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955)
- 2023(21424)
- 2022(17814)
- 2021(16577)
- 2020(13610)
- 2019(30925)
- 2018(30596)
- 2017(57983)
- 2016(31508)
- 2015(35439)
- 2014(35312)
- 2013(35149)
- 2012(32449)
- 2011(29467)
- 2010(29763)
- 2009(27538)
- 2008(27232)
- 2007(24394)
- 2006(21946)
- 2005(20069)
- 学科
- 济(138331)
- 经济(138174)
- 业(106538)
- 管理(94357)
- 企(86418)
- 企业(86418)
- 方法(54378)
- 农(52850)
- 数学(44022)
- 数学方法(43629)
- 中国(41469)
- 业经(38835)
- 财(35765)
- 农业(35164)
- 地方(31955)
- 学(27549)
- 制(27255)
- 贸(25002)
- 贸易(24981)
- 易(24246)
- 务(23261)
- 财务(23183)
- 财务管理(23148)
- 技术(23132)
- 和(22892)
- 理论(22189)
- 企业财务(21936)
- 银(21661)
- 银行(21613)
- 环境(20899)
- 机构
- 学院(455070)
- 大学(452828)
- 济(189502)
- 经济(185643)
- 管理(177159)
- 研究(160908)
- 理学(151588)
- 理学院(149841)
- 管理学(147586)
- 管理学院(146739)
- 中国(124854)
- 京(98316)
- 科学(98180)
- 财(85628)
- 农(85229)
- 所(81813)
- 研究所(74220)
- 中心(72467)
- 江(69981)
- 业大(69024)
- 财经(67472)
- 农业(65410)
- 北京(62529)
- 经(61407)
- 范(61391)
- 师范(60845)
- 院(58049)
- 经济学(56626)
- 州(55702)
- 经济学院(51051)
- 基金
- 项目(302645)
- 科学(239452)
- 研究(223719)
- 基金(220002)
- 家(192033)
- 国家(190312)
- 科学基金(163201)
- 社会(143209)
- 社会科(135385)
- 社会科学(135350)
- 省(117764)
- 基金项目(116359)
- 自然(103908)
- 自然科(101489)
- 自然科学(101468)
- 教育(100662)
- 自然科学基金(99680)
- 划(98907)
- 编号(91297)
- 资助(88915)
- 成果(74163)
- 发(68419)
- 重点(68270)
- 部(66913)
- 创(63616)
- 课题(63029)
- 国家社会(59454)
- 创新(59028)
- 科研(57232)
- 教育部(56927)
- 期刊
- 济(221123)
- 经济(221123)
- 研究(138629)
- 中国(95211)
- 农(83063)
- 学报(71696)
- 科学(68997)
- 管理(67481)
- 财(65252)
- 农业(56352)
- 大学(54931)
- 学学(51770)
- 教育(50718)
- 融(45128)
- 金融(45128)
- 业经(39691)
- 技术(39633)
- 经济研究(33842)
- 财经(33224)
- 业(29715)
- 问题(29305)
- 经(28652)
- 技术经济(23334)
- 版(22483)
- 世界(22328)
- 图书(21841)
- 贸(21815)
- 资源(21750)
- 科技(21700)
- 现代(21325)
共检索到6978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谢会强 王涵 谭宇航
本文通过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测度中国2008—2020年省级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KDE)、Moran’s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除东北区域2014年后出现负增长外,其他三大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均持续上升,但不同省域与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区域发展最好、中部区域发展最快、西部区域发展相对较慢;各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集聚模式以“高—低”或“低—高”为主;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上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中,但东部区域和中部区域内部差异逐年增大,且东部区域内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非均衡程度尤其突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俊婕
建构包括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产业、农村环境、农村设施、农村经济六大准则层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综合测度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障碍度测算法开展时空特征和障碍因子分析。研究表明:整体来看,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空间视角来看,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空间正自相关,集聚程度随时间演进不断增强;多数省域之间并无明显空间关联性,在显著区域中以“低-低”空间集聚为主。从障碍因子来看,农业经营现代化、农村环境现代化、农村经济现代化是限制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方面。鉴于此,应全面遵循农业农村现代化政策指示,着力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构建农业现代经营体系,以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 障碍因子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林广
构建包含农业、农村、农民与城乡融合现代化4个维度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核密度估算法等方式揭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变规律。研究表明:2009~2021年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四大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全国及东、中、西与东北地区的核密度分布位置曲线逐步向右移动。地区内东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最大,西部地区与东北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地区间东、西部之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最大,中、西部之间差异最小。据此,应加强农村顶层规划设计,补齐基础服务供给短板;优化特色产业集群,赋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农业农村新业态模式,健全差异化发展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战伟
文章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数字农业发展环境、数字农业基础设施、人才与技术资源、数字农业绿色发展、数字农业经济效益这5个层面构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法、Moran's I分析了中国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数字农业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三大地区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最为显著。东部地区出现极化现象,而中西部地区不存在极化现象。中国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大多数西部地区省份表现为“低低”集聚,而东部地区省份多为“高高”集聚。
关键词:
数字农业 区域差异 时空演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头平 钟桂珍
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目标之一。文章通过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2002—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统计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识别其影响因素,探究其影响机理,定量测度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2002—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021年我国各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整体呈自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且存在较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但该空间集聚态势随时间推移在不断演变,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而工业化水平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财政支农力度则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迪 程慧平
采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2001—2012年31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采用GIS技术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并运用Markov链方法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趋同演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整体上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梯度降低,且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呈现集聚分布;(2)农业现代化水平还表现出一定的俱乐部趋同特征,随着时间积累,各俱乐部的趋同迹象有所缓解,但一直都存在着"高水平垄断"现象;(3)空间因素对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传明 宁安宁 贾蓓蓓 张丁一
文章采用熵权法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差异进行分解,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总体差异呈现逐年缩小趋势,这说明伴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空间协调性在逐渐加强。从区域内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较大;从区域差异的贡献率来看,区域间差异是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和农民富裕富足三个维度的核密度曲线存在中心右移、主峰高度上升、从双峰向单峰过渡等现象,表明两极化逐步缓解、差距逐渐缩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丹玉 崔建军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采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2006-2020年30个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及区域差异,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但区域差异显著,东部整体水平最高,西部增长速度最快。(2)空间上正相关性显著,多数省份处于HH区和LL区且无跃迁现象,时间上核密度估计曲线逐渐右移,西部地区省际差异趋于收敛,其余地区内部差异逐渐扩大。(3)基尼系数呈“U”型变化趋势,区域间差异为首要来源,分地区看,东-西部地区间发展差异最大,分维度看,创新及开放发展区域间差异最大。(4)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受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金融支农水平等多因素共同影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丹玉 崔建军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采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2006-2020年30个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及区域差异,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但区域差异显著,东部整体水平最高,西部增长速度最快。(2)空间上正相关性显著,多数省份处于HH区和LL区且无跃迁现象,时间上核密度估计曲线逐渐右移,西部地区省际差异趋于收敛,其余地区内部差异逐渐扩大。(3)基尼系数呈“U”型变化趋势,区域间差异为首要来源,分地区看,东-西部地区间发展差异最大,分维度看,创新及开放发展区域间差异最大。(4)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受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金融支农水平等多因素共同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覃诚 汪宝 陈典 方向明
[目的]评价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至关重要。[方法]根据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构建一个包含28个具体指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体系,参考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实际,确定各指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值,对2015—2019年全国及各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行分析。[结果]研究表明:1)全国层面2015—2019年农业农村现代化由发展阶段提高到了提升阶段,但目前存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增速较慢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的问题。2)从地区差异来看,2015—2019年各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华东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与长江流域、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依次降低。3)按近几年增速预测,全国层面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不大,但是部分地区会有一定困难。[结论]最后提出推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完善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支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建设机制,重点加强西部、东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 农村 现代化 指标体系 评价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夏四友 文琦 赵媛 许昕 杨奎 赵茹
运用熵权TOPSIS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2000—2013年榆林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0—2013年,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总体呈显著上升态势,大多数区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随时间推移显著提升,县域差距逐步缩小,各区县排名出现波动。(2)农业现代化发展平均综合效率较高,县域差距逐年减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技术效率呈现先升后降态势,而规模效率则呈现出先降后升趋势,2005年后技术效率始终高于规模效率,主导着榆林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效率。(3)20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珍
[目的] 定量评估陕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以期为该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0—2021年陕西省各区域相关指标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取极差法、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指数法来测算不同年份下陕西省及各区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同时结合ARCGIS软件和Dagum基尼系数法对其空间分布、区域差异以及差异来源进行深入探析。[结果](1)2010-2021年,陕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在波动中略呈上升态势,其中,农业现代化增长幅度和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农村现代化的增幅和速度。(2)发展优势在于农业产业体系和农村居民思想观念和生活质量发展水平提升较快,而主要短板为农业生产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4个维度。(3)陕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并表现为一定的固化态势。关中地区发展水平最高,陕北地区最低;地级市中以西安市、咸阳市最高,宝鸡市、渭南市次之,渭南市、宝鸡市、榆林市3市水平提升较快。(4)陕西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均更加趋于平衡,其中关中区域内差异以最大,陕南发展最为均衡;从演变趋势来看,关中区域内差异变化不大,陕北逐年缩小,而陕南有增大趋势;关中-陕南、关中-陕北区域间差异大大缩小,而陕南-陕北略有增大。[结论] 陕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提升空间较大。未来应加强合理布局和区域间合作交流,强化高水平区域的示范作用,打破地理和资源限制,加强多维度共同发展,因地制宜实施推动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刚 李双元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青海省为研究对象,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2个层面构建一套包含10项准则、42项具体指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6—2016年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评,探讨近年来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趋势、短板和不足。结果表明: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数从2006年的0.264到2016年的0.401,年均增长0.014,总体发展水平越来越好;农业农村现代化达标率从2006年的31%到2016年的44%,达标程度为中等。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2个层面来看,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达标率要高于农村现代化,但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及达标率的增速要高于农业现代化。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是改善农村环境;重点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完善农业经营体系;每千人拥有的农业科技人员、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农业投资占农村总投资比重和每万人拥有文化站数4项指标是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主要短板。鉴于此,青海省要快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必须加快制度创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业政策转型,强化有效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科技驱动能力;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华坚 李菁
[目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因地制宜。吉林省作为规划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有必要对吉林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度,并分析吉林省县域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方法]基于对吉林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逻辑机理分析,构建县域层面农业供给保障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农业绿色发展现代化等4个维度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结合省内水土资源分异特点,运用泰尔指数和障碍度模型探究其区域差异及演进趋势。[结果](1)2011-2020年吉林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经历“稳定(2011—2014年)—下降(2015—2017年)—提高(2018—2020年)”演进过程。(2)吉林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区域间差距显著,总体表现为由东向西梯度递增态势。(3)泰尔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11-2015年区域内差异是吉林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016-2020年区域间差异的贡献度最大。(4)影响吉林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因子主要来自农业供给保障现代化和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两个方面。[结论]吉林省各地应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全面布局弥合区域差异、统筹发展突破主要障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冀玄玄 姜军松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文章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测算了2005—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利用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和Markov链分析方法全面考察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显著。(2)总体而言,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左高右低”的“偏左”分布特征,样本期内低水平集聚态势逐渐改善,并且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分布形态存在差异。(3)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较为稳定,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处于较高发展水平的省份对邻近省份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