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805)
- 2023(18094)
- 2022(14718)
- 2021(13492)
- 2020(10749)
- 2019(24178)
- 2018(23628)
- 2017(44575)
- 2016(23819)
- 2015(26329)
- 2014(26243)
- 2013(26423)
- 2012(25022)
- 2011(22990)
- 2010(23342)
- 2009(21973)
- 2008(21883)
- 2007(19757)
- 2006(17988)
- 2005(16817)
- 学科
- 济(129881)
- 经济(129747)
- 业(93674)
- 管理(74564)
- 企(74450)
- 企业(74450)
- 农(51157)
- 方法(45008)
- 业经(37430)
- 数学(36099)
- 数学方法(35902)
- 中国(35789)
- 农业(34183)
- 财(30636)
- 地方(29692)
- 制(23848)
- 贸(21729)
- 贸易(21709)
- 易(21090)
- 学(20790)
- 技术(20197)
- 务(20102)
- 财务(20081)
- 财务管理(20050)
- 企业财务(19052)
- 银(18935)
- 银行(18920)
- 策(18828)
- 融(18674)
- 金融(18674)
- 机构
- 学院(360230)
- 大学(354550)
- 济(167658)
- 经济(164781)
- 管理(137848)
- 研究(129991)
- 理学(117238)
- 理学院(115925)
- 管理学(114501)
- 管理学院(113795)
- 中国(103588)
- 京(74997)
- 财(74444)
- 科学(74258)
- 农(70571)
- 所(65837)
- 研究所(59109)
- 财经(58448)
- 中心(58422)
- 江(55729)
- 农业(53867)
- 经(53147)
- 业大(52671)
- 经济学(52319)
- 北京(47778)
- 经济学院(46973)
- 院(45686)
- 范(45318)
- 师范(44937)
- 州(43848)
- 基金
- 项目(229636)
- 科学(183512)
- 研究(170521)
- 基金(169745)
- 家(147321)
- 国家(145940)
- 科学基金(125819)
- 社会(115286)
- 社会科(109265)
- 社会科学(109241)
- 省(89000)
- 基金项目(88945)
- 自然(76762)
- 自然科(75031)
- 自然科学(75013)
- 教育(74531)
- 自然科学基金(73773)
- 划(73371)
- 资助(67930)
- 编号(67070)
- 发(55022)
- 成果(53811)
- 部(51846)
- 重点(51216)
- 创(49586)
- 国家社会(49420)
- 课题(46071)
- 业(45941)
- 创新(45800)
- 发展(45293)
- 期刊
- 济(202992)
- 经济(202992)
- 研究(112611)
- 中国(76962)
- 农(72134)
- 财(57927)
- 管理(54305)
- 学报(53124)
- 科学(52742)
- 农业(48907)
- 大学(41591)
- 融(40312)
- 金融(40312)
- 学学(39561)
- 业经(36189)
- 经济研究(32130)
- 技术(31198)
- 财经(30515)
- 教育(30056)
- 问题(26674)
- 经(26561)
- 业(25757)
- 世界(21904)
- 技术经济(21316)
- 贸(21066)
- 国际(18757)
- 经济问题(17587)
- 版(17442)
- 现代(17222)
- 商业(17157)
共检索到5686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台德进 蔡荣
文章基于2014—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探讨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和区域差异,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结果显示,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但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平衡性,呈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粮食主销区>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分布格局;虽然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但相对差异在不断缩小,且主要来自区域内部,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较小;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丁晨辉 宋晓明 田泽 邢迎春
基于数字经济理论内涵,构建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加权法进行测度,并借助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时空跃迁法、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2011—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区域差异显著,呈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数字经济整体上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和空间格局锁定特征,较难实现跃迁;全国及区域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α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空间因素可加速其收敛,收敛速度呈东部、西部、中部地区依次减弱。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水平测度 时空格局 空间收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丁晨辉 宋晓明 田泽 邢迎春
基于数字经济理论内涵,构建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加权法进行测度,并借助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时空跃迁法、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2011—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区域差异显著,呈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数字经济整体上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和空间格局锁定特征,较难实现跃迁;全国及区域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α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空间因素可加速其收敛,收敛速度呈东部、西部、中部地区依次减弱。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水平测度 时空格局 空间收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旭辉 陈梦伟 朱启贵
加快农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是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亦是中国对数字中国战略和“双碳”承诺的践行。在测度2012—2021年中国农业数字化和农业绿色化发展指数的基础上,研判中国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协同关系与相对发展现状,并剖析农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过程中的空间不平衡问题及其收敛机制。研究表明:第一,样本考察期内,全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协调发展度均稳步提升,各地区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整体向协调发展靠拢,但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最大;第二,全国相对发展类型始终处于数字化发展滞后型,但其相对发展度波动上升,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发展的不同步状况不断改善;第三,全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且省份间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的空间互动效应对β收敛趋势存在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对于把握农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效能和水平以及探寻出农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推进策略提供实证支持具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薄建奎 李寻 于雅静
文章利用国家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我国2005—2013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信息经济指数面板数据,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收敛性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我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网络社会对我国东西部信息经济发展贡献的差异较大,对西部的贡献稍大于东部;在控制地区差异的条件下,网络社会指数会促使我国各省市区的信息经济以1.26%的速度收敛。因此,应进一步缩小三大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距;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进而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差距,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关键词:
增长质量 信息经济指数 收敛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胜武 黄超群 李小胜 刘海猛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保障,开展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收敛性研究有助于水生态文明的全面协同建设。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考虑其区域发展特色,从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节约、水监管、水文化和水设施等7个维度构建水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测度其2006~2020年间的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模型框架,从时空交互视角分析水生态文明的空间格局及时空依赖动态演化。比选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剖析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淮河生态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尤其2013年之后发展水平成倍提升,但水生态、水文化、水监管仍是水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短板。空间分布特征从2006年“高—低—中”哑铃式演化为2020年的“高—中—低”阶梯式分布,空间路径锁定与跃迁共存;(2)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LISA时间路径相对长度东部大于西部,84%的城市LISA时间路径弯曲度水平低,在移动方向上缺乏协同整合,存在跃迁惰性,局部空间关联格局稳定性较强;(3)淮河生态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不存在σ收敛,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条件β收敛速度更快;(4)本地城市水生态文明发展的收敛性显著受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等因素影响,也显著受到邻域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负向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沈洋 周鹏飞
文章从数字化基础、数字化应用、数字化创新和数字化效益4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全局时序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13—2019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莫兰指数和标准椭圆差对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延展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3—2019年中国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且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集聚形态主要表现为“低-高”集聚和“低-低”趋同。数字经济重心主要分布在32.4395°N—32.6629°N、114.5250°E—115.4509°E这一范围内变动,延展方向由“北—南”走向逐渐朝着“东北—西南”走向演变,且这种趋势仍在加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地 赵炫焯 齐琦
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域相关数据,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空间收敛模型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以及区域差异进行探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长,但区域“数字鸿沟”现象严重,呈现出东、中、西区域梯度式递减特征;省域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演化不变”和“演化退步”两种类型,空间正相关性的省域数量大于空间负相关性的省域数量;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全国与东、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而西部地区在不考虑空间因素下存在绝对β收敛,不存在条件β收敛。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迪 程慧平
采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2001—2012年31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采用GIS技术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并运用Markov链方法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趋同演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整体上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梯度降低,且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呈现集聚分布;(2)农业现代化水平还表现出一定的俱乐部趋同特征,随着时间积累,各俱乐部的趋同迹象有所缓解,但一直都存在着"高水平垄断"现象;(3)空间因素对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骞 刘鑫鹏 孙淑惠
研究目标:测度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并揭示其时空格局及收敛趋势。研究方法:构建全局参比技术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的科技创新效率,利用Malmquist指数、Dagum基尼系数、收敛方法揭示科技创新效率的演变、区域差距和收敛趋势。研究发现: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的科技创新效率存在较大差距,超变密度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科技创新效率提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联合驱动;五个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均存在绝对俱乐部收敛和条件俱乐部收敛。研究创新:较完整地勾勒了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时空格局及收敛趋势。研究价值:揭示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现状,对于新时期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双赢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欠男 李谷成 尹朝静
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采用SBM-Global-Super模型对中国2000—2017年地级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σ收敛和β收敛方法考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和收敛性。结果表明:1)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表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均属于领先型,其他地区分布相对分散;2)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呈逐步上升态势,东北和中部区域内差异较小,东部—西部区域间差异最大;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超变密度和区域内差异的影响相对较小;3)全国及四大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并未呈现明显的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特征,但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趋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许桂红 肖亮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它的均衡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就必须要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状况有清楚的了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玉龙 章汪丽 赵亚娟
文章基于2012—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并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不仅可以直接促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且能够通过推动科技创新,间接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产生正向影响。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在区域结构和维度层面均具有明显的异质性。通过空间计量分析发现,数字经济能够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在促进本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时,对相邻地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也具有推动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韧 黄渊基 刘莹 潘攀
基于我国31个省域对象,从农业保险规模水平、渗透度水平及供给水平构建了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刻画了2008—2016年我国农业保险综合发展水平,并在GIS技术支持下对其发展格局进行了探索性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增长迅速,但区域差异明显,农业保险模式较为成熟的省份优势突出,空间聚集特征较为显著。省域农业保险综合发展水平空间自相关性呈上升趋势。通过比较,运用空间误差滞后模型分析得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明显空间溢出效应,农户收入、补贴水平及产业结构等对其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从"点、线、面"着手优化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政策,促进要素合理流动,有助于促进区域农业保险均衡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慕娟 马立平
通过对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内涵和形成要素的分析,运用熵值法测度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并采用Moran指数针对2014—2018年我国31个省(市、区)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31个省(市、区)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空间关联性分析表明,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3)八大综合经济区区域间的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显著,沿海地区与西北地区发展两极差距较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