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80)
- 2023(19355)
- 2022(16192)
- 2021(14963)
- 2020(12672)
- 2019(29210)
- 2018(28848)
- 2017(55402)
- 2016(29935)
- 2015(33996)
- 2014(33919)
- 2013(33668)
- 2012(31388)
- 2011(28559)
- 2010(29149)
- 2009(27864)
- 2008(27847)
- 2007(25401)
- 2006(22871)
- 2005(20922)
- 学科
- 济(146925)
- 经济(146774)
- 业(106663)
- 管理(94681)
- 企(87549)
- 企业(87549)
- 方法(60018)
- 农(50232)
- 数学(49861)
- 数学方法(49157)
- 中国(38305)
- 财(38146)
- 业经(37257)
- 农业(33270)
- 地方(28634)
- 制(27840)
- 贸(26018)
- 贸易(26002)
- 学(25516)
- 易(25276)
- 务(24871)
- 财务(24808)
- 财务管理(24769)
- 理论(23639)
- 企业财务(23468)
- 策(22660)
- 和(22257)
- 技术(21568)
- 银(21131)
- 银行(21102)
- 机构
- 学院(446480)
- 大学(441013)
- 济(199596)
- 经济(195764)
- 管理(174478)
- 研究(151753)
- 理学(149392)
- 理学院(147840)
- 管理学(145365)
- 管理学院(144537)
- 中国(120104)
- 京(92592)
- 财(91000)
- 科学(88207)
- 农(78417)
- 所(77191)
- 财经(71589)
- 研究所(69249)
- 中心(69243)
- 江(68899)
- 经(64864)
- 业大(63113)
- 经济学(61498)
- 农业(60348)
- 北京(59064)
- 范(55721)
- 师范(55265)
- 经济学院(55145)
- 州(53897)
- 院(53213)
- 基金
- 项目(282253)
- 科学(224389)
- 研究(209542)
- 基金(206653)
- 家(178147)
- 国家(176577)
- 科学基金(152923)
- 社会(136324)
- 社会科(129094)
- 社会科学(129060)
- 省(110109)
- 基金项目(107568)
- 自然(96412)
- 教育(95824)
- 自然科(94257)
- 自然科学(94231)
- 自然科学基金(92609)
- 划(91367)
- 资助(85779)
- 编号(85274)
- 成果(69435)
- 部(63559)
- 重点(63261)
- 发(62077)
- 创(60073)
- 课题(58535)
- 国家社会(56684)
- 创新(55725)
- 教育部(54986)
- 人文(53825)
- 期刊
- 济(233478)
- 经济(233478)
- 研究(135603)
- 中国(90286)
- 农(76102)
- 财(72247)
- 管理(67920)
- 学报(62289)
- 科学(61638)
- 农业(51153)
- 大学(48662)
- 学学(46156)
- 融(45791)
- 金融(45791)
- 教育(43471)
- 技术(41473)
- 业经(39159)
- 经济研究(36930)
- 财经(36631)
- 经(31763)
- 问题(30299)
- 业(27889)
- 技术经济(25757)
- 贸(24675)
- 统计(24229)
- 世界(23932)
- 策(22016)
- 国际(21516)
- 现代(20816)
- 商业(20811)
共检索到6870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杰飞 李国平 柳思维
本文将Harris-Todaro模型与新经济地理模型相结合,同时赋予农业剩余劳动力假设,并考虑中国户籍制度所导致的迁移成本,建立一个内生的劳动力转移模型:消费结构升级导致其与劳动力资源禀赋结构之间的张力不断上升,从而驱动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基于模型的政策分析表明,单个传统政策措施的经济效果不佳;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同时,只有逐步放松户籍制度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计划生育政策仍具积极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朱劲松
针对中国的"农民工"现象,国外经典的人口流动理论无法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其原因是国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基本上是一次性的转变成为城市市民,而中国由于制度的约束,这个过程需要分成两步来完成。本文在对国内学者针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两阶段"转移理论研究述评的基础上,引入权益保护与家庭迁移因素,将托达罗模型分成两个阶段,从而完成"两阶段"转移理论的模型化构建,该模型能够很好的解释中国的"农民工"现象。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磊 崔爱平 徐晓明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农村和乡镇非农产业吸纳为主,其次为城市化的吸引。但从分析模型中显示,城市化变量的影响系数不大,说明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用有限。实际情况也是这样,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还是以农村和乡镇中的非农产业的就地转移为主要途径。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工业扩张解决日益凸显的失业问题,而应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适当控制城市工资率的提高,同时重点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多重共线性 异方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潘烜
运用动态均衡分析方法,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搜寻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性因素,并采用2003-2006年国家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建立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外出从业收入与费用、农业产出与投入、转移者个性特征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性影响。由此可见,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因素。要应对"民工荒",关键是要满足农民工的物质需求,给予农民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该研究对于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保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作者]
罗宇 吴玉斌
以山西省建筑业为例,从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基本经济特征出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进行了指标量化处理。借助托达罗模型,并运用山西省1991~2007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除了城乡收入差距等物质因素外,城市更好的生活条件等精神因素对吸引农民工进城具有显著影响,政府除了切实增加农民工打工收入外,还应该增加对进城劳动力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
托达罗模型 建筑业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新利 陈敏
按照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基本特征,将民营部门出口贸易嵌入拉尼斯—费模型,运用2007年截面数据进行交互项检验表明,2007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新的特征,民营部门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不仅取决于民营部门的资本积累、创新强度和创新的劳动力使用偏向,而且劳动力的失业保障基金支出也对劳动力转移起决定作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志忠 贺彩银 王耀中
本文从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基本经济特征出发,在拉尼斯—费模型中嵌入民营部门出口贸易,并运用1996-200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交互项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民营部门的资本积累、创新强度和创新的劳动力使用偏向决定了民营非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吸收能力,民营部门出口贸易通过加强民营部门资本积累、创新强度及创新的劳动力使用偏向,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郭金兴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比例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剩余劳动力的变化趋势。根据本文的估算,1996年以来我国剩余劳动力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约为1亿人,约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三分之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变化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在非农部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加快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部门的转移,是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 随机前沿方法 面板数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郭力
本文首先基于新经济地理模型框架系统分析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对城市产出及城市体系演变的影响机理,得出在不同城市化阶段,基于不同的技术倾向、规模报酬条件与运输成本高低,要素流动对城市体系演变的影响有明显差异。然后根据结论解释了劳动力"东南流"对产业转移的替代,东部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倾向以及中西部的重化工业化均不利于城市产出增长与城市化持续发展。最后分区域提出中西部应维系与增强人力资本优势、防止重化工业化倾向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东部地区需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应对城市化后期的"拥挤效应"挑战。
关键词:
劳动力 产业 城市化 集聚效应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潘文卿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的转移是从 1 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真正开始的。那么迄今为止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如何 ?这一转移究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或者说劳动力转移这一资源再配置效益到底有多大 ?本文对此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传岩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同时在转移方向、转移速度和转移规模上符合中国国情,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宋世方
本文尝试将分析经济总量变化的经济增长理论应用于分析部门关系的经济发展问题,通过索洛模型中劳动力增长率的内生化,以非农部门经济变量为基础建立了分析二元经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型,并对我国非农部门投资率与人均资本变化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解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现象。
关键词:
二元经济 剩余劳动力 索洛模型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林汉川 夏敏仁
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也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最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特对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关于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三个著名模型,即刘易斯模型、费-拉尼斯模型、托达罗乡-城人口迁移模型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所启迪。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 剩余劳动力转移 模型 评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