹性 参与弹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任韬 王文举
本文依据以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的三次产业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给出了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估算方法,并利用中国三次产业的相关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了在产出和资本投入给定情况下,三次产业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数量,并使用三次产业的实际劳动力数据以及农民工流动数据估算了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偏差情况,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潘纪一,郭申阳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是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必然出现的趋势。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力布局以及人口地理分布等一系列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影响的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经济相对落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9%、农业劳动力占74%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贤海
农村大量优秀人才特别是农业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抛荒、弃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业生产,致使农业劳动力可能出现断层现象。文章在分析农业劳动力断层这种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等建议,以期使我国农业走上高效、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
农村 农业 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断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慧京,吴敏一,朱家良,吴国兰
农业劳动力的适度转移,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已有所提及,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讨论。就大部分观点来看,仍主张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中国农业劳动力要不要从速度型转向适度型,这需要放到中国特殊的背景中去考察,离开了这一点,一切就无从谈起。 一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严峻现实 1979年的农村经济改革,使长年积沉的农业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