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21)
- 2023(15994)
- 2022(13496)
- 2021(12676)
- 2020(10631)
- 2019(24354)
- 2018(24175)
- 2017(46795)
- 2016(25114)
- 2015(28411)
- 2014(28033)
- 2013(28247)
- 2012(25818)
- 2011(23265)
- 2010(23117)
- 2009(21795)
- 2008(21469)
- 2007(19067)
- 2006(16978)
- 2005(15125)
- 学科
- 济(110142)
- 经济(110008)
- 业(99280)
- 管理(81165)
- 企(80821)
- 企业(80821)
- 方法(48817)
- 农(48425)
- 数学(39545)
- 数学方法(39218)
- 业经(33439)
- 农业(32219)
- 财(31217)
- 中国(30414)
- 制(21910)
- 务(21526)
- 财务(21464)
- 财务管理(21440)
- 贸(21035)
- 贸易(21024)
- 易(20533)
- 企业财务(20297)
- 技术(20098)
- 地方(18983)
- 和(18946)
- 学(18689)
- 策(18118)
- 理论(17820)
- 划(17374)
- 体(16733)
- 机构
- 学院(365961)
- 大学(362946)
- 济(158397)
- 经济(155541)
- 管理(151394)
- 理学(131105)
- 理学院(129833)
- 管理学(128134)
- 管理学院(127472)
- 研究(120878)
- 中国(94939)
- 京(76944)
- 科学(71554)
- 财(69057)
- 农(68749)
- 所(59836)
- 业大(56092)
- 财经(55856)
- 中心(54702)
- 研究所(54329)
- 江(53000)
- 农业(52702)
- 经(51059)
- 北京(48583)
- 经济学(47356)
- 范(44860)
- 师范(44541)
- 院(42901)
- 经济学院(42810)
- 州(42213)
- 基金
- 项目(246013)
- 科学(195780)
- 研究(183808)
- 基金(181437)
- 家(156537)
- 国家(155129)
- 科学基金(134832)
- 社会(119388)
- 社会科(112943)
- 社会科学(112913)
- 基金项目(96519)
- 省(94356)
- 自然(85519)
- 自然科(83568)
- 自然科学(83549)
- 自然科学基金(82105)
- 教育(81609)
- 划(78128)
- 编号(75074)
- 资助(73623)
- 成果(59810)
- 部(55598)
- 重点(53689)
- 发(53077)
- 创(52690)
- 国家社会(49691)
- 课题(49565)
- 创新(48608)
- 教育部(47929)
- 人文(47341)
- 期刊
- 济(179321)
- 经济(179321)
- 研究(108129)
- 中国(68937)
- 农(68793)
- 管理(56270)
- 学报(53223)
- 财(53015)
- 科学(52566)
- 农业(46974)
- 大学(41724)
- 学学(39646)
- 业经(33727)
- 融(33308)
- 金融(33308)
- 教育(32649)
- 技术(31361)
- 财经(27515)
- 经济研究(27275)
- 业(24256)
- 问题(23941)
- 经(23636)
- 技术经济(20127)
- 世界(18894)
- 现代(17745)
- 贸(17426)
- 版(17294)
- 科技(17239)
- 理论(16921)
- 商业(16380)
共检索到5397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慧京,吴敏一,朱家良,吴国兰
农业劳动力的适度转移,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已有所提及,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讨论。就大部分观点来看,仍主张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中国农业劳动力要不要从速度型转向适度型,这需要放到中国特殊的背景中去考察,离开了这一点,一切就无从谈起。 一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严峻现实 1979年的农村经济改革,使长年积沉的农业剩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桂文 王青 张荣
文章基于逻辑推演与数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非农就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收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增强农民的收入挣得能力,以及降低农业人口占比提高农民的政策影响力4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显著降低了贫困发生率,对农村减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农业转移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国家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减轻农村贫困也有重要影响。文章建议,为更好地发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实施差别化的扶贫政策。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转移 减贫 人力资本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潘纪一,郭申阳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是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必然出现的趋势。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力布局以及人口地理分布等一系列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影响的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经济相对落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9%、农业劳动力占74%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赵立新
本文认为,托达罗的两部门理论主要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和间接性,尽管发展城市传统部门会对城市环境和市容造成某些不利影响,但其促进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思路对我国存在许多有益的启示。文章指出,我国应坚持走多元化、浅层次、渐进性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道路;发展城市非正规就业,增大农业劳动力转移空间;发展小城镇,发挥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功能,增强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发展城镇弹性就业,尽可能地增加农业劳动力及其家属的就业机会,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尧晓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由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又很广泛,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并不都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因而,至今还未完全形成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体系。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赵立新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托达罗人口流迁模型,剖析了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相关问题,认为经济因素仍然是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浅层次、多渠道、多样化、渐进性是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突出特点;农民工进城对城市工人就业并不产生多大消极影响,相反还会增加城市就业机会;为了促进农业劳动力的持续、健康转移,必须重视农业发展,有效改善农民教育模式,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关键词:
托达罗模型 农业劳动力 转移 思考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桂田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史炜
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港澳投资商的机会与风险史炜近几年来,港澳投资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已开始将投资热点由大城市转向中小城镇,这在广东、福建、山东和江浙地区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一投资取向的变化,基本上出于以下动机:其一,小城镇的劳动力成本大大低于大中城...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俞剑 方福前 程冬 郑文平
通过构建一个两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本文主要研究消费结构升级、要素价格扭曲等因素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基于稳态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上述因素对农业劳动力转移都有不同程度的正面影响。当所有因素同时改变0.1个单位时,消费结构升级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最大,为4.63%,紧随其后的是部门间资本租金扭曲与部门技术进步,部门间工资扭曲的影响程度最弱,仅为0.84%。不仅如此,前三种因素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都是非常显著的,这表明促成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导原因是复合型的,这与美国经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情形
关键词: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消费结构 劳动力转移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本文在一个修正的两部门经济模型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对影响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研究发现,恩格尔效应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发挥了主要推动作用,鲍莫尔效应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产生了负向影响,资本深化效应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贡献则逐渐经历了从负到正的转变。未来持续推动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需要在继续发挥恩格尔效应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努力提高农业部门资本深化水平和农业生产率水平,以提高资本深化效应和鲍莫尔效应对推动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贡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董辅礽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地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由农村转向城镇,这是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正产生着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其重要,在我国已有不少著作对它进行了研究。曹阳同志的这本著作独辟路径,专门研究农业劳动力的这种转移对宏观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盖庆恩 朱喜 史清华
本文基于2004—2010年全国固定调查点山西、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各类型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率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女性、老人和儿童的效率之比为1.00∶0.76∶0.71∶0.57;其次,男性和壮年女性的转移不仅会使提高农户退出农业的概率,增大农户家庭耕地流出率,而且会降低农业产出增长率;最后,结合传统的"剩余劳动力"理论可以推断在当前制度环境下,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农业生产 增长核算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祥江 杨锦秀
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并推动农村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但也带来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失问题。当转移劳动力边际生产率大于零时,转移会减少农村总产出。通过模型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社会整体产出的影响,从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应有合理规模的视角,对四川省这一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生产大省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四川农业产出随转移数量变化呈现出分阶段特点,分析认为2004年是转折点,转移规模达到了合理水平,此后增加的转移量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建议四川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应得到合理控制,以确保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牛亮云
劳动力转移刺激了农业化石能源的投入,同时又受化石能源投入的反作用。笔者测算了1993年~2010年中国农业生产中化石能源的投入量,并采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验证了农业化石能源投入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1%,农业化石能源投入增加0.52%;当期能源投入增加1%,劳动力转移0.14%,滞后一期能源投入增加1%,当期劳动力转移0.24%。因此,要想为工业化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就需要提高农业化石能源的投入。与此同时,又要提高生产资料利用效率,防止化石能源的过量投入。
关键词:
农业化石能源 劳动力转移 误差修正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