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70)
- 2023(14255)
- 2022(11628)
- 2021(10657)
- 2020(8900)
- 2019(19822)
- 2018(19203)
- 2017(37303)
- 2016(19873)
- 2015(21869)
- 2014(21682)
- 2013(22035)
- 2012(20404)
- 2011(18501)
- 2010(18549)
- 2009(17473)
- 2008(17562)
- 2007(15846)
- 2006(13978)
- 2005(12732)
- 学科
- 济(100355)
- 经济(100255)
- 业(89635)
- 企(71796)
- 企业(71796)
- 管理(65405)
- 农(47002)
- 方法(39979)
- 业经(32441)
- 数学(31633)
- 数学方法(31477)
- 农业(31366)
- 财(26828)
- 中国(26507)
- 地方(20756)
- 制(19463)
- 技术(19220)
- 务(18925)
- 财务(18918)
- 财务管理(18899)
- 企业财务(17954)
- 贸(17770)
- 贸易(17759)
- 易(17342)
- 策(16536)
- 和(15663)
- 体(15476)
- 划(15466)
- 学(14465)
- 产业(14060)
- 机构
- 学院(298362)
- 大学(290299)
- 济(139680)
- 经济(137570)
- 管理(119180)
- 理学(103170)
- 研究(102286)
- 理学院(102107)
- 管理学(100959)
- 管理学院(100393)
- 中国(81806)
- 农(61744)
- 京(60016)
- 财(59671)
- 科学(59369)
- 所(51254)
- 财经(48091)
- 农业(47371)
- 研究所(46497)
- 中心(46382)
- 业大(45547)
- 江(44661)
- 经(43827)
- 经济学(43354)
- 经济学院(39301)
- 北京(37334)
- 院(35854)
- 经济管理(35373)
- 财经大学(35172)
- 范(35131)
- 基金
- 项目(198246)
- 科学(160414)
- 基金(148612)
- 研究(146530)
- 家(128853)
- 国家(127666)
- 科学基金(111274)
- 社会(100034)
- 社会科(94873)
- 社会科学(94854)
- 基金项目(78847)
- 省(77345)
- 自然(69111)
- 自然科(67571)
- 自然科学(67555)
- 自然科学基金(66453)
- 划(63260)
- 教育(63104)
- 资助(58720)
- 编号(56847)
- 发(45831)
- 部(45169)
- 创(44318)
- 重点(44250)
- 成果(43588)
- 国家社会(42892)
- 业(42792)
- 创新(40766)
- 教育部(38623)
- 人文(38566)
- 期刊
- 济(161232)
- 经济(161232)
- 研究(86799)
- 农(63476)
- 中国(56479)
- 财(46475)
- 管理(45377)
- 科学(44097)
- 农业(43339)
- 学报(41965)
- 大学(32944)
- 业经(31978)
- 学学(31920)
- 融(29949)
- 金融(29949)
- 经济研究(25141)
- 技术(24861)
- 财经(24428)
- 业(23153)
- 问题(22033)
- 经(21353)
- 教育(19303)
- 世界(17973)
- 技术经济(17797)
- 贸(16580)
- 经济问题(14914)
- 商业(14796)
- 资源(14609)
- 农村(14558)
- 村(14558)
共检索到4440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相辉 黄子勇
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ernel密度估计、莫兰指数分析了中国农业产业韧性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农业产业韧性水平逐渐提高,但不均衡现象显著,且总体差异具有扩大趋势。粮食主产区韧性水平最高,产销平衡区韧性水平最低;粮食主销区韧性水平非均衡性最显著;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粮食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内极化现象逐渐增强,粮食主产区极化现象逐渐减弱。中国农业产业韧性水平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区域之间的联系强度逐渐减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郝爱民 解梦菡 刘育廷
文章构建了农业产业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产业链韧性指数。借助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莫兰指数、社会网络、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考察农业产业链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在样本期内,农业产业链韧性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分维度看,恢复能力、再造能力逐年上升,并且在2016年后有加速趋势,抵御能力在2018年后呈现下降趋势。(2)农业产业链韧性存在梯度效应,表现出“高韧性发展极”和“低韧性发展陷阱”的集聚效应。锻造农业产业链韧性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其韧性水平较大概率处于稳定状态。(3)省域农业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以及空间网络通达性,但各省份之间的关联性还有待提高。(4)农业产业链韧性的总体差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V”型变化趋势,地区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迪 叶林祥
文章在界定农业绿色韧性内涵的基础上,从风险抵抗能力、适应恢复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三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了农业绿色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7—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采用多种模型对中国农业绿色韧性的发展情况、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绿色韧性明显增强,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其中,粮食主销区农业绿色韧性水平相对较高。对中国农业绿色韧性各维度评价从高到低依次为适应恢复能力、风险抵抗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中国农业绿色韧性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状态比较稳定,省际农业绿色韧性存在一定的极化现象,且区域间绝对差异逐渐增加。各省份农业绿色韧性水平短期内难以实现跨阶段跃迁,相邻省份水平的提升能够提高本省向更高水平转移的概率。各农业功能区组间差异是导致我国农业绿色韧性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清龙
农业经济韧性水平提高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动能。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从抵抗能力、调节能力、创新能力三个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空间布局及收敛性特征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呈现逐渐上升态势。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存在空间相关性,东部及中部地区多为H-H型和L-H型集聚。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在全国及四大区域均存在条件b收敛,但不存在显著s收敛,且东北地区具有绝对b收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清龙
农业经济韧性水平提高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动能。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从抵抗能力、调节能力、创新能力三个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空间布局及收敛性特征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呈现逐渐上升态势。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存在空间相关性,东部及中部地区多为H-H型和L-H型集聚。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在全国及四大区域均存在条件b收敛,但不存在显著s收敛,且东北地区具有绝对b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峰 殷文星
文章基于2008—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研究时期划分为金融危机抵抗期、金融危机恢复期和新冠肺炎疫情抵抗期,利用敏感性指数法测度三个周期的经济韧性水平,采用GIS可视化、标准差椭圆与莫兰指数揭示省域经济韧性的时空特征,使用核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揭示中国经济韧性的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抵抗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在金融危机恢复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在新冠肺炎疫情抵抗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伴随着不同类型的冲击,中国省域经济韧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生相应变动。如金融危机抵抗力空间分布呈现“南(略偏西)—北(略偏东)”格局,而新冠肺炎疫情抵抗力空间分布呈现“西北—东南”格局。另外,中国省域经济韧性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全国整体经济韧性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分界点在中美贸易摩擦时间点附近,区域内部经济韧性有较大的极化趋势。中国经济韧性的差异呈现“倒U”型,差异主要来源于超变密度,东-中部的经济韧性水平之间差异最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常歆 韩平
文章立足数字产业链基础能力、抵抗能力、恢复能力、可持续能力四个维度,建立中国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使用熵值法测算2015—2021年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并使用泰尔指数、局部莫兰指数,探析中国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区域间差距。结果表明:全国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整体表现出稳步攀升趋势,三大地区呈东部>西部>中部的分布格局;全国及不同地区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差距随时间推移均不断缩小,且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距;数字产业链韧性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谢会强 王涵 谭宇航
本文通过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测度中国2008—2020年省级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KDE)、Moran’s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除东北区域2014年后出现负增长外,其他三大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均持续上升,但不同省域与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区域发展最好、中部区域发展最快、西部区域发展相对较慢;各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集聚模式以“高—低”或“低—高”为主;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上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中,但东部区域和中部区域内部差异逐年增大,且东部区域内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非均衡程度尤其突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谷城 张树山
提升产业链韧性水平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科学界定产业链韧性内涵和特征基础上,构建包含产业链基础、产业链抵抗力、产业链恢复力、产业链可持续和产业链引领力5个维度的产业链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利用熵权与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对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区、市)产业链韧性水平展开统计监测。结果显示:全国产业链韧性水平呈递增趋势但整体水平偏低,产业链抵抗力和产业链引领力亟需进一步提升;三大区域产业链韧性水平存在显著梯度差异,表现出“东高西低”空间格局;区域差异分析表明,样本期内,全国产业链韧性水平总体差异呈先降后升“U”型特征,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收敛性分析表明,全国及三大区域产业链韧性水平具有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特征,即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等系列影响因素后,产业链韧性水平将随着时间推移收敛至同一稳态水平。本文科学测度了我国产业链韧性水平,为增强我国产业链韧性和安全稳定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园 金雅晴 陈玉萍
[目的]产业韧性强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基本保障。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探究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韧性的影响,对增强农业产业韧性、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利用2011-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农业产业韧性指标体系,并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模型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韧性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结果]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增强农业产业韧性,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分析后依然成立。门槛效应分析中,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韧性的提升作用会受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表现出“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农业劳动力错配与资本错配的中介效应恰好相反。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改善农业劳动力错配、提高农业劳动力配置效率进而强化农业产业韧性。异质性分析中,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韧性的提升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在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促进作用更强。空间效应分析中,农业产业韧性提升过程中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得到证实。[结论]为此,政府部门应实施动态化、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因地制宜改善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引导数字经济“三农”发展,增强农业产业韧性。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萍 何瑞石 宋晓松
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加快推动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键一环。新时期,我国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锻铸工作在科技研发、产业自主可控、联农带农能力、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产业结构缺失、产业创新能力弱化、基础要素供给不足和分工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对此,应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结构,突破农业要素供给制约,健全农业产业分工协同体系,构建农业安全与韧性管理机制,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向更加完善与稳定的方向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实现农业产业安全。
关键词:
农业产业安全 产业链供应链 产业结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洪名勇 郑丽楠
文章基于中国1997—2016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和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纯技术效率对于综合效率的贡献大于规模效率的贡献。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而研究期内农业生态效率区域及其时间变化相对不大,同时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呈一定的收敛趋势,东北地区呈一定的发散趋势。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但空间正相关性呈减弱态势。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明斗 惠利伟
本文通过指标体系法对2009—2018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经济韧性进行综合测算,明确其空间差异特征,同时借助泰尔指数法分解其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性识别。结果表明:(1)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经济韧性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从省际来看,山东农业经济韧性均值最高,西藏最低。从区域来看,中部地区农业经济韧性最高,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农业经济韧性明显低于其他地区。(2)中国农业经济韧性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及区域间差异均呈不断缩小的趋势。通过对农业经济韧性空间差异的泰尔指数分解可以发现,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而区域内差异主要由西部地区省际差异引起。(3)政府支持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地区市场规模与环境规制强度是影响中国农业经济韧性的主要因素,农业经济规模与科技投入水平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力相对较弱。不同影响因子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均表现非线性增强与双因子增强两种类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岳慧丽 张昭 张蕙杰 刘升平 张杰
【目的】长期来看,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应保持一种动态互促的良性协同发展趋势,才更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深入考察省域公立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水平的时空演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情况,有助于正确认识各省之间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机制并剖析导致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程度弱的潜在原因,探索进一步提高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水平,解决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两张皮"问题的路径。【方法】基于农业科研人员规模、专利授权量、论文发表数量3项指标,利用GIS空间分析、可视化技术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2008—2018年我国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产出的时空演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并揭示省域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情况。【结果】10年间我国省域公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产出从中东部沿海省份向周围逐渐降低,多数省份农业科研机构专利授权量增长趋势显著,论文发表数量和科研人员数量整体增长趋势不明显;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产出虽然呈现出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但整体未形成规模化的空间集聚效应;省域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程度方面,山东、江苏、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地区协同发展程度较好,中部地区协同发展程度一般,整个西北、西南及东北大部分省区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程度较弱。据此,从提高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水平,加强区域农业科技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方面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结论】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水平从中东部沿海向周围省份逐渐降低,具有空间异质性,未形成规模化的空间集聚效应;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水平与省域农业经济水平的协同发展程度整体偏低;需要加快构筑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空间集聚格局,为解决农业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问题提供支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玉茹 董小君 许诗源 秦梦
文章构建了区域经济韧性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估2004—2020年我国省域的经济韧性水平。采用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泰尔指数、全局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变异系数法对省域经济韧性水平的时空演进规律进行分析,包括动态演进规律、区域发展差异性、空间自相关特征、时间演进格局、发展收敛性等。研究结果表明:省域经济韧性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且存在向上发展的潜力;研究期内我国省域经济韧性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特征,且这种不平衡正在逐步扩大;省域经济韧性发展表现出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东、中、西三大地区与全国的经济韧性发展呈现趋同性特征,这种趋势在未来可能会更加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