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33)
2023(13506)
2022(10976)
2021(9989)
2020(8316)
2019(18760)
2018(18179)
2017(34835)
2016(18622)
2015(20746)
2014(20169)
2013(20603)
2012(18882)
2011(17133)
2010(17176)
2009(15840)
2008(15942)
2007(14235)
2006(12796)
2005(11427)
作者
(53575)
(45291)
(45016)
(42530)
(28379)
(21671)
(20161)
(17689)
(17053)
(15777)
(15555)
(15151)
(14427)
(14158)
(14014)
(13631)
(13249)
(13105)
(12934)
(12923)
(11204)
(11155)
(10961)
(10359)
(10077)
(10047)
(9961)
(9897)
(9138)
(8971)
学科
(88092)
经济(87996)
(87527)
(70208)
企业(70208)
管理(65109)
(46308)
方法(37153)
农业(30662)
业经(30013)
数学(29426)
数学方法(29240)
(25789)
中国(23541)
(18369)
财务(18363)
财务管理(18350)
(18210)
企业财务(17369)
技术(17268)
(16844)
贸易(16835)
(16613)
(16584)
(16445)
环境(16101)
(15318)
(14635)
(14389)
地方(13416)
机构
学院(276951)
大学(270501)
(127518)
经济(125546)
管理(112431)
理学(97575)
理学院(96634)
管理学(95481)
管理学院(94989)
研究(93283)
中国(75931)
(60369)
(56105)
(54981)
科学(54755)
(46485)
农业(46231)
业大(44559)
财经(44089)
中心(42751)
研究所(42236)
(41400)
(40284)
经济学(38880)
经济学院(35254)
北京(34626)
经济管理(33520)
(32872)
财经大学(32164)
(32102)
基金
项目(185307)
科学(150076)
基金(140254)
研究(135646)
(122131)
国家(121024)
科学基金(105751)
社会(92318)
社会科(87488)
社会科学(87465)
基金项目(75056)
(71570)
自然(67026)
自然科(65569)
自然科学(65556)
自然科学基金(64487)
教育(59010)
(58981)
资助(54994)
编号(52619)
(42454)
(41554)
重点(41317)
(41282)
(41079)
成果(40005)
国家社会(39617)
创新(38153)
教育部(36378)
(36211)
期刊
(146111)
经济(146111)
研究(79887)
(61816)
中国(52504)
(43451)
管理(41986)
农业(41922)
科学(41750)
学报(39959)
大学(31614)
学学(30583)
业经(29490)
(26393)
金融(26393)
(22628)
技术(22500)
经济研究(22237)
财经(21911)
问题(19905)
(19026)
教育(16889)
世界(16832)
技术经济(16333)
(15013)
农村(14219)
(14219)
资源(14051)
农业经济(13893)
现代(13727)
共检索到4110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洪革  曹博  赵文铖  
文章利用环境生产技术思想构建了全要素视角下的农业碳排放绩效衡量指标,进一步引入考虑群组异质性的非径向Malmquist动态指数与空间收敛检验方法,测度分析了2000—2018年中国31个省份农业全要素碳排放绩效的时序演进与空间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全要素碳排放绩效平均值由2000年的0.29提升至2018年的0.57,成效显著。(2)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碳排放绩效均呈现波动递增的时序演进特征。(3)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碳排放绩效增长驱动模式具有差异性,东部地区属于效率改善与技术进步双重作用的“双驱”增长模式;西部地区属于技术主导型的“单驱”增长模式;中部地区属于效率改善型的“单驱”增长模式。(4)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碳排放绩效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但在全国和中部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因此,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低碳减排方案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针政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慧  李玮  姚西龙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7—2016年中国省域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同时运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和动态收敛性分析法,研究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和在时间轴上的动态收敛性。从地区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从东到西依次递减,东部地区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空间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以H-H(高-高)集聚和L-L(低-低)集聚为主;从时间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地区差异不断缩小,呈现出动态收敛的特征。最后针对不同的省份提出差异化的碳减排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于伟咏  漆雁斌  李阳明  
本文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和DEA方法,测算了中国31个省市2000~2011年农业能源效率,分析比较了碳排放约束下全国整体、五大区域及31个省份农业能源效率和节能潜力,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和收敛性检验。研究表明:碳排放强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能源效率普遍高于其他地区;全国及五大区域能源效率动态演进趋势由相对集中到逐渐扩散,且增长不明显;考虑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效率都得到明显提高;五大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全国整体上各地区间差距在逐渐缩小,最终将会稳定在同一水平。文章作者提出制定差别化的农业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有利于缩小各地区间农业...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波  张俊飚  李海鹏  
农业生产所导致碳排放大幅增加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基于农业生产中6个主要方面的碳源,测算了我国1993-2008年农业碳排放量。发现自1993年以来我国农业碳排放处于阶段性的上升态势,总体上可分为快速增长期、缓慢增长期、增速反弹回升期、增速明显放缓期等四个变化阶段。其中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08%、2.38%。农业碳排放总量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农业大省,农业碳排放强度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发达城市、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中部农业大省。进一步通过Kaya恒等式变形对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效率因素、结构因素、劳动力规模因素对碳排放量具有一定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艳秋  戴小文  
低碳农业不仅是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经过程,研究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对中国制定农业减排措施具有一定意义。而已有研究更注重农业碳排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未从影响因素本身出发考虑其在影响农业碳排时的时间差异和区域差异。本文将对应分析和面板模型结合,一方面从时间纬度分析了全国农业碳排放主导因素的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从空间纬度探讨了地区农业碳排主导因素的区域差异。得到了两方面结论:一是中国农业碳排放主导因素在时间纬度上有两个发展阶段,先由农业经济结构主导向农业机械化主导转变,再向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主导转变;二是中国农业碳排主导因素在空间纬度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经济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婉玲  张金鑫  王红玲  
文章测算了1997—2017年中国31个省份农业碳排放,并进行峰值分析、LMDI分解和EKC检验,结果发现:全国及中、西部农业碳排放的峰值均出现在2015年和2016年,且2015年也是东部农业碳排放的极大值点,佐证了2015年"减肥减药"行动的政策在减少农业碳排放中发挥积极效用;LMDI分解结果显示,对于全国及东部,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人口是3个减排因素,产业结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是3个增排因素,但是对于中部和西部而言,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人口是2个减排因素,农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是4个增排因素;EKC的检验结果表明,全国及东、中部之间农业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符合EKC理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鸣  宋洪远  
使用1999—2010年的面板数据,计算了中国各省区的农业碳排放量,使用ML指数、空间Morans’I指数和三种收敛性模型深入分析了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和空间聚集与收敛等问题。研究发现:第一,1999—2010年间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ML值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存在区域间绩效发展状况不均衡的问题,例如东部绩效最高而中部最低。第二,在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中,起到最主要贡献作用的是技术进步,而效率变化的贡献度非常小,意味着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农业碳排放绩效值。第三,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ML指数值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即空间聚集效应),而2000年以后这种空间自相关关系程度越来越弱。第四,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存在"俱乐部收敛"效应,表明各省区的农业碳排放绩效存在收敛性和趋同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郭海红  刘新民  
研究目标:解析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源泉、时空分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采用全局GML指数测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采用全局莫兰指数分析空间相关性,采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及动态空间收敛检验时空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绿色集约增长的动力不足,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平衡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源泉是绿色技术进步。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具有绝对σ收敛态势。动态空间绝对β和条件β收敛表明,区域差异与区域的禀赋条件并不完全相关,区域农业绿色生产呈非均衡态势。研究创新:从时空维度动态视角对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收敛性进行全景式揭示和解释。研究价值:为区域农业绿色协调发展提供实证支撑和决策依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曾国平  黄利  曹跃群  
采用1978~200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在测算了农业TFP的基础上,对TFP的动态演变、结构因素、地区差距及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农业TFP年平均增长率为6.3%,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动趋势,且东、中、西部TFP增长指数及其构成因素存在明显差异。TFP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恶化也不容忽视。此外,全国及三大经济带均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全国和中、西部出现显著的绝对和条件β收敛,而东部的绝对和条件β收敛却不明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琳琳  张俊飚  曾杨梅  吴贤荣  
利用核密度函数、收敛理论及空间计量方法对1997—2012年我国大陆31省区的农业碳生产率分布演进规律、收敛趋势、聚类状况和俱乐部特征等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碳生产率均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省域间差异扩大,空间分布上逐渐不均衡化,且由较为明显的"一主三小"的四峰格局演变为"一主一次"的双峰格局,具有多个地区集聚的可能。2)全国农业碳生产率整体不存在σ收敛迹象,而东西部农业碳生产率存在较为明显的σ收敛现象。3)我国农业碳生产率呈现绝对β趋同特征,但收敛速度相对较小,仅有0.65%;同时,空间自相关指数进一步证实我国省域农业碳生产率存在集聚现象,且4个象限不同集聚类型地区的β收敛...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唐菁  曾庆均  刘浩  
探索农业碳补偿率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收敛特征,可为全国整体和分区域制定农业减排固碳政策提供量化支撑。本文将农业碳排放和碳汇同时纳入农业碳补偿率核算体系,测算2006—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碳补偿率,采用核密度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剖析其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碳补偿率整体表现出“绝对水平上升,离散程度扩大”的特征,而粮食主销区表现出“绝对水平下降,离散程度缩小”的相反特征;(2)区域间差异是农业碳补偿率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区域间差异较小;(3)全国及三大区域农业碳补偿率均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绝对和条件β收敛。全国和粮食主产区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产销平衡区与之相反,区域内虹吸效应和“核心一边缘”的格局显著。不同区域的农业技术进步、劳均机械动力、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发展水平对农业碳补偿率的影响也有显著异质性。研究建议,加快农业能源结构转型、提升土壤固碳能力、强化区域内部平衡性,以促进区域间农业减排增汇工作协调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宝义  
本文综合利用1993—2013年样本数据,在农业碳排放测算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中国农业碳排放的结构特征和时空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碳排放量持续增加,农业化学制品尤其是化肥占据了排放量的重要份额;农业碳排放效率的经济指标和物理指标存在较大差别,在衡量农业发展问题上要综合衡量经济和生态效益指标。中国农业减排责任重大,不同地区必须结合现实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综合平衡农业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战伟  
[目的]通过测算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揭示其动态演进趋势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文章使用SBM-Global Malmqusi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利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了中国农业TFP增长的动态演进,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中国农业TFP增长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下降是阻碍其增长的主要原因;核密度估计表明各省份之间的农业相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差距不断扩大,技术效率普遍恶化,而技术进步增长速度显著;农业金融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对中国农业TFP都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水平对中国农业TFP则产生了阻碍作用,农村人力资本则对农业TFP产生的正效应不显著。[结论]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各省份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措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桂河  李静  尚梦媛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更应重视农业领域的碳排放问题。基于农地利用、农田土壤、水稻种植和畜牧养殖四大类农业碳排放源,测算分析了宁夏2000—2019年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运用Kaya恒等式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驱动机理,并进一步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农业碳排放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研究表明:1)2000—2019年宁夏农业碳排放量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但增速逐渐趋缓;2)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劳动力因素对碳排放具有负向驱动作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因素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其中,农业生产效率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最强;3)2000—2019年宁夏农业碳排放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特征以负脱钩为主,增长连接和强脱钩的脱钩特性次之。总体来看,宁夏农业经济增速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农业碳减排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桂河  李静  尚梦媛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更应重视农业领域的碳排放问题。基于农地利用、农田土壤、水稻种植和畜牧养殖四大类农业碳排放源,测算分析了宁夏2000—2019年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运用Kaya恒等式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驱动机理,并进一步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农业碳排放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研究表明:1)2000—2019年宁夏农业碳排放量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但增速逐渐趋缓;2)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劳动力因素对碳排放具有负向驱动作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因素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其中,农业生产效率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最强;3)2000—2019年宁夏农业碳排放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特征以负脱钩为主,增长连接和强脱钩的脱钩特性次之。总体来看,宁夏农业经济增速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农业碳减排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