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97)
- 2023(12381)
- 2022(10432)
- 2021(9990)
- 2020(8180)
- 2019(19177)
- 2018(18948)
- 2017(35240)
- 2016(19469)
- 2015(22267)
- 2014(22506)
- 2013(22143)
- 2012(20898)
- 2011(19128)
- 2010(19224)
- 2009(17925)
- 2008(18163)
- 2007(16406)
- 2006(14476)
- 2005(13336)
- 学科
- 济(80648)
- 经济(80554)
- 管理(49253)
- 业(45867)
- 企(36179)
- 企业(36179)
- 方法(35099)
- 数学(30971)
- 数学方法(30669)
- 中国(25984)
- 农(23550)
- 财(20646)
- 制(18994)
- 学(17750)
- 贸(17526)
- 贸易(17515)
- 易(17101)
- 业经(17050)
- 农业(15129)
- 地方(14474)
- 银(14128)
- 银行(14086)
- 行(13528)
- 融(13212)
- 金融(13209)
- 体(13025)
- 理论(12637)
- 和(12146)
- 环境(11246)
- 教育(11141)
- 机构
- 大学(282854)
- 学院(280496)
- 济(118955)
- 经济(116478)
- 研究(105790)
- 管理(98252)
- 理学(82876)
- 理学院(81832)
- 中国(81389)
- 管理学(80364)
- 管理学院(79837)
- 科学(64269)
- 京(62247)
- 财(56349)
- 所(55688)
- 农(52394)
- 研究所(50329)
- 中心(47214)
- 江(44243)
- 财经(43352)
- 业大(41850)
- 农业(41373)
- 北京(40494)
- 经(39422)
- 范(38649)
- 师范(38192)
- 经济学(38074)
- 院(37832)
- 州(34657)
- 经济学院(34286)
- 基金
- 项目(178434)
- 科学(138027)
- 研究(131419)
- 基金(127353)
- 家(112857)
- 国家(111858)
- 科学基金(92488)
- 社会(81768)
- 社会科(77247)
- 社会科学(77222)
- 省(68037)
- 基金项目(65551)
- 教育(61797)
- 划(58830)
- 自然(57883)
- 自然科(56452)
- 自然科学(56428)
- 自然科学基金(55439)
- 编号(53693)
- 资助(53351)
- 成果(45791)
- 重点(41586)
- 部(40633)
- 发(39669)
- 课题(38913)
- 创(36709)
- 国家社会(34503)
- 性(34420)
- 教育部(34411)
- 创新(34407)
- 期刊
- 济(136786)
- 经济(136786)
- 研究(90466)
- 中国(63722)
- 学报(48321)
- 农(48205)
- 财(44693)
- 科学(42743)
- 教育(37928)
- 管理(36201)
- 大学(36051)
- 学学(33444)
- 农业(32247)
- 融(27679)
- 金融(27679)
- 技术(24844)
- 经济研究(23027)
- 财经(22288)
- 业经(20884)
- 经(19400)
- 问题(18291)
- 业(18126)
- 贸(17128)
- 国际(14935)
- 世界(14761)
- 版(14655)
- 图书(13981)
- 技术经济(13813)
- 统计(12672)
- 理论(12653)
共检索到4414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宋成鑫 杨晓晓
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立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系列革命精神,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精神导引、凝聚激励作用。认同革命精神是继承与发扬革命精神的根本前提,继承与发扬革命精神的实质是对革命精神的切实认同。增进革命精神的认同,是党在伟大实践中一脉相承的历史性生成,是革命建设改革时代反复确认的价值性生成,是新时代新形势迫切需要的现实性生成。要继续深化革命精神系统性研究,完善革命精神传播方式,多维度开展革命精神宣传教育活动,分别从认知、情感、行为认同角度探究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认同的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马晓华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我们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富矿。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传播和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我们义不容辞。当今是网络时代,新媒体、新技术使得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发生很大的变化,网络是当今文化传播最有力的载体。网络时代传播党的革命精神,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民族认同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我们是21世纪的新一代,应该抓住和利用好网络时代的新特点和新优势,传播好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
网络时代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 传播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诗宇 丁晓强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以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基础支撑。基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国共产党能够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缘于遵循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无产阶级运动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逻辑理路。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提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于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新跃升、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以及全球发展的新思路。展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导引、思想指引和主体牵引,才能有力有效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蹄疾步稳,进而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注入强大动力、奠定坚固基石。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 逻辑 意蕴 路径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红杰
斗争精神是斗争主体在斗争实践中,在把握斗争规律的基础上生成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既是应对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需要,也内蕴于马克思主义斗争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斗争基因以及中国共产党百年斗争实践之中,是党过去能够成功、未来继续成功的关键要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具有新的科学内涵: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斗争宗旨;善作善成、讲求实效的斗争策略;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斗争意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斗争姿态。理性审视斗争及斗争精神,要明确斗争不是感性冲动,而是理性实践;斗争不是谋私独斗,而是团结奋斗;斗争不是被动作为,而是担当有为。新时代新征程要通过加强思想淬炼、赓续精神血脉、把握历史主动、强化实践锻炼来砥砺和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能力和本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斗争精神 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祥
有效发挥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制度引领保障作用,是铲除党内不良作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根本遵循。通过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及实践逻辑,可以进一步明晰自我革命制度的规范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保障体系建构特征。通过政治性、权威性、系统性、实践性及创新性的实践路向分析,对于推动党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以及在自我革命的革故鼎新、正本清源中坚定制度自信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鹏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对自身所处历史方位、使命担当、奋斗目标的科学认知而表现出来的自觉意识和精神品质。它源自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之优良政治基因,涵育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思想滋养,赋能于党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历史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党在新时代推进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选择,对于我们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要求,坚持“三个务必”,增强历史主动,具有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小宝 郑德荣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妇女特殊利益的高度关注,缘于妇女特殊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动员妇女参加革命的突破口,也是妇女通过参加革命追求自身解放的内在动力。中国共产党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将妇女特殊利益定位为"阶级基础上的特殊利益";从性别视角出发,将妇女特殊利益理解为"富有性别内涵的特殊利益";从战略思维出发,将妇女特殊利益升华为"具有策略价值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妇女所遭遇压迫的特殊性,通过"找准契合点、抓住关键点、把握平衡点"开创性地解决妇女的特殊利益。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为何看见,如何理解,怎样解决"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胡安全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实践的进程中提出了改革思想。这一思想的产生,缘于对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如何激发企业活力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新思考。改革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存在着较为清晰的历史轨迹和内在逻辑,即由企业体制的一步步改革不断地引发对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认识。这表明,中共的改革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如何不断地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课题而演进的。改革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充分显示出中国改革和中国道路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改革思想 历史 逻辑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郝晓婷 蔡胜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形成的瞿秋白革命精神具有独特的生成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生成的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为其生成提供了理论支撑,革命实践活动是其生成的现实土壤。瞿秋白革命精神内涵丰富,鲜明地表现为对党忠诚、视死如归的政治品格,开拓进取、献身真理的求索精神,顾全大局、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谦虚谨慎、平等待人的民主精神。现如今,瞿秋白革命精神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能为新时代锻造理想信念坚定、政绩观正确的党员干部队伍提供精神滋养,为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精神指引,为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提供精神动力。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詹海朋 蔡胜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张太雷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风貌和崇高情怀的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下,张太雷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锻造出了理想性与人民性、革命性与政治性以及真理性与实践性辩证统一的革命精神。新时代弘扬张太雷革命精神,必须要坚定理想信念,敢为人先,厚植爱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
关键词:
张太雷 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
[期刊] 求索
[作者]
代玉启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其内容分为认知层面、目标层面、特质层面、主体层面。四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具有内在的逻辑自洽性。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不是偶然的,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实践的产物,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成果的历史进程中发扬光大。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之路,需要在深化研究阐释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化身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指引。
[期刊] 求索
[作者]
段妍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的优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对于保持肌体健康、应对风险挑战,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具有重要作用。应不断增强党的思想净化与组织净化能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权力约束,提高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领导能力,强化党的理论武装、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有效应对各种风险考验,以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孟子 刘志阳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议题。在斗争和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总结生产力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内容。本文基于历史演化视角,系统梳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产力理论发展脉络,重点剖析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渊源和历史贡献。本文认为:(1)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的演进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发育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初步形成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稳步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深化阶段。(2)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主线历经了“注重生产关系变革—强调生产力增量发展—重视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内核转变。(3)新质生产力理论继承了党在现代化建设各个时期的生产力理论成果,从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的视角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孟子 刘志阳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议题。在斗争和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总结生产力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内容。本文基于历史演化视角,系统梳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产力理论发展脉络,重点剖析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渊源和历史贡献。本文认为:(1)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的演进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发育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初步形成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稳步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深化阶段。(2)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主线历经了“注重生产关系变革—强调生产力增量发展—重视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内核转变。(3)新质生产力理论继承了党在现代化建设各个时期的生产力理论成果,从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的视角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孟子 刘志阳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议题。在斗争和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总结生产力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内容。本文基于历史演化视角,系统梳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产力理论发展脉络,重点剖析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渊源和历史贡献。本文认为:(1)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的演进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发育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初步形成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稳步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深化阶段。(2)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主线历经了“注重生产关系变革—强调生产力增量发展—重视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内核转变。(3)新质生产力理论继承了党在现代化建设各个时期的生产力理论成果,从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的视角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