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87)
2023(6437)
2022(5035)
2021(4730)
2020(3677)
2019(8662)
2018(8029)
2017(14927)
2016(7752)
2015(8868)
2014(8350)
2013(8677)
2012(8067)
2011(7604)
2010(7227)
2009(6664)
2008(6371)
2007(5283)
2006(4627)
2005(4268)
作者
(21757)
(18472)
(18465)
(17718)
(11722)
(8875)
(8185)
(7230)
(7195)
(6507)
(6218)
(6154)
(5926)
(5912)
(5899)
(5841)
(5486)
(5281)
(5246)
(4913)
(4668)
(4475)
(4354)
(4244)
(4173)
(4125)
(3928)
(3713)
(3693)
(3691)
学科
(39947)
经济(39911)
管理(18046)
方法(17087)
(16759)
数学(15844)
数学方法(15777)
中国(14713)
(11509)
企业(11509)
(10029)
(9745)
贸易(9738)
(9547)
业经(7212)
(7202)
地方(6822)
农业(6747)
(6474)
环境(6316)
(6270)
(6198)
(5918)
银行(5917)
(5842)
金融(5839)
(5838)
关系(5824)
(5576)
发展(4816)
机构
大学(118908)
学院(114841)
(59846)
经济(59091)
研究(47679)
管理(41605)
中国(36661)
理学(36307)
理学院(35794)
管理学(35388)
管理学院(35170)
科学(26211)
(25925)
(24348)
(23175)
研究所(21380)
经济学(21029)
财经(20242)
中心(20161)
经济学院(19016)
(18874)
(17371)
(17301)
北京(16802)
(15768)
师范(15665)
财经大学(15363)
科学院(14892)
业大(14577)
(14529)
基金
项目(81096)
科学(66482)
基金(64442)
研究(58246)
(57332)
国家(56981)
科学基金(48640)
社会(42329)
社会科(40437)
社会科学(40431)
基金项目(33657)
自然(29620)
自然科(29011)
自然科学(29004)
自然科学基金(28501)
(26646)
资助(25735)
教育(25637)
(24094)
国家社会(20173)
编号(20018)
(19929)
中国(19689)
重点(18617)
(17950)
教育部(17401)
(16553)
人文(16094)
成果(16075)
创新(15704)
期刊
(60717)
经济(60717)
研究(38641)
中国(22526)
科学(18086)
学报(17299)
(16400)
(15659)
管理(15203)
大学(13504)
学学(12739)
经济研究(11810)
农业(11421)
财经(10544)
(9915)
金融(9915)
(9457)
(9309)
世界(8968)
问题(8702)
国际(8477)
教育(8471)
技术(7658)
(7228)
业经(7208)
资源(5986)
统计(5827)
技术经济(5745)
经济问题(5053)
(5006)
共检索到1706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希刚   陈保启  
文章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共同富裕实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测算了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共同富裕实现水平,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等方法对共同富裕实现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最后使用QAP方法探讨了共同富裕实现水平空间差异的形成机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提升国民抗风险能力,通过落实统一大市场、构建三次分配体系缩小区域、城乡、人群差距,通过推进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点带面”的新发展格局,通过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人民精神富裕水平,能够有效提升中国共同富裕实现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冲   商文莉   殷颂葵   黄涛  
文章首先基于共同富裕的内涵,构建涵盖生产力、发展机会、收入分配、发展保障、人民福祉五个维度的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熵值法对2001—2020年中国共同富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剖析共同富裕水平的空间差异来源和结构差异来源;最后,运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实证考察其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我国共同富裕水平虽然总体偏低,但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整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阶梯式降低以及“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共同富裕水平的差异呈现波动缩小趋势,东西向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南北向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生产力差异和人民福祉差异是我国共同富裕水平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生产力、人民福祉、发展保障、发展机会、收入分配对共同富裕差异的扩大均存在正向影响但影响依次减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咏梅   闫晴   李跃  
文章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视角,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熵值法测度分析了2008—2020年共同富裕水平及其动态演化特征,进一步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对共同富裕区域差异和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整体共同富裕水平不高,共同富裕水平区域差异较大,呈现“东部地区最高、中西部地区次之”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差异呈现下降的良好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总体随时间增长,由失调衰退类提升为过渡发展类,但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偏低,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金桂兰   刘佳玮  
文章构建了中国共同富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3—2021年的相关数据,通过熵权法进行赋权,运用全局及局部Moran’s I、Dagum基尼系数分析中国共同富裕水平整体差异以及区域差异,依托Dagum基尼系数分解分析其差异来源及大小。结果表明:中国共同富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基于空间相关性的角度,中国共同富裕水平全局空间分布存在聚集性,2017年以后,各省份共同富裕水平存在的空间相关性有增强趋势,大部分省份之间存在较强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性,总体上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通过对区域差异来源及大小的比较发现,区域间差异是影响中国共同富裕水平最主要的因素,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共同富裕水平的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整体共同富裕水平朝着均衡方向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艳丽   傅德印  
文章基于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三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全局熵值法测算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核密度估计分析共同富裕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演化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识别共同富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共同富裕水平总体上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显著,总体差异呈逐年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大于区域内差异,是造成共同富裕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共同富裕水平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空间溢出效应在短期内为负;从空间影响因素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均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梦宇   马晓君   刘明花   陈瑞敏  
文章基于共同富裕内涵,构建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Markov模型分析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和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中国总体和省域共同富裕水平呈上升趋势。2021年东部地区共同富裕水平高于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但中部、东北、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显著高于东部地区。(2)样本期内形成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为核心的空间关联网络,此网络通达性较强、等级性较低,网络较为稳定,网络密度上升且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3)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的空间关联网络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核心区省份数量增加,边缘区之间的网络密度相对较低。(4)省域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是逐步递进的过程,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冯帅   林光彬  
对中国共同富裕水平测度和动态演变的深入分析有利于实质推进共同富裕。文章基于富裕度与共同度,构建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指数,用2006—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中国省级共同富裕程度,并运用系统聚类、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等方法探讨中国各省份共同富裕的分布动态和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一是全国和各省份的共同富裕综合水平稳步提升,其中主要得益于富裕度的快速提高,而共同度提升速度缓慢;二是中国共同富裕指数总体差异有所改善,同时区域内相邻省份共同富裕指数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是相关性系数逐渐降低,发达省份的空间辐射作用在减弱,区域内分化现象增加;三是全国省域间共同富裕指数呈现分化趋势,“先富”地区与“后富”地区的分类基本固定,不同类别省份间的平均转移概率低于0.15,这意味着存在一定的固化现象。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小军  
当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为实现“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阶段性目标,测度并分析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进规律及驱动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参照人类发展指数的设计过程,从“创富”和“享富”两个维度测度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莫兰指数对其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刻画,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驱动因素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共同富裕水平变化总体上呈现出“W”型特征,且近年来上升态势明显,区域共同富裕水平及其内部差异呈现出明显的分层,区域间差异是全域内部差异的最主要来源;中国共同富裕总体上呈现出微弱的梯度效应和分化态势,绝对差异在减小,但区域内的分化态势明显;共同富裕在地理空间上还表现出比较稳定的“高-高”或“低-低”的集聚特征,且“高-高”型集聚的辐射带动作用强烈、“低-低”型集聚的负向作用在减弱;中国共同富裕水平受到金融效率、创新创业、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各因素的驱动作用具有空间异质性。最后结合经验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为区域协调发展和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磊   邓紫琪   张川川   刘培林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求科学阐明共同富裕的学理逻辑并系统测度共同富裕的事实格局。文章从权利配置视角系统阐释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并构建共同富裕测度指数,分析中国共同富裕的演进特征和空间格局。研究发现:(1)全国及各地区共同富裕的权利子系统配置不平衡,参与权和保障权配置相对滞后,各省份之间收入权、保障权子系统差距较大;(2)全国及各地区共同富裕指数逐年提升,但各省份之间差距较大,其中东部省份共同富裕程度最高,中部省份共同富裕程度略高于西部,但西部增速最快,而东北地区共同富裕程度增长后劲最小;(3)全国共同富裕程度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而非区域内,尤其是东部与其他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最大;(4)全国及四大地区共同富裕程度均呈现“高—高”“低—低”的空间聚集模式,且各省共同富裕滞后指数与邻省指数正相关,存在“先富带后富”的空间辐射效应。本研究为理解和测度共同富裕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从而为因地制宜明确促进共同富裕的行动纲领提供了科学借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欧阳金琼  靳佳珠  
推进共同富裕要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厘清共同富裕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是实现区域均衡的前提。文章根据2011—2020年31个省份数据,运用熵值法测度了中国共同富裕程度,并结合变异系数、核密度估计、Markov转移矩阵、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共同富裕的区域差异。结果发现:中国共同富裕的区域差异已呈缩小趋势,但差异依然较大;各省份共同富裕程度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移概率较低,难度较大,部分省份还存在由高水平向低水平转移的风险;根据区域分解结果,中国共同富裕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较小;根据因素分解结果,中国共同富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财富总量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史依铭   黎思琦   潘韵婷  
文章基于2011—2019年我国20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度了共同富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方法以及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以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内差异均呈现显著的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影响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显著提升,不过各综合经济区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劳动力投入以及政府干预对我国共同富裕水平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仲崇阳   马新啸   郑国坚  
文章基于总体富裕和成果共享两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2007—2020年中国省域共同富裕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其空间差异,通过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其分布动态演进,并借助Kaya恒等式与LMDI因素分解方法识别其动态变化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1)全国总体和三大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均显著提升,整体呈“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格局。(2)中国共同富裕发展的总体差异、地区内差异及地区间差异均呈缩小态势,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三大地区的共同富裕发展均具有强烈的单峰聚集特征,而总体层面呈两极分化态势。(4)经济效应和均衡效应对中国共同富裕水平提升具有明显的正向驱动作用,社会效应和效率效应的驱动力演变趋势总体向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瑞  寇玉婷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文章将经典的可行能力理论与党的二十大整体战略实践相结合,从功能和能力两个层面出发,基于经济发展、科教提升、社会治理、福祉增进、环境改善五个维度构建中国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和障碍度模型测度和分析了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动态演进和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全国共同富裕水平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沿海地区共同富裕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共同富裕的动态演化整体呈现多极化趋势,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呈现多极化趋势,其余地区呈现收敛状态;科技、文化和社会保障是影响共同富裕水平的关键因素。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和军  张依  张勇之  
基于共同富裕两个基本维度,分析各省份富裕度与共享度协调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差异,并探讨制约我国共同富裕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发现:我国共同富裕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东部高—中部与东北居中—西部低”的空间差异特征显著。其中,北京、上海、浙江为东部标杆,湖南与重庆是中西部共同富裕领先省份;富裕与共享子系统耦合协调度持续上升,但西部地区仍有50%的省份处于勉强协调与濒临失调的阶段;创新动能不足、精神富裕度偏低、城乡和区域教育资源与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制约共同富裕发展的关键障碍。因此,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协调富裕与共享的关系,通过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联盟建设、深化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与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等方式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通过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与城乡融合机制缩小区域及城乡发展差距,以“提低扩中调高”为目标完善就业创业、分配、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以生产生活绿色化和低碳化转型促进生态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邵宜航  游杰  
技术创新是影响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是推动我国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深入探讨驱动经济增长的技术创新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10—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连续六期的面板数据探究技术创新影响共同富裕水平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持续提升人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同时,显著降低了社会成员之间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发展的离散性,推动我国社会向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趋近。中国特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强化了政府对创新的引领作用,放大了技术创新对中等收入群体扩张的正向效应,技术创新通过提升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进而提升了我国的共同富裕水平。公共创新和私营创新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公共创新通过创新系统设计和基础研究创新对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长产生更强的正向促进效应。本文探寻技术创新提升共同富裕水平的作用机制,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尽早实现提供了有益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