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10)
2023(9313)
2022(7655)
2021(7407)
2020(6239)
2019(14012)
2018(13880)
2017(26154)
2016(14240)
2015(15964)
2014(16045)
2013(15660)
2012(14555)
2011(13346)
2010(13241)
2009(12261)
2008(12172)
2007(10761)
2006(9223)
2005(8566)
作者
(40981)
(34405)
(34074)
(32656)
(21782)
(16472)
(15502)
(13455)
(13167)
(12243)
(11923)
(11531)
(11107)
(11090)
(11028)
(10616)
(10173)
(10029)
(9735)
(9642)
(8586)
(8417)
(8304)
(7851)
(7678)
(7658)
(7586)
(7307)
(7118)
(6991)
学科
(55009)
经济(54926)
(37098)
管理(35867)
(26429)
企业(26429)
方法(25228)
数学(22781)
数学方法(22607)
中国(21270)
(15631)
(15432)
(15126)
(13630)
银行(13600)
(13065)
(12985)
贸易(12977)
(12785)
(12094)
(12060)
金融(12052)
(11283)
保险(11191)
(10758)
业经(9923)
农业(9751)
(8850)
财务(8823)
财务管理(8798)
机构
大学(201971)
学院(198359)
(88710)
经济(87116)
研究(75783)
管理(71959)
中国(62884)
理学(61015)
理学院(60277)
管理学(59297)
管理学院(58906)
科学(44220)
(43708)
(43454)
(38847)
(35726)
研究所(35525)
财经(34259)
中心(33981)
(31604)
经济学(29336)
业大(28542)
(28304)
农业(28269)
北京(28221)
(27278)
经济学院(26418)
财经大学(25950)
(24182)
师范(23871)
基金
项目(132897)
科学(104872)
基金(99849)
研究(95044)
(89132)
国家(88437)
科学基金(74202)
社会(62824)
社会科(59548)
社会科学(59534)
基金项目(51221)
(47777)
自然(47138)
自然科(46137)
自然科学(46119)
自然科学基金(45354)
教育(43096)
资助(42371)
(42080)
编号(35606)
(31192)
重点(30306)
成果(30244)
国家社会(27855)
(27660)
(27066)
中国(26966)
教育部(26707)
(26341)
科研(25800)
期刊
(93132)
经济(93132)
研究(65087)
中国(43455)
学报(35117)
(32940)
(32760)
科学(31509)
管理(26537)
大学(26451)
(25814)
金融(25814)
学学(25169)
农业(22026)
教育(19269)
财经(17830)
经济研究(16906)
(15409)
技术(14763)
(12712)
(12597)
问题(12517)
业经(12408)
世界(11624)
国际(11522)
(9782)
统计(9631)
技术经济(8842)
理论(8560)
业大(8408)
共检索到3072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赵曼  
转移负担是造成中国养老保险体系脆弱性的重要原因。责任边界不清和国家潜在的制度承诺是诱发多方参与主体向养老保险体系转移负担的制度性根源。在这一体制下,各理性主体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通过多条通道向养老保险体系转移负担,从而加剧了养老保险体系的支付危机及其脆弱性。只有清晰界定养老保险体系的责任边界,通过建立"标准退休人制度"和权利与责任相对应的"差异性准入"制度,才能恢复养老保险制度的"排他性"功能。如果这一步能够实现,工伤、特殊工种和职业病等险种内部化劳动安全成本的机制将自动形成,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转移负担问题将会得以解决。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锡良  曾欣  
道德风险行为就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中国金融体系存在严重的脆弱性 ,根本原因也在于道德风险。政府不仅对银行提供了担保 ,也认为证券市场“太大而不能失败”。证券市场危机往往是金融危机的先行指标 ,随之而来的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将决定金融危机的深度和广度。中国金融体系的道德风险已经深入到最基层的代理人 ,其代价将是非常惨重的。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周俊仰  周飞虎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演变成系统性金融危机并迅速蔓延至全世界,对世界各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经济的平稳增长产生了巨大冲击,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问题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然而,银行体系脆弱性包含于金融体系脆弱性之中,是金融体系脆弱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银行体系对于任何国家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田艳芬  陈守东  邵志高  杨东亮  
银行体系脆弱性是在银行持续经营的前提下,银行体系内多种风险的积聚状态。本文分析了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周期性与内生性特征,构建出月度核心测度指数,识别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运用平滑区制转移模型(STAR)研究其动态演化路径,并利用自助抽样法对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7年以来,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较高,并持续在较高的水平上振荡;其动态变化路径是非单调积聚的,从高区制状态返回到低区制状态需要较长时间;未来一段时期的银行体系脆弱性将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周俊仰  周飞虎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演变成系统性金融危机并迅速蔓延至全世界,对世界各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经济的平稳增长产生了巨大冲击,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问题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然而,银行体系脆弱性包含于金融体系脆弱性之中,是金融体系脆弱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银行体系对于任何国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孙立坚  
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验证我国金融体系在不完全市场的制约条件下,能否发挥“价值创造、价格发现、风险分散、流动性供给、信息生产和公司治理”这六大基本功能,以及通过进一步检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来揭示当今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表现及其症结所在。论文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影响我国金融体系“健全性”的两大基本要素是房地产价格和流动性,它们直接左右银行的信贷行为;相反,利差幅度和基础货币的调控却没有显著的制约效果。所有这些特征都恰恰反映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至今为止还没得到有效的发挥。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马宇  
作为金融体系最重要组成部分的银行体系具有较强的脆弱性,这历来都是经济学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这里研究的不是单个银行的问题,而是一国整个银行体系的问题,是从整个银行体系的角度进行研究的。银行体系脆弱性上升表现为整个银行体系风险曾加,贷款回收困难、不良资产增加,甚至出现个别银行挤兑、倒闭、合并等,此状况进一步发展就会演变为银行体系危机。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一方面来源于银行作为金融企业所特有的高负债结构;另外一方面来源于外部风险的增加,尤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何畅  邢天才  
本文对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从风险偏好、金融部门、非金融部门、国际因素四个维度、13类指标构建了适用于我国实际的金融体系脆弱性指标,并从四个维度分析金融风险传播的顺序,通过与credit-to-gdp缺口和2008年金融危机比对验证合成指标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脆弱性的传播路径是从风险偏好抬升传递到实体经济部门进而作用于金融部门,金融部门反过来又会对实体经济发生作用;金融脆弱性主要构成因素发生明显变化,已经由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受国际外部因素及风险偏好因素转移到现在的主要受国内因素影响,且作用不断加大;金融脆弱性指标能够先于credit-to-gdp缺口指标对金融脆弱性进行预判,且领先期在1年左右;金融脆弱性恢复到健康水平需要时间,恢复期的长短与诱发因素相关。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筱峰  王健康  陶金  
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混合型脆弱性,是一般意义上的脆弱性与体制转轨的制度摩擦造成的特殊脆弱性的混合物。本文运用宏观经济法来测度1985~2006年间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程度及其分布,并采用Logit模型对影响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诸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分别从宏观经济层面、中观金融层面、微观银行层面反映其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陈宇  陈志恒  
经过40余年的发展,全球石油贸易从石油开采、流通,到资金回流已形成日渐成熟的生态循环,并且借助金融手段,形成了一套复杂的国际货币机制。然而,由于石油自身的多重属性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美元为国际石油贸易结算货币的"石油美元"货币体系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亟需我国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一、全球石油贸易结算体系发展面临挑战1972年至1974年间,美国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万晓莉  
关于金融系统性风险状况的判断,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动态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了季度的金融脆弱性指数,对我国1987—2006年的金融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估与判断,并对主要风险来源和演变过程给出分析。主要得到如下几点结论:一、在过去二十年中,约有20%的时间是极度脆弱的,主要表现在1994年以前。二、金融脆弱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在1999—2002年表现出上升趋势。三、不同风险演变路径不同。1987—2006二十年里,流动性风险是主要风险来源,但其呈显著下降趋势,而信贷风险和市场风险并没有下降趋势,相反自2005年开始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这些结论也与定性分析的结果相一...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华  伍志文  
进入2004年,金融改革明显提速。银行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银行体系的稳健与否事关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与稳定。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有关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研究的理论文献及其新进展,然后运用1978~2000年间的数据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发现,中国整个银行体系在1978~2000年之间有11年是不稳定的,尤其是在1992年和1998年前后更为突出,银行体系出现了不稳健的征兆,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最后是结论和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敏  
基于国家金融信息平台"新华08"2000~2010年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和统计部门的数据,结合十年来中国实际经济运行状况和全球经济形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影响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水平的指标进行了选择,并且采用因子分析法做出了定量的测度。结果表明,十年中,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水平有了长足的改善,其中流动性风险逐渐减少,信用风险和外汇风险不断波动。基于此,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陈宇  陈志恒  
经过40余年的发展,全球石油贸易从石油开采、流通,到资金回流已形成日渐成熟的生态循环,并且借助金融手段,形成了一套复杂的国际货币机制。然而,由于石油自身的多重属性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美元为国际石油贸易结算货币的"石油美元"货币体系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亟需我国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一、全球石油贸易结算体系发展面临挑战1972年至1974年间,美国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徐劲  
银行体系脆弱性具有内生性,是银行业与生俱来的内生特点,其形成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1.低杠杆率。巴赛尔新资本协议虽然提高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标准,但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银行业高负债率、低杠杆率的特点仍然突出,以较少的资本撬动较大规模的资产,既是银行业特有的行业特点,也成为导致银行体系脆弱性的重要原因。随着资本监管的逐步深入,资本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中最稀缺的资源和银行与监管部门博弈的主要对象,各种规避资本监管的方法被商业银行冠之以业务创新纷纷出炉,监管资本套利的手段层出不穷,这又进一步推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