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49)
- 2023(14736)
- 2022(12423)
- 2021(11635)
- 2020(9896)
- 2019(23124)
- 2018(22740)
- 2017(43293)
- 2016(23381)
- 2015(26748)
- 2014(26644)
- 2013(26502)
- 2012(24703)
- 2011(22342)
- 2010(22197)
- 2009(20419)
- 2008(20048)
- 2007(17397)
- 2006(14724)
- 2005(12882)
- 学科
- 济(105896)
- 经济(105796)
- 管理(67208)
- 业(62523)
- 方法(54175)
- 企(50590)
- 企业(50590)
- 数学(49343)
- 数学方法(48708)
- 中国(28859)
- 财(25433)
- 农(25080)
- 学(21475)
- 贸(20164)
- 贸易(20157)
- 易(19614)
- 业经(19078)
- 地方(18443)
- 环境(18035)
- 农业(16769)
- 制(16616)
- 务(16228)
- 财务(16177)
- 财务管理(16140)
- 和(15459)
- 企业财务(15353)
- 银(14413)
- 银行(14382)
- 融(14369)
- 金融(14366)
- 机构
- 大学(342152)
- 学院(339350)
- 济(146014)
- 经济(143282)
- 管理(133440)
- 理学(116486)
- 理学院(115211)
- 研究(115200)
- 管理学(112990)
- 管理学院(112373)
- 中国(87608)
- 京(71659)
- 科学(70272)
- 财(64253)
- 所(57294)
- 农(54656)
- 中心(53516)
- 财经(52731)
- 研究所(52507)
- 业大(50316)
- 经(48187)
- 江(47651)
- 经济学(46208)
- 北京(44918)
- 农业(43298)
- 范(42895)
- 师范(42450)
- 院(41913)
- 经济学院(41907)
- 财经大学(39457)
- 基金
- 项目(234771)
- 科学(186912)
- 基金(175500)
- 研究(166121)
- 家(153865)
- 国家(152741)
- 科学基金(131964)
- 社会(108000)
- 社会科(102642)
- 社会科学(102615)
- 基金项目(92053)
- 省(88625)
- 自然(87158)
- 自然科(85217)
- 自然科学(85194)
- 自然科学基金(83671)
- 教育(76889)
- 划(76357)
- 资助(73457)
- 编号(64541)
- 重点(53404)
- 部(53183)
- 成果(51148)
- 发(49688)
- 创(48270)
- 国家社会(46050)
- 科研(46021)
- 教育部(45763)
- 创新(45309)
- 课题(44417)
共检索到4817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邱立新 袁赛
本文选取北京、天津、保定、青岛、上海、宁波、重庆、广州等低碳试点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Tapio脱钩模型分析其"十五"至"十二五"期间经济规模与区域碳排放的脱钩状态。结果表明:八个典型城市整体碳强度脱钩状态呈现强脱钩;除北京、青岛在"十二五"期间出现强脱钩外,其他城市碳排放总量呈现弱脱钩,说明碳排放量在经济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也在持续增长,但碳排放增速明显低于经济增速,经济增长方式已从粗放向集约过渡,个别城市仍存在波动性。进一步运用滞后期工具变量法研究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等八个影响因素对区域碳排放的作用机制。分析显示中国典型城市区域碳排放EKC假设成立,呈倒"U"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对外贸易的扩大还未起到有效降低区域碳排放的作用;城镇化的推进与能耗结构的优化明显有利于典型城市的碳减排目标的实施,而人口数量与技术创新对碳排放作用短期内不显著;各城市均未越过拐点,预计2023年左右实现峰值目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赛 付杰文 武俊丽
城市碳排放作为中国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减排的实现对完成中国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代表中国主要经济区的典型城市(深圳、成都、南京、武汉、西安、沈阳)为例,结合2005—2019年数据,采用SPIRPAT模型将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为人均收入水平、能源强度、城市人口、产业结构、公共交通,对中国典型城市碳排放与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除公共交通因素外,其他因素均与城市碳排放显著相关,其中正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城市人口是影响碳排放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各典型城市则与整体效应有所区别,人均收入水平与能源强度在大部分城市中是影响碳排放的最重要因素,城市人口的影响力度和范围有所下降。为推进碳减排,中国典型城市应加强人文建设、提高能源效率、协调生态绩效、减少公共交通能源浪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赛 付杰文 武俊丽
城市碳排放作为中国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减排的实现对完成中国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代表中国主要经济区的典型城市(深圳、成都、南京、武汉、西安、沈阳)为例,结合2005—2019年数据,采用SPIRPAT模型将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为人均收入水平、能源强度、城市人口、产业结构、公共交通,对中国典型城市碳排放与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除公共交通因素外,其他因素均与城市碳排放显著相关,其中正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城市人口是影响碳排放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各典型城市则与整体效应有所区别,人均收入水平与能源强度在大部分城市中是影响碳排放的最重要因素,城市人口的影响力度和范围有所下降。为推进碳减排,中国典型城市应加强人文建设、提高能源效率、协调生态绩效、减少公共交通能源浪费。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渠慎宁 郭朝先
利用STIRPAT模型对未来中国碳排放峰值进行相关预测。首先,通过对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展示目前我国各地碳排放的基本情况;其次,对中国198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从中得出我国总体碳排放趋势;再次,在先前回归的基础上对今后我国碳排放的峰值出现时间进行预测。研究发现:技术对峰值的影响较为重要。若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高,而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相对较低,则不能在2050年内出现峰值。同样,若碳强度降低速度相比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为快,则会推动排放提早达到峰值。按照目前发展趋势,若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持碳排放强度合理下降,中国的峰值到达时间应为2020-2045年之间。因此,保持碳排放强...
关键词:
STIRPAT模型 碳排放 峰值预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慈 宋晓聪 刘晓宇 沈鹏 陈忱 刘磊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为探究该目标实现的可达性,以浙江省为例,充分考虑人口、人均GDP、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建立了修正的STIRPAT模型,经过实证分析发现该模型精确度良好,R~2值达到0.982,能够很好地预测未来浙江省的碳排放。设定三种情景对浙江省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下浙江省均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通过分析模型系数发现人口、能源结构、人均GDP是影响浙江省碳减排的主要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慈 宋晓聪 刘晓宇 沈鹏 陈忱 刘磊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为探究该目标实现的可达性,以浙江省为例,充分考虑人口、人均GDP、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建立了修正的STIRPAT模型,经过实证分析发现该模型精确度良好,R~2值达到0.982,能够很好地预测未来浙江省的碳排放。设定三种情景对浙江省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下浙江省均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通过分析模型系数发现人口、能源结构、人均GDP是影响浙江省碳减排的主要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邱立新 徐海涛
从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角度,通过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未来30年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时空分布趋势进行了预测,并结合不同的政策干扰方案,模拟了分布趋势的变动情况。结果显示:在基准情景下,随着贸易中心的转移,外贸结构的空间分布在2035-2050年将发生一次显著的位移,外贸结构对碳排放量的敏感程度由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主的南方城市群向京津冀等北方城市群过渡;产业结构政策对北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要显著高于南方城市,碳排放空间分布趋势在2035-2050年间将由北方城市向川渝等南方城市群转移;人民币汇率调整下外贸结构的转变对南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更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限制基准情景下位移的发生。总体而言,技术水平对京津冀及东北地区城市群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趋势影响更大一些,适度的技术投入将有助于北方地区城市碳排放水平降低,但过多的技术投入会产生边际效应递减的现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小乐 孙慧
利用STIRPAT模型对未来西北五省区碳排放峰值进行了预测。首先,对西北五省区1990~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得出西北五省区碳排放总体趋势;其次,对西北五省区碳排放峰值的出现时间与峰值额进行预测;最后,计算了西北五省区财富生态弹性。研究发现:技术与财富对峰值的影响较为重要。若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能同步增长,则不能在2030年内出现峰值。若碳排放强度降低速度相比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为快,则能推动碳排放提前达峰。同时现阶段的财富生态弹性富有弹性,可通过增加人均GDP使碳排放峰值提前。因此可以在西北五省区经济增长下,保持碳排放强度合理下降,西北五省区将能在2030年之前达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唐晓灵 刘嘉敏
在对BP神经网络、LSTM网络和PSO-LSTM模型在碳排放预测方面进行对比选优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好的PSO-LSTM模型在低碳、基准、高碳3种情景下,分别对建筑碳排放峰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低碳、基准、高碳3种情景的建筑碳排放峰值分别为226 774.56万吨、239 738.11万吨和253 379.47万吨;达峰时间分别为2029年、2032年和2033年。可见,在当前社会发展状况下,仍难在2030年前实现建筑领域的碳达峰,还需采取相应的低碳措施来推进目标的实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万璐 王子龙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能源需求压力的增大,进而引起碳排放急剧增加,打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是实现产业节能减排的治本之策。利用Tapio脱钩模型和改进LMDI分解方法对2000—2014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弱脱钩关系,经济增长速度快于碳排放增长速度,经济产出效应是影响装备制造业碳排放的主要诱因;装备制造行业间脱钩指数存在较大差异,各行业强脱钩效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研究发现,能源消费强度降低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最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碳排放 经济增长 脱钩效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宇恩 李丽芬 贺思思 李华 王云
山西省是中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温室气体排放量位居中国前列,减排压力巨大,合理预测碳排放峰值年,有助于明晰减排目标,为有效设计减排路径提供帮助。本文采用IPAT模型,对山西省中长期能源碳排放量以及峰值年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在山西省当前能源与结构状态下,相较于可再生能源年替代率,年GDP增速和年节能率对山西省中长期碳排放影响更为显著,是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年的关键控制指标。在GDP低速和中速发展情景下,山西省碳排放量均可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碳排放最大峰值量分别为6.6亿T和7.1亿T;在GDP高速发展情景下,预测结果显示,2015-2040年碳排放量一直增长,无法达到峰值年,上调年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丁宝根 杨树旺 赵玉 易松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时空分异规律及其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以期为中国耕地资源低碳化利用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提供参考。研究方法:IPCC碳排系数法,TAPIO脱钩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2010年后增速趋于下降并于2016年开始转入负增长,省际差异不断扩大的同时区域间差异趋于缩小;(2)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处于下降态势,省际和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总体上趋于缩小;(3)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不同碳排放源的碳排放量及增速呈现不同的时序波动特征,同时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其中,化肥是最主要碳排放源;(4)中国2000—2012年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以"弱脱钩"为主,但2013—2017年不同省域的脱钩类型及脱钩程度趋于差异化。研究结论: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碳排放的时空分异性显著,且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不同阶段和不同省域呈现不同脱钩类型,需突出减排重点、实施差异化策略及注重绿色发展等多途径推进耕地资源低碳化利用,提高政策的精准性。
关键词:
耕地资源利用 碳排放 时空特征 脱钩效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赫 黄雅哲 王睿 张建勋 彭竞仪
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影响着碳减排目标的实现与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本文基于Tapio脱钩模型与空间自相关,探究2002—2017年中国1741个县级行政单元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与空间聚集格局,并运用马尔科夫模型在时空双重维度分析县域碳排放脱钩的空间趋同效应。研究发现:(1)县域碳排放脱钩关系以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负脱钩为主,强脱钩聚集于东部沿海、南部沿海等地区,负脱钩数量逐渐增加且向东北及西北地区集中;(2)县域脱钩具有空间正相关性,空间分异特征在经历局部聚集、“东正西负”分异后,呈现“南正北负”的聚集与分异并存格局;(3)县域脱钩趋于稳定和向好发展,存在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大部地区呈现理想脱钩聚集,东北、西北呈现县域邻域均向下转移的团状聚集。因此,中国应聚焦县域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的状态不稳定与区域不均衡,落实差异化的控碳策略,扭转空间分异的脱钩格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冉锦成 苏洋 胡金凤 唐洪松 汪晶晶 崔盼
[目的]通过研究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预测和影响因素能真正为新疆低碳农业发展和减排路径选择作出科学的评判和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基于种植业活动、牲畜养殖、农田土壤、秸秆焚烧4个方面23类碳源,测算了新疆1995~2014年农业碳排放量,并从时间、结构和空间维度分析其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STIRPAT模型,并运用情景分析法对未来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进行相关预测;同时,利用LMDI方法对新疆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新疆农业碳排量呈现"波动上升—持续上升"两阶段变化特征,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1 942.7万t增加到2014年3 921.3万t,增幅1 978.6万t,年均增长3.77%;各地(州,市)区域差异明显,喀什地区属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双高"型地区,阿勒泰等4地区属低碳排放量、高碳排放强度地区,乌鲁木齐等5地区属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双低"型地区,昌吉回族州等4地区属高碳排放量、低碳排放强度地区;若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保持原有增长率不变情况下,新疆农业碳排放不会在2050年内达到峰值,在基准情景和低碳情景下,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出现时间分别为2040年和2029年,碳排量分别为7 457.68万t和4 755.23万t;与1995年相比,效率因素、结构因素分别累计实现0.33亿t(97.47%)、0.008 6亿t(2.53%)的农业碳减排,经济因素是农业碳排放最主要的驱动因素,累计实现了0.41亿t的碳增加,人口因素为农业碳排放另一重要因素,累计实现了0.13亿t的碳增加。[结论]秸秆焚烧是导致新疆农业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碳源;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结构空间差异明显;不同情景下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出现时间差异较大;经济因素是导致新疆农业碳排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据此,根据新疆实际合理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绿色农业现代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转变增长方式,走两型农业之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冉锦成 苏洋 胡金凤 唐洪松 汪晶晶 崔盼
[目的]通过研究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预测和影响因素能真正为新疆低碳农业发展和减排路径选择作出科学的评判和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基于种植业活动、牲畜养殖、农田土壤、秸秆焚烧4个方面23类碳源,测算了新疆19952014年农业碳排放量,并从时间、结构和空间维度分析其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STIRPAT模型,并运用情景分析法对未来新疆农业碳排放峰值进行相关预测;同时,利用LMDI方法对新疆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新疆农业碳排量呈现"波动上升—持续上升"两阶段变化特征,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1 94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