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76)
2023(16848)
2022(14333)
2021(13371)
2020(11291)
2019(25938)
2018(25744)
2017(50113)
2016(26928)
2015(30263)
2014(29923)
2013(30247)
2012(27721)
2011(24851)
2010(24748)
2009(23401)
2008(23068)
2007(20554)
2006(18466)
2005(16473)
作者
(76837)
(64244)
(63747)
(60710)
(40610)
(30603)
(28765)
(25264)
(24333)
(22968)
(21868)
(21632)
(20534)
(20203)
(19837)
(19420)
(18897)
(18611)
(18348)
(18195)
(15916)
(15878)
(15453)
(14735)
(14408)
(14300)
(14179)
(14165)
(12915)
(12755)
学科
(119042)
经济(118897)
(102980)
管理(86182)
(84301)
企业(84301)
方法(52810)
(48954)
数学(43307)
数学方法(42956)
(35083)
业经(34192)
农业(32499)
中国(32319)
(23497)
财务(23435)
财务管理(23411)
(23216)
(22566)
贸易(22554)
企业财务(22226)
(21976)
地方(21353)
(20848)
技术(20632)
(19968)
(18827)
理论(18790)
(17965)
(17609)
机构
学院(390805)
大学(388481)
(169376)
经济(166307)
管理(159568)
理学(138144)
理学院(136760)
管理学(134863)
管理学院(134168)
研究(130268)
中国(101799)
(82194)
科学(77061)
(76490)
(72550)
(64944)
财经(61362)
业大(59274)
研究所(58807)
中心(58593)
(57030)
(56065)
农业(55712)
北京(51938)
经济学(51005)
(47778)
师范(47434)
(46155)
经济学院(46132)
(45371)
基金
项目(260995)
科学(207476)
研究(193736)
基金(192748)
(166690)
国家(165217)
科学基金(143245)
社会(126256)
社会科(119479)
社会科学(119448)
基金项目(102279)
(99729)
自然(90987)
自然科(88921)
自然科学(88900)
自然科学基金(87381)
教育(86240)
(82840)
编号(78648)
资助(78546)
成果(63107)
(59074)
重点(57186)
(56097)
(55564)
国家社会(52695)
课题(52135)
创新(51336)
教育部(50947)
人文(50168)
期刊
(191281)
经济(191281)
研究(118053)
中国(73609)
(71807)
管理(59418)
(59048)
学报(58163)
科学(56462)
农业(48922)
大学(45204)
学学(43002)
(35415)
金融(35415)
业经(34937)
教育(34489)
技术(32875)
财经(30386)
经济研究(29768)
(26105)
问题(25403)
(25334)
技术经济(21270)
世界(20125)
(19065)
现代(18679)
(18467)
科技(18024)
理论(17763)
商业(17586)
共检索到5808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杰飞  
既有研究仅关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单向关系,本文利用我国1978-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使用VAR模型对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两者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互为格兰杰长期因果关系;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产生促进作用,且长期影响较强,而农民增收对劳动力转移产生的促进作用较弱。由此得出启示:应进一步加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增加农民收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范方志  张杰飞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模型内生性建模的研究思路及其关于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的假设,并考虑中国"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现实,加入"迁移成本"、"城市成本"和"城乡非农产业技术差距"三个变量,建立了内生的一般均衡模型,深入解释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选择取决于"城乡非农产业技术差距"、"迁移成本"和"城市成本"三个变量的相对大小。由此得出促进劳动力异地转移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艳华  
农民问题是一个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进入21世纪,农民问题最突出的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困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最大障碍仍然是构成经济增长基本要素的劳动力与资本、土地、技术等问题,因此,科学、合理配置经济增长基本要素,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成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已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娟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潘文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高速经济增长:在过去的19年中,以不变价计的人均GDP增长速度高达8.4%,经济总量增长了4.9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3.4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倍,2亿多人告别了绝对贫困。巨大的变化得益于...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胡援成  
该文着重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条件和现实途径。文章确认农产品剩余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物质基础,我国目前劳动力转移速率和产业结构高度化速率能够达到何种程度,主要取决于农产品的供给和剩余状况。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又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物质前提。文章还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速率与劳动生产率提高速率作了实证性比较。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途径也作了趋势性分析,认为第三产业将是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魏悦  魏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国工业化进程中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由于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不同,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有其特殊性。近代以来,思想先驱们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都市集中、乡村转移、就地安置和就近进城等思想。从经济思想史角度对这些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不仅可以丰富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理论,同时对于当代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星  
文本以1992年为界,将1978~2005年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对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做了格兰杰因果检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结论:1978~1992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民收入成正相关,这一阶段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从旧的大锅饭体制下解放出来,投入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新的农业生产组织中,通过农业部门内部的制度创新消化了这部分剩余,从而表现出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民收入的正相关关系;1993~2005年,由于制度创新的吸收效应释放殆尽,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组织方式没有提高和变革的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成为绝对剩余,从而表现出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民收入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加快...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潘文卿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的转移是从 1 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真正开始的。那么迄今为止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如何 ?这一转移究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或者说劳动力转移这一资源再配置效益到底有多大 ?本文对此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方明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尧晓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由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又很广泛,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并不都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因而,至今还未完全形成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体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玉江,吴玉麟  
本文从区域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排斥力、吸纳力以及摩擦力的形成与结构,分析总结了吸纳一内转型、外推—转出型、推拉一综合型等三大区域类型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相关结论和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