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14)
- 2023(14337)
- 2022(11832)
- 2021(10769)
- 2020(9167)
- 2019(21008)
- 2018(20633)
- 2017(39542)
- 2016(21427)
- 2015(24185)
- 2014(23974)
- 2013(24441)
- 2012(22777)
- 2011(20712)
- 2010(20791)
- 2009(19553)
- 2008(19842)
- 2007(18079)
- 2006(15916)
- 2005(14478)
- 学科
- 济(100962)
- 经济(100854)
- 业(91011)
- 企(73073)
- 企业(73073)
- 管理(71013)
- 农(47312)
- 方法(44071)
- 数学(35703)
- 数学方法(35487)
- 农业(31152)
- 业经(31025)
- 财(29351)
- 中国(26809)
- 制(20715)
- 务(20451)
- 财务(20435)
- 财务管理(20405)
- 贸(20144)
- 贸易(20135)
- 易(19651)
- 企业财务(19291)
- 技术(17945)
- 学(17938)
- 和(17890)
- 环境(17134)
- 策(16882)
- 划(16716)
- 地方(16380)
- 体(15524)
- 机构
- 学院(322137)
- 大学(316893)
- 济(145437)
- 经济(142951)
- 管理(127590)
- 研究(109853)
- 理学(109627)
- 理学院(108510)
- 管理学(107120)
- 管理学院(106527)
- 中国(88494)
- 农(67318)
- 京(66090)
- 科学(65088)
- 财(64503)
- 所(56029)
- 农业(51891)
- 财经(51538)
- 中心(50925)
- 研究所(50709)
- 业大(50037)
- 江(49182)
- 经(46832)
- 经济学(44795)
- 北京(41488)
- 经济学院(40689)
- 范(38472)
- 院(38460)
- 师范(38148)
- 州(37930)
- 基金
- 项目(209498)
- 科学(167108)
- 基金(155604)
- 研究(153917)
- 家(135280)
- 国家(134079)
- 科学基金(115598)
- 社会(101648)
- 社会科(96168)
- 社会科学(96143)
- 基金项目(82847)
- 省(81387)
- 自然(73166)
- 自然科(71483)
- 自然科学(71462)
- 自然科学基金(70266)
- 教育(67569)
- 划(67481)
- 资助(62148)
- 编号(61262)
- 成果(48124)
- 部(47831)
- 重点(47157)
- 发(46901)
- 创(46019)
- 业(44289)
- 国家社会(42947)
- 创新(42471)
- 课题(40818)
- 教育部(40686)
- 期刊
- 济(166862)
- 经济(166862)
- 研究(93758)
- 农(67397)
- 中国(60437)
- 财(51547)
- 学报(47820)
- 科学(47673)
- 管理(46360)
- 农业(45448)
- 大学(36787)
- 学学(35297)
- 融(32292)
- 金融(32292)
- 业经(32023)
- 技术(27131)
- 财经(25810)
- 经济研究(25638)
- 业(24837)
- 问题(22741)
- 教育(22692)
- 经(22338)
- 技术经济(18940)
- 世界(18600)
- 贸(18054)
- 版(16217)
- 资源(15524)
- 国际(15346)
- 商业(15264)
- 经济问题(15195)
共检索到4825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罗烨 薛领 雪燕
论文以全国范围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对1991—2011年长达21 a的农业净碳汇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展开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从时间变化角度可以发现,整体上我国农业在长达21 a内均以净碳汇为主,并且总体上处于波动上升趋势,农业净碳汇净增93.7%;2)我国农业碳汇结构相对比较稳定,稻谷、小麦和玉米三者共同占到了80%左右,而碳源结构则在1991—2011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化,由1991年农药为主,化肥、牛为辅转变成为化肥为主,农药、地膜、牛为辅的结构;3)空间分布方面,我国县域农业净碳汇量地区间差距在不断缩小,存在4种农业碳生态类型区;4)1991—2011年间净碳汇为负值的县级单元数量增多,...
关键词:
中国 县域 农业 净碳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华 王礼力
本文以提高农业用水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提出"农业水贫困"概念,基于农业水贫困概念界定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利用POME-两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测度2000—2016年中国30个省(市)农业水贫困指数,借助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从时空耦合视角分析其空间格局动态性。研究发现:中国虽然存在较严重的农业水贫困问题,但是大部分省(市)的农业水贫困程度呈缓解趋势;各省(市)大部分年份的农业水贫困具有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空间差异呈逐渐扩大趋势;相对于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具有更加动态的局部空间结构;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时空依赖效应较弱;农业水贫困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空间整合性,协同高增长的省(市)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协同低增长的省(市)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各省(市)农业水贫困的局部空间联动性较弱,空间集聚性存在相对较高的路径锁定特征。此外,提出了降低农业水贫困的对策建议,为中国农业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波 张俊飚 李海鹏
农业生产所导致碳排放大幅增加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基于农业生产中6个主要方面的碳源,测算了我国1993-2008年农业碳排放量。发现自1993年以来我国农业碳排放处于阶段性的上升态势,总体上可分为快速增长期、缓慢增长期、增速反弹回升期、增速明显放缓期等四个变化阶段。其中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08%、2.38%。农业碳排放总量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农业大省,农业碳排放强度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发达城市、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中部农业大省。进一步通过Kaya恒等式变形对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效率因素、结构因素、劳动力规模因素对碳排放量具有一定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宝义
本文综合利用1993—2013年样本数据,在农业碳排放测算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中国农业碳排放的结构特征和时空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碳排放量持续增加,农业化学制品尤其是化肥占据了排放量的重要份额;农业碳排放效率的经济指标和物理指标存在较大差别,在衡量农业发展问题上要综合衡量经济和生态效益指标。中国农业减排责任重大,不同地区必须结合现实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综合平衡农业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结构特征 时空差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艳秋 戴小文
低碳农业不仅是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经过程,研究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对中国制定农业减排措施具有一定意义。而已有研究更注重农业碳排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未从影响因素本身出发考虑其在影响农业碳排时的时间差异和区域差异。本文将对应分析和面板模型结合,一方面从时间纬度分析了全国农业碳排放主导因素的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从空间纬度探讨了地区农业碳排主导因素的区域差异。得到了两方面结论:一是中国农业碳排放主导因素在时间纬度上有两个发展阶段,先由农业经济结构主导向农业机械化主导转变,再向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主导转变;二是中国农业碳排主导因素在空间纬度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经济发...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时空特征 对应分析 面板模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孟菲 郑晶
基于2007—2017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农业生产(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模型、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分三个阶段进行检验,并分析各省份农业TFP的时间演变特征及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1)与不考虑环境因素和考虑环境因素得出的农业TFP相比,考虑农业碳吸收量得出的农业TFP更精确。(2)中国农业TFP在时间维度和空间区域上差异明显且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3)农业技术进步是中国农业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技术效率保持稳定态势,对农业TFP增长的贡献度有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孟菲 郑晶
基于2007—2017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农业生产(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模型、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分三个阶段进行检验,并分析各省份农业TFP的时间演变特征及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1)与不考虑环境因素和考虑环境因素得出的农业TFP相比,考虑农业碳吸收量得出的农业TFP更精确。(2)中国农业TFP在时间维度和空间区域上差异明显且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3)农业技术进步是中国农业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技术效率保持稳定态势,对农业TFP增长的贡献度有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头平 钟桂珍
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目标之一。文章通过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2002—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统计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识别其影响因素,探究其影响机理,定量测度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2002—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021年我国各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整体呈自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且存在较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但该空间集聚态势随时间推移在不断演变,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而工业化水平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财政支农力度则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雷绍海 秦佳虹 王成军
[目的] 探究中国农业生产要素错配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要素空间错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供相关参考和政策建议。[方法] 以资源错配理论为基础构建农业资源错配指数测算框架,选取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经济数据测算出农业资本错配指数、劳动力错配指数、土地错配指数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指标,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对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 农业资本错配、劳动力错配和土地错配在时空上分别展现出不同的演变发展特征,但都呈现出要素错配不断改善的趋势。从实证结果来看,农业经营规模的提高能够显著改善农业资本错配和土地错配,农业种植结构升级能够有效改善农业劳动力错配和土地错配,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有效改善农业资本错配,同时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是改善农业资本错配一种重要方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能够通过促进农业生产要素重新组合来改善农业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能够改善劳动力错配和土地错配。[结论] 中国农业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的错配程度在不断改善,农业经营规模、种植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要素错配的关键因素,消除要素流动障碍,完善区域联动机制是改善要素错配的重要方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俊婕
建构包括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产业、农村环境、农村设施、农村经济六大准则层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综合测度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障碍度测算法开展时空特征和障碍因子分析。研究表明:整体来看,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空间视角来看,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空间正自相关,集聚程度随时间演进不断增强;多数省域之间并无明显空间关联性,在显著区域中以“低-低”空间集聚为主。从障碍因子来看,农业经营现代化、农村环境现代化、农村经济现代化是限制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方面。鉴于此,应全面遵循农业农村现代化政策指示,着力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构建农业现代经营体系,以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 障碍因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传明 宁安宁 贾蓓蓓 张丁一
文章采用熵权法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差异进行分解,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总体差异呈现逐年缩小趋势,这说明伴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空间协调性在逐渐加强。从区域内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较大;从区域差异的贡献率来看,区域间差异是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和农民富裕富足三个维度的核密度曲线存在中心右移、主峰高度上升、从双峰向单峰过渡等现象,表明两极化逐步缓解、差距逐渐缩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青江 陈彤 邓羽佳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2000—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综合运用计量分析工具,多视角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时空演化、区域差异和收敛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和异质性,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梯度效应明显;地区间差异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和三大区域农业劳动生产率随着时间推移将达到各自的稳定水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翁翎燕 李伟霄 张梅 谈俊忠
定量研究区域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空间结构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对挖掘农田生态系统的多重功能,合理制定区域适宜的农业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在测算2005~2019年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呈现“西北—东南”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在收缩中趋于集聚化,净碳汇重心总体上朝西北方向移动;(2)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在全局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局部则呈现较为稳定的“北高南低”的空间集聚特征;(3)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局部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差异明显,局部空间结构和空间依赖方向上均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相比较而言,苏中地区较苏南、苏北地区具有更加动态的局部空间结构,而盐城市区、启东市及泰州市区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较大的波动性;(4)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局部空间关联格局较为稳定,局部空间联动性较弱,空间集聚性表现出较高的路径锁定特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丘雯文 钟涨宝 李兆亮 潘雅琴
[目的]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在不同作物间的分配格局变化的信息对于国家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作物生产的污染排放格局及其形成原因亟待深入分析。[方法]文章在测算各类作物生产中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的基础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及其内在构成的时空差异。[结果](1) 1998—2014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格局已从谷物作物转向蔬菜作物。(2)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空间差异明显,面源污染排放高的省份集中于黄淮海平原,低值省份则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增长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3)东北地区谷物作物面源污染排放比重高,东南沿海地区蔬菜作物面源污染排放比重高。(4)污染排放强度对谷物作物面源污染排放的影响较大,而蔬菜作物面源污染排放的增加则主要归因于种植面积的扩大。[结论]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发展政策,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造传统农业向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转变。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蓉 郭泺 薛达元 孙发明
依据1978-2008年间的农业人口统计资料,结合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分布图,在ArcGIS9.2软件支持下,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分析单元,分析和探讨了近30年来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不连续,地区之间差异显著。自然条件、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水平与中国农业人口空间格局时空变化紧密相关。良好的自然条件是农业人口分布的基础条件,地区经济水平发展是促进农业人口空间格局分布的主要因素,国家人口政策调控与农业人口变化直接相关。
关键词:
农业人口 空间分布格局 时空特征 GIS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