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82)
- 2023(17189)
- 2022(14365)
- 2021(12941)
- 2020(10893)
- 2019(24864)
- 2018(24185)
- 2017(46045)
- 2016(24959)
- 2015(28154)
- 2014(28034)
- 2013(28095)
- 2012(26461)
- 2011(24324)
- 2010(24144)
- 2009(22680)
- 2008(22417)
- 2007(20170)
- 2006(17843)
- 2005(16314)
- 学科
- 济(124597)
- 经济(124456)
- 管理(75906)
- 业(69976)
- 企(56496)
- 企业(56496)
- 方法(48350)
- 数学(42622)
- 数学方法(42335)
- 中国(31564)
- 农(30159)
- 财(30072)
- 业经(25656)
- 地方(25592)
- 学(24995)
- 制(24948)
- 贸(22488)
- 贸易(22479)
- 易(21863)
- 环境(20486)
- 农业(19946)
- 银(18453)
- 银行(18396)
- 融(18125)
- 金融(18121)
- 体(17878)
- 行(17587)
- 务(17532)
- 财务(17500)
- 财务管理(17457)
- 机构
- 大学(377634)
- 学院(375254)
- 济(171654)
- 经济(168610)
- 管理(140298)
- 研究(136484)
- 理学(120870)
- 理学院(119470)
- 管理学(117760)
- 管理学院(117057)
- 中国(102951)
- 科学(81435)
- 京(79091)
- 财(77578)
- 所(70266)
- 农(68510)
- 研究所(63814)
- 财经(61703)
- 中心(60662)
- 业大(57186)
- 经(56049)
- 江(55616)
- 经济学(55045)
- 农业(54123)
- 北京(50041)
- 经济学院(49564)
- 院(48256)
- 财经大学(45726)
- 范(45631)
- 师范(45071)
- 基金
- 项目(248694)
- 科学(196050)
- 基金(184078)
- 研究(175989)
- 家(162951)
- 国家(161672)
- 科学基金(136897)
- 社会(116918)
- 社会科(111131)
- 社会科学(111101)
- 基金项目(97176)
- 省(95140)
- 自然(87590)
- 自然科(85562)
- 自然科学(85529)
- 自然科学基金(84088)
- 划(80840)
- 教育(78513)
- 资助(74609)
- 编号(66737)
- 重点(56985)
- 部(56112)
- 发(55224)
- 成果(53968)
- 创(52093)
- 国家社会(50218)
- 创新(48973)
- 科研(47945)
- 教育部(47939)
- 制(47921)
- 期刊
- 济(191803)
- 经济(191803)
- 研究(113516)
- 中国(72696)
- 学报(63725)
- 农(62509)
- 财(60715)
- 科学(57771)
- 管理(52006)
- 大学(47515)
- 学学(45469)
- 农业(41696)
- 融(35404)
- 金融(35404)
- 经济研究(32412)
- 财经(32124)
- 技术(29394)
- 教育(28459)
- 业经(28452)
- 经(27809)
- 问题(25542)
- 业(22857)
- 贸(22165)
- 技术经济(20148)
- 世界(19579)
- 国际(19429)
- 版(18365)
- 统计(17923)
- 商业(17043)
- 科技(17041)
共检索到5643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于仲觉 朱庆华
发展再制造有助于推动碳减排,但不同再制造产业规模下的碳减排效应和经济影响仍不明确。将再制造产业作为一个部门引入一般均衡模型,结合结构路径分析法,解析再制造如何影响碳排放和经济发展,并量化评估再制造带来的碳减排效应和经济影响。结果表明,再制造能够减少对电力生产和供应、金属冶炼的需求,从而带动碳排放总量下降0.02%~0.31%,但造成GDP 0.003%~0.043%的小幅下降;地方再制造产业的发展能够通过区域间贸易影响其他地区的生产活动,并进一步带动其他地区的碳减排;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再制造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但未来劳动力价格上升也可能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琳
本文首先利用超效率EBM模型测度了2008-2021年我国287个地级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并依托空间杜宾模型探索了流通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和碳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流通产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和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流通产业集聚的绿色经济效率和碳减排效果明显低于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最后,文章指出碳排放强度是流通产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影响的中介变量,流通产业集聚可以通过碳减排作用来实现绿色经济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庆华 冯云婷 田一辉
发展再制造产业对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缓解日益紧张的资源、能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投入/产出分析及再制造产业相关研究,建立了再制造产业宏观经济影响模型;进一步以中国最新的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例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定量评估了中国再制造产业对总投入和其他关联部门的经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满足相同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再制造部门的出现会节约经济总投入及部分关联部门(如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部门、金属制品部门)的投入;随着再制造产品占同类展品的比例增加或再制造产品价格下降,这种资源节约效应也会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再制造产业 投入产出法 经济影响 部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健华
解决碳排放的负外部性,不仅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一国内部的发展战略及政策导向也极为重要,需要政府、企业及个人的共同参与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刚强 王海森 范恒山 岳子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理应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揭示了数字经济促进碳减排的新机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在考虑变量选择偏误、剔除其他政策影响和容忍“不外生工具变量”等稳健性、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除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效率渠道以外,数字经济促进了技术多样化,为碳减排提供了更稳定的激励,且技术相关性越高,数字经济对技术多样化的提升效应越明显。异质性分析表明,要素禀赋差异、跨界污染转移和主体功能定位是影响省际交界地区数字经济碳减排效应的重要因素。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碳减排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在低数字产业化与高产业数字化的地区,数字经济的碳减排作用更加显著。本文不仅为系统理解数字经济的碳排放影响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也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彦春 冯耕中 王能民
低碳经济的出现使环境资源有了稀缺性,企业有效的碳管理可以实现由碳成本向碳收益的转化,所以制造企业的减排效果具有价值属性。本文基于消费者低碳意识对低碳供应链减排策略的影响,构建决策模型,比较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下的利润。结果表明:集中决策时,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利润和减排效果较好;而分散决策时,企业若要减少碳排放量,则必须降低产量,使利润降低;政府应重点监控供应链上游碳排放量较大的企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彦春 冯耕中 王能民
低碳经济的出现使环境资源有了稀缺性,企业有效的碳管理可以实现由碳成本向碳收益的转化,所以制造企业的减排效果具有价值属性。本文基于消费者低碳意识对低碳供应链减排策略的影响,构建决策模型,比较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下的利润。结果表明:集中决策时,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利润和减排效果较好;而分散决策时,企业若要减少碳排放量,则必须降低产量,使利润降低;政府应重点监控供应链上游碳排放量较大的企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怀宇 张子源 杜赫
通过定量化202家县域制造业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GSCM)中碳减排实践的程度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构建了各实践之间、实践与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研究发现:绿色采购和创造共享价值(CSV)的程度低;绿色管理与绿色设计促进企业社会责任(CSR)推进、CSV开展、绿色采购和绿色营销,推进CSV促进绿色采购和绿色营销;绿色管理对环境绩效、绿色设计对运营绩效有正向影响,绿色设计和绿色采购对经济绩效有负向影响,推进CSR、开展CSV和绿色营销对绩效无明显影响。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企业加强开展CSV,积极以实现共同利益为前提与国内供应商合作推行绿色采购、推动绿色消费有助于全方位打通绿色经济"内循环"堵点,助力企业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怀宇 张子源 杜赫
通过定量化202家县域制造业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GSCM)中碳减排实践的程度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构建了各实践之间、实践与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研究发现:绿色采购和创造共享价值(CSV)的程度低;绿色管理与绿色设计促进企业社会责任(CSR)推进、CSV开展、绿色采购和绿色营销,推进CSV促进绿色采购和绿色营销;绿色管理对环境绩效、绿色设计对运营绩效有正向影响,绿色设计和绿色采购对经济绩效有负向影响,推进CSR、开展CSV和绿色营销对绩效无明显影响。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企业加强开展CSV,积极以实现共同利益为前提与国内供应商合作推行绿色采购、推动绿色消费有助于全方位打通绿色经济"内循环"堵点,助力企业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史成东 闫秀霞 吴美香 邢恩凤 张鸿韬
以一个销售商驱动的低碳再制造闭环供应链为研究对象,用均值-方差刻画风险特性,分析研究低碳产品市场和废旧低碳产品市场均为随机市场需求情境下、零和博弈和集中决策下闭环供应链中,低碳产品销售价、交易价格、低碳废旧产品回收价格等变量和节点企业期望效用及整个链条期望效用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零和博弈下低碳闭环供应链未能实现优化和协调。最后,设计正向渠道收益共享、逆向渠道风险共担契约,实现低碳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的协调,并通过数值仿真和灵敏度分析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及实用性。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魏莉 陈伟达 杨烨
构建考虑碳减排投资的废钢铁再制造企业利润最大化模型,求解得到最优生产量和碳减排投资量,基于模型分析得到了最优生产决策和最优减排投资决策的一些基本性质。最后通过算例分析探讨了碳价、碳限额和碳减排投资额对废钢铁再制造企业利润和碳排放总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碳限额与交易政策背景下,废钢铁再制造企业进行碳减排投资有利于增加利润,减少碳排放量;当碳减排收益一定时,废钢铁再制造企业引入碳排放投资效率高的碳投资减排方式有利于实现利润和碳排放同时优化;提高碳价会促进废钢铁再制造企业积极采取碳减排投资措施,合理的碳限额可以有效减少废钢铁再制造企业碳排放量。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赵立祥 宋微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北京微电子制造企业碳减排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政府因素是企业实施碳减排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市场因素和技术因素,结构因素对企业碳减排的影响很小。
关键词:
微电子 碳减排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明志 孙婷 李捷
2016年~2025年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也是对我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检验的十年,因而预测制造业的碳排放并做好阶段性控制工作,是我国制造业实现绿色发展的首要任务。基于Kaya恒等式,引入能源结构、高碳产业比例、人民币汇率、加入WTO等变量,构建制造业碳排放协整方程,发现我国制造业的碳排放增长与人均增加值、能源强度、能源碳强度、高碳产业比例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再预测出2025年制造业在积极情景、消极情景、基准情景下的碳排放水平及2020年~2025年制造业碳排放的平均增速;然后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2025年碳排放可能的取值范围进行模拟,得出我国制造业2025年的碳排放水平值;最后依据产业结构失衡度倒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得出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碳排放构成比例,为制造业、进而为中国经济2020年~2025年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勾勒出碳排放路线图。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明志 孙婷 李捷
2016年~2025年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也是对我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检验的十年,因而预测制造业的碳排放并做好阶段性控制工作,是我国制造业实现绿色发展的首要任务。基于Kaya恒等式,引入能源结构、高碳产业比例、人民币汇率、加入WTO等变量,构建制造业碳排放协整方程,发现我国制造业的碳排放增长与人均增加值、能源强度、能源碳强度、高碳产业比例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再预测出2025年制造业在积极情景、消极情景、基准情景下的碳排放水平及2020年~2025年制造业碳排放的平均增速;然后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2025年碳排放可能的取值范围进行模拟,得出我国制造业2025年的碳排放水平值;最后依据产业结构失衡度倒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得出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碳排放构成比例,为制造业、进而为中国经济2020年~2025年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勾勒出碳排放路线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跃文 曾融 游强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成为一种趋势。2009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订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因此,碳减排成为国内各企业必须面对且刻不容缓的问题。文章根据现阶段民营小型制造企业的经济技术实力,拟出若干碳减排方式,确定优选方案,并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给出碳减排目标控制的程序、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民营小型制造企业 温室气体 碳减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