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85)
2023(12337)
2022(9841)
2021(9082)
2020(7611)
2019(16905)
2018(16877)
2017(32439)
2016(17444)
2015(19729)
2014(19539)
2013(19534)
2012(17768)
2011(16005)
2010(16263)
2009(15645)
2008(15811)
2007(14647)
2006(13193)
2005(12340)
作者
(48558)
(40859)
(40841)
(38551)
(25924)
(19486)
(18289)
(15918)
(15631)
(14574)
(14187)
(13599)
(13359)
(12923)
(12716)
(12366)
(11992)
(11806)
(11721)
(11427)
(10334)
(10120)
(9893)
(9507)
(9258)
(9166)
(9083)
(9018)
(8165)
(8138)
学科
(84303)
(83870)
经济(83764)
(66854)
企业(66854)
管理(59957)
(46022)
方法(32627)
农业(30526)
业经(30207)
中国(26395)
(24852)
数学(24565)
数学方法(24471)
(18579)
(17430)
财务(17408)
财务管理(17393)
技术(16665)
(16640)
贸易(16628)
企业财务(16435)
(16283)
(16140)
(15028)
(14003)
(13740)
理论(13553)
(13228)
地方(12851)
机构
学院(263026)
大学(257226)
(123929)
经济(122103)
管理(104000)
理学(88734)
理学院(87951)
研究(87374)
管理学(87042)
管理学院(86548)
中国(72762)
(55254)
(53503)
(52946)
科学(47745)
财经(43954)
(43350)
(40588)
农业(40012)
(40008)
中心(39425)
经济学(38781)
研究所(38732)
业大(37817)
经济学院(35022)
北京(33762)
(31916)
财经大学(31876)
师范(31717)
(31517)
基金
项目(163634)
科学(132192)
研究(126124)
基金(122255)
(104141)
国家(103077)
科学基金(90190)
社会(86464)
社会科(81691)
社会科学(81671)
基金项目(64177)
(62704)
教育(55259)
自然(53367)
自然科(52209)
自然科学(52198)
自然科学基金(51365)
(50948)
编号(50798)
资助(48298)
成果(40694)
(38207)
(37393)
国家社会(37007)
(37002)
(36523)
重点(35940)
(33809)
课题(33706)
创新(33384)
期刊
(149224)
经济(149224)
研究(82150)
(56659)
中国(54715)
(44697)
管理(40878)
农业(38209)
科学(36557)
学报(35045)
业经(29436)
(28807)
金融(28807)
大学(28770)
学学(27325)
财经(23693)
技术(22888)
经济研究(22793)
教育(21923)
问题(20681)
(20645)
(20319)
世界(17614)
(15957)
技术经济(15860)
农村(14686)
(14686)
农业经济(14150)
国际(13919)
经济问题(13808)
共检索到4087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侍昌  
农业劳动力空心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过程,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因此,要把握时代规律,积极创造条件,突出农业经营机制、农业经营主体、城乡要素流动、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管理体制"五创新",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业劳动力空心化进度,缩短农业劳动力自发调节时间,切实解决农业劳动力从哪里来、怎样才能留得住农民、农民种粮积极性谁来保护等重要问题,突破农业劳动力空心化制约瓶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国敏  罗浩轩  
本文从劳动经济学意义上提出了农业劳动力"空心化"概念。通过数据计算,发现中国实际的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呈现较为明显的"U"型特征,并高于1,说明劳动力出现了过度转移。实证分析也证明,农业劳动力出现"空心化"现象。农业比较利益低下是造成"空心化"的主要原因,现有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以及农业补贴是造成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的三大因素,同时也是"空心化"的根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贤海  
农村大量优秀人才特别是农业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抛荒、弃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业生产,致使农业劳动力可能出现断层现象。文章在分析农业劳动力断层这种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等建议,以期使我国农业走上高效、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桂文  王青  张荣  
文章基于逻辑推演与数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非农就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收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增强农民的收入挣得能力,以及降低农业人口占比提高农民的政策影响力4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显著降低了贫困发生率,对农村减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农业转移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国家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减轻农村贫困也有重要影响。文章建议,为更好地发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实施差别化的扶贫政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潘纪一,郭申阳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是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必然出现的趋势。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力布局以及人口地理分布等一系列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影响的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经济相对落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9%、农业劳动力占74%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慧京,吴敏一,朱家良,吴国兰  
农业劳动力的适度转移,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已有所提及,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讨论。就大部分观点来看,仍主张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中国农业劳动力要不要从速度型转向适度型,这需要放到中国特殊的背景中去考察,离开了这一点,一切就无从谈起。 一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严峻现实 1979年的农村经济改革,使长年积沉的农业剩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晓峰  李珊珊  
对于农业劳动力来说,城乡收入差距是诱使其流动的最关键拉力因素。计算城乡收入差距时,应考虑把消费因素作为流动成本纳入拉力的计算框架。依此思路,重构了考虑消费因素的城乡净收入差距,并建立城乡净收入差距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分别估计城乡净收入差距和农业劳动力流动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协整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的城乡净收入差距是影响农业劳动力流向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城乡消费差距作为流动成本,影响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力作用效果,减少了农业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从长期和短期来看,城乡净收入差距增加时,农业劳动力流动规模增加幅度均变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旭青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劳动力投入数量不断减少,尤其是近十年来农业劳动力呈现加速减少趋势。非农部门的劳动力需求大量增加,农村家庭对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减少,以及农业生产中劳动力需求下降,是农业劳动力投入减少的主要原因。应对农业劳动力减少带来的消极影响,关键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顺应生产要素动态替代的农业发展规律,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上述过程需要政府调整相关政策。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赵立新  
本文认为,托达罗的两部门理论主要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和间接性,尽管发展城市传统部门会对城市环境和市容造成某些不利影响,但其促进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思路对我国存在许多有益的启示。文章指出,我国应坚持走多元化、浅层次、渐进性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道路;发展城市非正规就业,增大农业劳动力转移空间;发展小城镇,发挥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功能,增强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发展城镇弹性就业,尽可能地增加农业劳动力及其家属的就业机会,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占兵  
文章利用统计分析与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深入探究了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历史变迁过程与未来演化趋势。结果表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变动轨迹存在较大差异。在改革开放前的第一阶段,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处于萎缩状态,中国农业劳动力的流动性不足,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结构变化常常受制于政治、社会等非经济性因素的严重影响,产出结构的变化快于劳动力总体就业结构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二阶段,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结构变化呈现出高流动性和强规律性的特征,劳动力总体就业结构的变化快于产出结构的变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尧晓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由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又很广泛,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并不都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因而,至今还未完全形成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体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迟早要发生的必然历史过程。然而无论刘易斯模型,抑或乔根森模型,都难以容纳中国大陆上数以干万计的流民大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瞿宁武  
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管理瞿宁武打工仔、外来妹逐年增多,已引起人们和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有人称赞这种农民流动促进生产发展与市场经济发育;也有人强调这种流动引起了诸多困难和不稳定。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怎样引导和管理这种流动,本文谈一些看法。...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纯英  
论当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李纯英诸多学者专家认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是农村的非农产业和城镇。笔者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有不同的主渠道。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是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而当前农村非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太明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最终不是由物质资本或物质资源的多寡来决定,而是由人力资本所决定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人力资本尤其是对农村人力投资及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挤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重视不够,最终导致了农村劳动者素质不高。随着耕地的进一步减少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象将持续下去,并将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农业劳动力转移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将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