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568)
- 2023(20834)
- 2022(17380)
- 2021(16222)
- 2020(13289)
- 2019(30325)
- 2018(30070)
- 2017(56846)
- 2016(30907)
- 2015(34691)
- 2014(34700)
- 2013(34446)
- 2012(31762)
- 2011(28867)
- 2010(29060)
- 2009(27034)
- 2008(26750)
- 2007(23984)
- 2006(21635)
- 2005(19743)
- 学科
- 济(136484)
- 经济(136324)
- 业(106569)
- 管理(93440)
- 企(86609)
- 企业(86609)
- 方法(54570)
- 农(52694)
- 数学(44248)
- 数学方法(43801)
- 中国(41026)
- 业经(38747)
- 财(35381)
- 农业(35077)
- 地方(30581)
- 制(27024)
- 学(25496)
- 贸(24815)
- 贸易(24793)
- 易(24087)
- 务(23196)
- 财务(23113)
- 财务管理(23079)
- 技术(23053)
- 理论(22414)
- 和(22324)
- 企业财务(21873)
- 银(21466)
- 银行(21420)
- 行(20680)
- 机构
- 学院(446081)
- 大学(443892)
- 济(187446)
- 经济(183668)
- 管理(175216)
- 研究(155752)
- 理学(149966)
- 理学院(148319)
- 管理学(146105)
- 管理学院(145280)
- 中国(121173)
- 京(96246)
- 科学(93582)
- 财(84612)
- 农(82743)
- 所(78526)
- 研究所(71007)
- 中心(70231)
- 江(67933)
- 业大(67428)
- 财经(66630)
- 农业(63411)
- 北京(61311)
- 经(60683)
- 范(59146)
- 师范(58629)
- 经济学(55891)
- 院(55789)
- 州(54392)
- 经济学院(50390)
- 基金
- 项目(294632)
- 科学(233064)
- 研究(218907)
- 基金(214013)
- 家(186020)
- 国家(184325)
- 科学基金(158615)
- 社会(140556)
- 社会科(132975)
- 社会科学(132940)
- 省(114813)
- 基金项目(112835)
- 自然(100338)
- 教育(98997)
- 自然科(98026)
- 自然科学(98005)
- 自然科学基金(96272)
- 划(95697)
- 编号(89496)
- 资助(87078)
- 成果(72748)
- 发(66241)
- 重点(65831)
- 部(65392)
- 创(62098)
- 课题(61728)
- 国家社会(58352)
- 创新(57557)
- 教育部(56024)
- 科研(55298)
- 期刊
- 济(218896)
- 经济(218896)
- 研究(136581)
- 中国(93732)
- 农(81320)
- 学报(68700)
- 管理(67620)
- 科学(65920)
- 财(64653)
- 农业(55229)
- 大学(53214)
- 教育(50117)
- 学学(50051)
- 融(44906)
- 金融(44906)
- 技术(39904)
- 业经(39346)
- 经济研究(33620)
- 财经(32818)
- 业(28962)
- 问题(28962)
- 经(28295)
- 技术经济(23343)
- 世界(22206)
- 版(21837)
- 图书(21624)
- 贸(21590)
- 科技(21177)
- 现代(21072)
- 理论(19929)
共检索到6853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林广
构建包含农业、农村、农民与城乡融合现代化4个维度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核密度估算法等方式揭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变规律。研究表明:2009~2021年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四大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全国及东、中、西与东北地区的核密度分布位置曲线逐步向右移动。地区内东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最大,西部地区与东北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地区间东、西部之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最大,中、西部之间差异最小。据此,应加强农村顶层规划设计,补齐基础服务供给短板;优化特色产业集群,赋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农业农村新业态模式,健全差异化发展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蒋和平 黄德林 郝利
利用多级指标综合指数分析方法,通过建立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确立权重,根据建立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模型,采用中国统计年鉴(1980-2004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1980-2004年)等年鉴数据,从1980-2003年,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发展阶段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动态监测,并预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水平 阶段 测定 监测 预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蒋和平 黄德林
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建立中国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1980—2003年,总体上,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呈上升趋势,农业现代化区域发展总体水平表现为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谢会强 王涵 谭宇航
本文通过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测度中国2008—2020年省级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KDE)、Moran’s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除东北区域2014年后出现负增长外,其他三大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均持续上升,但不同省域与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区域发展最好、中部区域发展最快、西部区域发展相对较慢;各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集聚模式以“高—低”或“低—高”为主;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上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中,但东部区域和中部区域内部差异逐年增大,且东部区域内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非均衡程度尤其突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浩 郭晓雁 唐衡
为研究北京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和水平,采用熵值法、GIS技术和障碍度模型,基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两大目标层,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北京市2015—2020年整体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各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特征和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北京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整体发展水平从2015年的0.591 4提高到2020年的0.719 2,处于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初期阶段,两大目标层和九大准则层也有明显提高,但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远低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2)北京市各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整体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高值地区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低值地区发展后劲不足。除顺义区处于起步阶段的后期,其他区多处于初中期阶段;3)空间分布非均衡性明显,从零星分布转变为集群分布,高水平和低水平区域同时出现扩散的态势,并逐步形成“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分异逐年增强;4)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代化是北京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据此提出坚守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条底线、高水平地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低水平地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冀玄玄 姜军松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文章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测算了2005—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利用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和Markov链分析方法全面考察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显著。(2)总体而言,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左高右低”的“偏左”分布特征,样本期内低水平集聚态势逐渐改善,并且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分布形态存在差异。(3)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较为稳定,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处于较高发展水平的省份对邻近省份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常艳花 张红利 师博 张新月
采用组合赋权法,基于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农业生态四个维度,测度2009—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而采用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和传统马尔科夫链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规律和特征及其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发现:(1)基尼系数及分解显示,样本期内,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这一结论得到了核密度估计的验证。从整体来看,各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在样本考察期内存在“收敛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核密度估计分析显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分布向右移动意味着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在逐渐提升,但各地区间具有非均衡发展特征。(3)莫兰指数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地理距离上呈现空间正自相关,存在空间集聚现象。(4)传统马尔科夫链分析显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各状态间的流动性较高;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向高水平方向转移,存在跨越式转移的可能性较小。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区域差异 演变趋势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俊婕
建构包括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产业、农村环境、农村设施、农村经济六大准则层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综合测度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障碍度测算法开展时空特征和障碍因子分析。研究表明:整体来看,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空间视角来看,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空间正自相关,集聚程度随时间演进不断增强;多数省域之间并无明显空间关联性,在显著区域中以“低-低”空间集聚为主。从障碍因子来看,农业经营现代化、农村环境现代化、农村经济现代化是限制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方面。鉴于此,应全面遵循农业农村现代化政策指示,着力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构建农业现代经营体系,以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 障碍因子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钟丽娜 李松柏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为了及时把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动态,使农业现代化能够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必要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科学的定量综合评价。基于2007年以来陕西省农业现代化的统计数据,采用德尔菲法与多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陕西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农业现代化在4项准则指标,13项具体指标下的发展动态及其结构特征,并进一步探讨陕西省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优势和短板。结果表明,2015年陕西省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从起步阶段稳步跨入基本实现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应武 欧阳子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文章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份2013—2016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测度,实现动态分析体系下的横向比较和纵向追踪相结合。研究表明:(1)从横向比较而言,通过聚类分析依据动态因子分析法测算的平均综合得分将中国30个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4个层级,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呈现自东向西降低的分布格局。(2)从纵向时间动态变化趋势来看,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上升型、下降型和波动型3种变化类型,划分为良好及以上水平层级的区域整体呈现恢复上升趋势,划分为一般及以下水平层级的区域整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覃诚 汪宝 陈典 方向明
[目的]评价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至关重要。[方法]根据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构建一个包含28个具体指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体系,参考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实际,确定各指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值,对2015—2019年全国及各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行分析。[结果]研究表明:1)全国层面2015—2019年农业农村现代化由发展阶段提高到了提升阶段,但目前存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增速较慢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的问题。2)从地区差异来看,2015—2019年各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华东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与长江流域、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依次降低。3)按近几年增速预测,全国层面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不大,但是部分地区会有一定困难。[结论]最后提出推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完善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支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建设机制,重点加强西部、东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 农村 现代化 指标体系 评价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刚 李双元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青海省为研究对象,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2个层面构建一套包含10项准则、42项具体指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6—2016年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评,探讨近年来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趋势、短板和不足。结果表明: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数从2006年的0.264到2016年的0.401,年均增长0.014,总体发展水平越来越好;农业农村现代化达标率从2006年的31%到2016年的44%,达标程度为中等。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2个层面来看,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达标率要高于农村现代化,但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及达标率的增速要高于农业现代化。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是改善农村环境;重点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完善农业经营体系;每千人拥有的农业科技人员、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农业投资占农村总投资比重和每万人拥有文化站数4项指标是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主要短板。鉴于此,青海省要快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必须加快制度创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业政策转型,强化有效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科技驱动能力;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迪 程慧平
采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2001—2012年31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采用GIS技术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并运用Markov链方法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趋同演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整体上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梯度降低,且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呈现集聚分布;(2)农业现代化水平还表现出一定的俱乐部趋同特征,随着时间积累,各俱乐部的趋同迹象有所缓解,但一直都存在着"高水平垄断"现象;(3)空间因素对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雪玲
文章首先基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与农民现代化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借助CRITIC-熵权组合赋权方法与TOPSIS评价模型测度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然后,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考察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最后,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法探究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组态路径。结果表明:(1)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各维度水平不一,其中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农民现代化水平稳步上升,农村现代化水平差异较大。(2)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区域间差异较大。(3)不存在引致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单个必要条件,但可识别出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4条组态路径,即农业支持下的农民精神富足型、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协调型、农民生活与公共服务协调型、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协调型;同时,也存在3条阻碍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组态路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林正雨 李晓 何鹏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使农业现代化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实现四川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做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定量监测与综合评价至关重要。本文围绕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4项准则指标,12项个体指标构建了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四川省农业现代化从起步阶段稳步跨入初步实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达到0.583,2000-2011年的12年间,年均增长率为6.16%。在五大区域中,成都平原区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位列5大区域之首,综合水平0.679;第二名为攀西山地区,综合水平为0.600;川南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