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30)
- 2023(8101)
- 2022(6595)
- 2021(6392)
- 2020(5064)
- 2019(11487)
- 2018(11399)
- 2017(20773)
- 2016(11454)
- 2015(13409)
- 2014(13295)
- 2013(12862)
- 2012(12360)
- 2011(11414)
- 2010(11347)
- 2009(10657)
- 2008(10786)
- 2007(9679)
- 2006(8579)
- 2005(7947)
- 学科
- 济(47189)
- 经济(47122)
- 管理(31042)
- 业(25976)
- 企(20621)
- 企业(20621)
- 方法(19194)
- 中国(17513)
- 数学(16696)
- 数学方法(16483)
- 农(13403)
- 制(12457)
- 财(11695)
- 贸(11256)
- 贸易(11248)
- 学(11098)
- 易(11049)
- 体(10494)
- 业经(9443)
- 银(8985)
- 银行(8966)
- 行(8729)
- 融(8447)
- 金融(8440)
- 农业(7996)
- 理论(7561)
- 体制(7424)
- 环境(7256)
- 教育(7161)
- 关系(7045)
- 机构
- 大学(170788)
- 学院(166894)
- 济(72602)
- 经济(71243)
- 研究(65948)
- 管理(57365)
- 中国(51670)
- 理学(48432)
- 理学院(47821)
- 管理学(46916)
- 管理学院(46614)
- 科学(38427)
- 京(38004)
- 财(34034)
- 所(33570)
- 研究所(30467)
- 农(29094)
- 中心(29039)
- 财经(26667)
- 北京(24746)
- 经(24485)
- 江(24380)
- 经济学(23922)
- 院(23811)
- 范(23069)
- 农业(22958)
- 业大(22839)
- 师范(22763)
- 经济学院(21403)
- 财经大学(19819)
- 基金
- 项目(108053)
- 科学(84517)
- 研究(79977)
- 基金(79444)
- 家(70863)
- 国家(70307)
- 科学基金(58039)
- 社会(52221)
- 社会科(49294)
- 社会科学(49282)
- 基金项目(40045)
- 省(37941)
- 教育(37110)
- 自然(34959)
- 自然科(34172)
- 自然科学(34159)
- 划(33742)
- 自然科学基金(33560)
- 资助(33345)
- 编号(31249)
- 成果(28063)
- 部(25614)
- 重点(24940)
- 中国(23385)
- 国家社会(23225)
- 发(23105)
- 课题(22802)
- 教育部(21876)
- 创(21384)
- 性(21244)
共检索到2662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春晖 丁瑞雪
马克思主义从扎根中国开始就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紧密相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规律既是结合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的过程,也是成功地探索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过程。从20世纪20年代建党伊始到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历程中,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在边疆治理的实践中紧紧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灵魂,将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边疆治理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直接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琳 袁银传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过了从初具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的起步,再到中华民族地域、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体布局的基本完成与全面推进的辉煌历程,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包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保证,始终坚持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是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方向,始终坚持以各民族人民群众为依靠是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力量之源,始终坚持中华民族大团结是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方法。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怡 李兵
近代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促使当时中国人的中华民族意识觉醒,进而使得中国的先进分子产生了复兴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唤醒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阶级革命意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这个先锋队组织应运而生,并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担当起了唤醒中华民族意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时间流变中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赋予中华民族意识觉醒新的实践内容。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各族儿女在伟大的斗争实践中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意识新的觉醒,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的动力。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永刚 侯红霞
“国家在场”既是边疆治理的基础,也是维护、彰显边疆的国家属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征的治理内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边疆治理的文化视角与“臣民-文化治理”下中华文化支撑着边疆的“国家在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在以统一国民身份体系为国家治理依托的同时,辅之以边民的“民族”身份实施差别治理以加快边疆发展,边疆的国家在场以制度、族际、发展的方式予以体现。进入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发展理念和边疆社会的整体发展,进一步突出了以边民的国民身份为基础的区域治理,凸显了边疆治理的中华民族主权国家属性和整体国民内涵。面对“两个大变局”的当下,以边疆治理现代化为取向、以铸牢边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保障边民的合法权益为基础,通过各族人民共建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是新时代边疆治理“国家在场”的新意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大仟 唐皇凤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话语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关键叙述,其话语内容主要包含对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党带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当下民族工作开展的现实境况的析要,以及对今后推进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方向的诠旨。中国共产党民族话语的演进,始终围绕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回答什么是“民族”,如何在实践中促进民族发展;二是回答民族关系如何协调,如何凝聚社会经济建设与国家发展的共同力量。从党的八大到二十大历次报告文本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话语呈现出从倡导民族“多元”性转向增进民族“一体”性,进而走向铸牢“民族共同体”的演进轨迹,其中包含由“各民族”到“中华民族”的话语主体转变、由各民族间关系的“平等”到民族“大团结”的话语原则转进、由“支援”“帮助”少数民族到“共促”繁荣发展的话语实践形式转型。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锦均
民族高等院校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开展民族教育、培育高素质民族人才的重要摇篮,更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民族高等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达万吉
本文辨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教育的价值立场和文化范式,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意识形态、意识生态、意识心态层面对民族教育的意义指向,提出新时代民族教育的发展实践应体现其共同体立场,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形成"意识三态"的互动联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凝练各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体现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场,培养兼具"公民意识"和"文化身份"的意识心态。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康隆 吴合显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关键词:
文化 中华民族生境 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黄泰博 陈纪 王慧萍
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既是落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也是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地理环境特殊、民族关系复杂、不安全因素较多等具体特点,边疆地区常态化宣传教育应重点围绕“理念认知”和“情感认同”展开。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是党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尝试。边疆地区在常态化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也要把握边疆地区的特殊情况,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与共”“四个共同”“五个认同”“三个意识”等内容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可通过建立宣传教育长效机制、细化宣传教育目标受众、丰富宣传教育方式手段、完善宣传教育基础工作等实践路径,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鉴 胡红杏
从世界范围来看,强调国家认同的公民教育已发展成为当前全球多元文化社会治理的核心主题。我国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两个主题,一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民族国情,二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产物,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新时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首先,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及其相互关系,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工作思想体系;其次,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从政治上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最后,从教育路径入手,提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治理方略。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智 宋春霞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我国56个民族对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对共同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演进的客观进程和今天56个民族求发展求进步的基本国情而提出的重大命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多元的、立体的,其核心是文化共同体意识和政治共同体意识。因此,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是增强国民对各民族相互依存、团结奋斗、共创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认同,增强国民对最具影响力和穿透力、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与"魂"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国民对中华民族何以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伟华 张亦弛
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学科的界限,以其独有的价值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时代叩问而言,口述史以其事件性、主观性与公共性等特点,使得以集体记忆巩固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而以口述史方式所提取的,基于个人生命经历的记忆具有进一步升华为更高层次的集体记忆乃至国家记忆的潜力,能够通过巩固中华民族历史根基、挖掘中华民族精神意涵、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整合三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以呈现形式与依托载体创新拓宽口述史资料传播的横向广度,并结合数字化技术与仪式操演等方式实现口述史资料的长远纵向传承,是以口述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口述史 集体记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小雪 段超
土家族土司文学所反映的土司时期武陵山土家族地区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土司时期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所蕴含的国家意识、中华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和开放包容精神等思想文化内涵,为解读武陵山土家族地区世代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历史依据,也是土家族和中华各民族共同开疆拓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的有力例证。土家族土司文学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土家族土司文学的时代价值,反映了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乃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融入中华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和演进逻辑,是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新发现,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