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29)
2023(11499)
2022(9348)
2021(8662)
2020(7241)
2019(16095)
2018(15827)
2017(30160)
2016(16026)
2015(17954)
2014(17467)
2013(17733)
2012(16350)
2011(14847)
2010(14979)
2009(14223)
2008(14374)
2007(12872)
2006(11482)
2005(10530)
作者
(46387)
(39143)
(39030)
(36877)
(24739)
(18910)
(17397)
(15403)
(14891)
(13797)
(13570)
(13142)
(12651)
(12375)
(12276)
(11813)
(11414)
(11291)
(11230)
(11113)
(9841)
(9729)
(9504)
(9105)
(8811)
(8780)
(8668)
(8514)
(7948)
(7706)
学科
(81447)
(77037)
经济(76940)
(64143)
企业(64143)
管理(54519)
(45667)
方法(31372)
农业(30309)
业经(28208)
数学(24104)
数学方法(23996)
(23315)
中国(22594)
(16831)
财务(16826)
财务管理(16816)
(16796)
企业财务(15901)
技术(15721)
(15590)
贸易(15581)
(15255)
(15247)
(13465)
(13461)
(13129)
(11748)
(11420)
地方(11302)
机构
学院(241519)
大学(234575)
(113982)
经济(112364)
管理(96519)
研究(85119)
理学(83290)
理学院(82457)
管理学(81489)
管理学院(81052)
中国(70711)
(54862)
(49530)
科学(49365)
(49011)
(43443)
农业(41800)
研究所(39364)
财经(39280)
中心(38379)
业大(38325)
(36255)
(35928)
经济学(34960)
经济学院(31692)
北京(31163)
(29832)
经济管理(29408)
财经大学(28576)
(28039)
基金
项目(158981)
科学(128709)
基金(120596)
研究(116823)
(105348)
国家(104350)
科学基金(90657)
社会(79709)
社会科(75335)
社会科学(75318)
基金项目(64124)
(60234)
自然(57168)
自然科(55907)
自然科学(55897)
自然科学基金(54992)
(49869)
教育(49672)
资助(47604)
编号(45603)
(37305)
(36771)
(35946)
重点(35732)
(35637)
成果(34553)
国家社会(34401)
创新(32640)
中国(31596)
(31403)
期刊
(133657)
经济(133657)
研究(72370)
(57393)
中国(46572)
农业(38991)
(38315)
科学(37241)
管理(36431)
学报(34184)
业经(27530)
大学(27055)
学学(26310)
(24727)
金融(24727)
(20976)
经济研究(20429)
财经(19728)
技术(19588)
问题(18144)
(17170)
世界(16374)
技术经济(14524)
(14015)
农村(14014)
(14014)
资源(13886)
农业经济(13763)
教育(12965)
经济问题(12374)
共检索到3661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蓉  郭泺  薛达元  孙发明  
依据1978-2008年间的农业人口统计资料,结合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分布图,在ArcGIS9.2软件支持下,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分析单元,分析和探讨了近30年来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不连续,地区之间差异显著。自然条件、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水平与中国农业人口空间格局时空变化紧密相关。良好的自然条件是农业人口分布的基础条件,地区经济水平发展是促进农业人口空间格局分布的主要因素,国家人口政策调控与农业人口变化直接相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楚雄  李民  宾津佑  
基于全国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人口分布指数等,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探究湖南省1982—2010年人口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82年以来,湖南省人口密度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并以高值区为核心圈层梯级递减,高值区范围扩大,中值区范围缩小,低值区范围基本保持不变;(2)在人口增速总体趋缓的背景下,同一时期人口密度低、中、高值区人口增长速度依次递增,人口分布地区差异扩大;(3)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不断增强,冷热点格局基本稳定,热点区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丘雯文  钟涨宝  李兆亮  潘雅琴  
[目的]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在不同作物间的分配格局变化的信息对于国家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作物生产的污染排放格局及其形成原因亟待深入分析。[方法]文章在测算各类作物生产中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的基础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及其内在构成的时空差异。[结果](1) 1998—2014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格局已从谷物作物转向蔬菜作物。(2)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空间差异明显,面源污染排放高的省份集中于黄淮海平原,低值省份则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增长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3)东北地区谷物作物面源污染排放比重高,东南沿海地区蔬菜作物面源污染排放比重高。(4)污染排放强度对谷物作物面源污染排放的影响较大,而蔬菜作物面源污染排放的增加则主要归因于种植面积的扩大。[结论]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发展政策,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造传统农业向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转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苏飞  张平宇  
采用人口分布的结构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中南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7年,辽中南城市群的人口分布具有各地市人口总量差异较大、人口密度呈西高东低态势、市县人口密度差异显著、人口沿交通轴线集中分布、人口分布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十分显著等现状特征;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群的人口分布变化具有各地市人口增幅差异明显、人口分布具有不断集中趋势、人口重心逐渐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分布趋同趋势不断增强等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自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揭示出人口的分布特征、人口集聚及其变化的热点,对于人口的合理布局方案等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成凤  韩会然  李伟  宋金平  
应用统计分析与空间自相关的分析方法,对2005—2012年四川省常住人口数量和密度分布的现状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四川省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的空间差异较大。人口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川东北和川南经济区的丘陵和平原县区;川西北和攀西经济区的少数民族县区的人口数量和密度皆较低;人口和经济的分布具有一致性。2四川省人口增长较快的区域为川西北经济区,其他主要集中在成都周边及几个地级市市区(或州首府)。人口密度变化的结论与人口数量变化结论具有一致性。3全局Moran指数不断减小,说明四川省的常住人口总体呈现分散趋势。局部Moran指数揭示了高—高类型区主要分布于成都周边和四川省东部川渝交界处,且逐渐从成都及其周边地区向重庆方向不断延伸;低—低类型区主要分布于川西北经济区,且变化不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贾占华  谷国锋  
基于集中指数、人口重心迁移和ESDA分析方法,对2003—2014年东北三省36个地级市的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增长速度大大减缓,多数地区年均增长量出现负值;人口重心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分布呈不均衡态势,且人口集中指数在不断增大;人口分布存在较强的正的空间关联性,但这种态势有所弱化。在研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时,引入空间计量模型,经判别检验后,确立SLM为最优模型,SLM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第二、三产业比重,基础教育质量,医疗服务水平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对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产生正效应,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产生负效应。因此,要想促进东北地区人口合理分布,必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二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育配套的第三产业,实现就业需求大增;加大对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在增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提升市场化程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家旗  陈爽  Damas W.MAPUNDA  
坦桑尼亚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辐射点,中国已成为坦桑尼亚第一大贸易伙伴。本文基于坦桑尼亚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及分地区统计数据,运用人口密度分析法、人口分布集中指数、人口重心模型和人口偏移增长模型,分析了坦桑尼亚自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变革以来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坦桑尼亚人口分布以中央铁路线为界,呈现"南疏北密"特征;(2)1988-2002-2012年间,人口分布不均衡发展的态势不断增强,人口分布重心始终处于中部偏北地区,且有继续北移的趋势;(3)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是人口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家旗  陈爽  Damas W.MAPUNDA  
坦桑尼亚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辐射点,中国已成为坦桑尼亚第一大贸易伙伴。本文基于坦桑尼亚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及分地区统计数据,运用人口密度分析法、人口分布集中指数、人口重心模型和人口偏移增长模型,分析了坦桑尼亚自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变革以来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坦桑尼亚人口分布以中央铁路线为界,呈现"南疏北密"特征;(2)1988-2002-2012年间,人口分布不均衡发展的态势不断增强,人口分布重心始终处于中部偏北地区,且有继续北移的趋势;(3)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是人口再分布的主要过程,中心城市的人口集聚能力不断增强,达累斯萨拉姆省始终处于正向增长的绝对优势地位,以致周边地区出现明显的人口偏移负增长;(4)铁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对人口集聚的作用明显。上述结论对中坦在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及公共服务方面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游珍  封志明  雷涯邻  杨艳昭  李方舟  
文章以LandScan人口数据集为基础,采用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以沿中国陆地边境线内外不同欧氏距离的缓冲区为研究区,分析中国边境人口分布的国别趋势与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边境地区人口分布基本格局是南密北疏;境内外人口密度相比较,东北和西北边境是境内大于境外,西南边境则相反。(2)中国边境人口丰度很低,境外普遍低于国内人口密度;就人口集聚水平变化而言,2000~2010年,中朝边境外升内降,中俄、中蒙边境内外均降,西北4国边境内升外降,西南7国边境内外升降比例相当。(3)人口减少是边境人口变化的主要特征;人口显著减少地区境内为东北和西北,境外为中朝边境及西南边境大部分地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向东  王晶  王新贤  
文章基于中国县级低保数据,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低保人口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低保人口规模在"胡焕庸线"两侧呈"西少东多"态势,83.5%的低保人口分布于东南半壁,低保率则呈"西高东低"态势,西北半壁的低保率达10.9%,东南半壁仅为3.9%。(2)全国低保人口规模和低保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低保人口总量由西向东递减,西部地区的低保人口总量占全国低保人口总数的比重呈上升态势,使低保人口的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3)低保率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且其空间集聚趋势在弱化,低保率的热点区与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度重合,且大部分位于"胡焕庸线"的西北半壁,冷点区域则集中分布在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渤海湾北岸的唐山到雷州半岛的东部沿海地区。(4)从影响因素来看,海拔对低保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均GDP和人均受教育程度对低保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晓聪   杜帅   沈鹏   赵慈   陈忱   谢明辉  
依据《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利用排放因子法测算了2010—2019年中国农业源的NH_3排放量,探究了NH_3和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SPASS软件对PM_(2.5)和NH_3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9年NH_3排放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主要源于氮肥施用的增减;NH_3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东部地区NH_3单位面积排放强度较高,而西部地区NH_3单位GDP排放强度较高。PM_(2.5)时间分布上具有差异性,自2013年以来,PM_(2.5)年均浓度逐年下降,但下降趋势在减缓,同时季节上PM_(2.5)总体污染情况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这与不利的气象条件、较强的大气氧化性以及区域传输有着密切的联系;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聚集特征,PM_(2.5)年均浓度未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省份基本均聚集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PM_(2.5)年均浓度和NH_3单位GDP排放强度两者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即中国PM_(2.5)污染的治理需要协同NH_3减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晓聪   杜帅   沈鹏   赵慈   陈忱   谢明辉  
依据《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利用排放因子法测算了2010—2019年中国农业源的NH_3排放量,探究了NH_3和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SPASS软件对PM_(2.5)和NH_3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9年NH_3排放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主要源于氮肥施用的增减;NH_3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东部地区NH_3单位面积排放强度较高,而西部地区NH_3单位GDP排放强度较高。PM_(2.5)时间分布上具有差异性,自2013年以来,PM_(2.5)年均浓度逐年下降,但下降趋势在减缓,同时季节上PM_(2.5)总体污染情况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这与不利的气象条件、较强的大气氧化性以及区域传输有着密切的联系;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聚集特征,PM_(2.5)年均浓度未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省份基本均聚集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PM_(2.5)年均浓度和NH_3单位GDP排放强度两者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即中国PM_(2.5)污染的治理需要协同NH_3减排。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瑞林  刘承良  杨振  
基于1990~2010年人口统计数据,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武汉城市圈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格局分异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圈域人口规模持续稳步增长,可划分为1990~1999年剧增阶段、1999~2006年滞涨阶段和2006~2010年稳步增长3个阶段;(2)圈域人口格局表现为东西向的交通廊道(宜黄-黄黄-黄小高速)指向且不断得到强化;(3)人口密度的空间变异系数先升后降,圈域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先扩大后缩小,但空间差异的绝对水平即空间异质性特征仍较为突出;(4)人口分布的动态变化格局表现为"圈层式"空间分异,圈域人口分布的主要方向为西北-东南向,且在进一步的往东南方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慧  
基于分县数据,在分析人口空间分布地域格局的基础上,利用人口数量增减变化和人口稳定度对近30年来河北省人口分布格局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人口密度分布呈"西北山地丘陵区密度低—东南平原区密度高"的模式,且呈现出人口密度"高密度—高密度"相邻和"低密度—低密度"相邻的分布模式;随着地区发展差异的显现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近30年来河北省各县域人口数量由普遍增加趋于人口增减频繁,人口集散进一步强化,集散程度明显提高,且在空间分布上人口减少或人口疏散地区多围绕人口显著增加或人口强集聚地区呈环状分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淇蔚  李咏华  
以杭州市为例,利用多源数据基于ArcGIS、RS采用圈层分析及空间统计方法获取2000—2010年人口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人口分布格局的空间特征呈现"集聚—离散"的双重特征、"核心—边缘"的递减特征及"圈层—分异"的结构特征;2人口分布格局的动态特征表现"峰值下降—中心偏移"的满溢特征、"内城渗漏—外延增长"的交互特征。在此基础上,将人口分布格局同建设用地增长作空间叠置,并从增量耦合、空间对应、要素关联方面进行比较,揭示人口要素同土地城镇化在不同空间层面的相关关系。最后,提出杭州市人口分布格局优化的策略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