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37)
- 2023(14497)
- 2022(11629)
- 2021(10804)
- 2020(8645)
- 2019(19257)
- 2018(19078)
- 2017(34858)
- 2016(18734)
- 2015(21305)
- 2014(21123)
- 2013(20261)
- 2012(18927)
- 2011(17479)
- 2010(17612)
- 2009(16514)
- 2008(16185)
- 2007(14669)
- 2006(13308)
- 2005(12343)
- 学科
- 济(97018)
- 经济(96920)
- 管理(55673)
- 业(51162)
- 企(42463)
- 企业(42463)
- 方法(31657)
- 中国(29601)
- 数学(26340)
- 数学方法(26162)
- 农(22814)
- 地方(22275)
- 业经(21711)
- 学(19399)
- 技术(18101)
- 财(17881)
- 制(17663)
- 贸(15495)
- 贸易(15480)
- 理论(15181)
- 银(15171)
- 农业(15170)
- 银行(15142)
- 融(15022)
- 金融(15015)
- 易(15011)
- 行(14742)
- 体(14394)
- 地方经济(14003)
- 发(13515)
- 机构
- 大学(277403)
- 学院(275282)
- 济(128295)
- 经济(125994)
- 研究(102710)
- 管理(100922)
- 理学(85740)
- 理学院(84780)
- 管理学(83545)
- 管理学院(83016)
- 中国(78564)
- 京(59237)
- 科学(57704)
- 财(57246)
- 所(51116)
- 研究所(46149)
- 财经(44924)
- 中心(44437)
- 经济学(41880)
- 江(41677)
- 农(41038)
- 经(40890)
- 北京(38063)
- 经济学院(37369)
- 范(37196)
- 院(36960)
- 师范(36848)
- 业大(35087)
- 财经大学(33171)
- 州(32828)
- 基金
- 项目(176559)
- 科学(141186)
- 研究(134070)
- 基金(129176)
- 家(112310)
- 国家(111366)
- 科学基金(95310)
- 社会(89794)
- 社会科(85151)
- 社会科学(85134)
- 省(67693)
- 基金项目(66513)
- 教育(61372)
- 划(56802)
- 自然(56155)
- 自然科(54932)
- 自然科学(54914)
- 自然科学基金(54012)
- 编号(52076)
- 资助(51129)
- 成果(43777)
- 创(41536)
- 重点(40473)
- 发(40122)
- 部(39977)
- 国家社会(39027)
- 课题(38219)
- 创新(38046)
- 教育部(35017)
- 中国(34301)
- 期刊
- 济(151337)
- 经济(151337)
- 研究(92484)
- 中国(62704)
- 财(43213)
- 管理(42992)
- 学报(40327)
- 科学(39368)
- 农(39164)
- 教育(35731)
- 大学(31656)
- 学学(29484)
- 融(27113)
- 金融(27113)
- 农业(26456)
- 经济研究(25951)
- 技术(25572)
- 财经(24347)
- 业经(21680)
- 经(21423)
- 问题(19719)
- 贸(16927)
- 世界(16106)
- 技术经济(15849)
- 国际(15270)
- 业(15036)
- 科技(13859)
- 坛(12852)
- 论坛(12852)
- 统计(12653)
共检索到4371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张申 程霖
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取得了经济现代化的巨大成就,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经济现代化思想。该思想的逻辑体系体现在前提、目标、战略和动力四个层面,并在发展变迁中,主要实现了三大理论创新:一是针对后发外生型农业大国的经济现代化,立足中国国情与历史阶段特征,首创性地做出了系统探索;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主张,并以此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拓展和深化;三是提出了一系列对世界经济现代化同样具有启发意义的思想要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必须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开拓理论新境界。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董志勇 沈博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经济现代化目标而不懈奋斗的过程中,形成了宝贵的经济现代化思想。本文从思想史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百年中国共产党经济现代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探究,并重点就其现实基础、理论渊源、演进逻辑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理论的新探索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胡安全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实践的进程中提出了改革思想。这一思想的产生,缘于对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如何激发企业活力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新思考。改革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存在着较为清晰的历史轨迹和内在逻辑,即由企业体制的一步步改革不断地引发对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认识。这表明,中共的改革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如何不断地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课题而演进的。改革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充分显示出中国改革和中国道路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改革思想 历史 逻辑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琳 马艳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做出的重要战略判断。那么,这一重要战略判断是建立在何种思想演进基础之上的呢?这一演进又遵循怎样的转换逻辑呢?文章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时间框架,系统梳理和提炼了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质量思想的探索脉络,并深入考察了这一思想演进的理论逻辑。研究表明:(1)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济发展质量问题始终得到关注,并经历了方法论内涵(1921-1949年)、生产关系内涵(1949-1978年)、生产力内涵(1978-2012年)和生产方式内涵(2012年-)四个焦点转换和思想发展阶段;(2)这一思想演进过程遵循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马克思主义逻辑,"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逻辑,以及"意识形态具有强自觉性和高适应性"的中国特殊逻辑。因此,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思想的提出与发展,不仅受到物质生产层面客观规律的决定性作用,而且是对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质量思想持续探索的继承与突破,更受到新时代人民利益目标导向以及意识形态自觉变革的关键推动作用,这些均构成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特殊内涵。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荣材
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历史进程的逻辑起点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以各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作为逻辑起点,形成了一系列回应和解答时代问题的经济思想或政治经济学。这些理论成果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过渡时期经济思想、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在破解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坚持问题导向,形成了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点的经济思想。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马艳 李皎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经过一般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等持续探索之后形成的,旨在指导新时代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新发展思想。这一新思想的提出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刻的现实依据,其在方法论基础和理论维度上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基本逻辑,同时又进行了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求的创新拓展。即新发展理念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四环节逻辑基础上进行了新时代聚焦与延伸,将其拓展为五大支点,且五大支点与四个环节之间彼此支撑,构筑了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立体化框架。
[期刊] 求索
[作者]
丁小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演进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文化观的构建阶段、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创新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深入推进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演进具有其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不断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演进实质、广大人民的鲜活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演进动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演进方向。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文化观 演进历程 内在逻辑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孟子 刘志阳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议题。在斗争和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总结生产力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内容。本文基于历史演化视角,系统梳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产力理论发展脉络,重点剖析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渊源和历史贡献。本文认为:(1)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的演进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发育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初步形成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稳步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深化阶段。(2)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主线历经了“注重生产关系变革—强调生产力增量发展—重视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内核转变。(3)新质生产力理论继承了党在现代化建设各个时期的生产力理论成果,从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的视角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孟子 刘志阳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议题。在斗争和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总结生产力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内容。本文基于历史演化视角,系统梳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产力理论发展脉络,重点剖析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渊源和历史贡献。本文认为:(1)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的演进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发育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初步形成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稳步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深化阶段。(2)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主线历经了“注重生产关系变革—强调生产力增量发展—重视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内核转变。(3)新质生产力理论继承了党在现代化建设各个时期的生产力理论成果,从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的视角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孟子 刘志阳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议题。在斗争和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总结生产力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内容。本文基于历史演化视角,系统梳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产力理论发展脉络,重点剖析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渊源和历史贡献。本文认为:(1)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的演进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发育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初步形成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稳步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深化阶段。(2)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主线历经了“注重生产关系变革—强调生产力增量发展—重视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内核转变。(3)新质生产力理论继承了党在现代化建设各个时期的生产力理论成果,从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的视角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显利 刘衡
中国共产党农业经营主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培育什么样的农业经营主体、怎样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的系统回答,内含独特的发展逻辑。这一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领导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农业经营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现实发展农业经营主体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农业经营主体思想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农业经营主体思想、筑牢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全球农业发展的中国方案,为新时代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了现实启示和强大动力。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邢中先
中国共产党对民营经济政策的百年变迁,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阶段,呈现出鼓励与限制、改造与曲折、修复与优化和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演进历程。这一政策的变迁历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民营经济的认识过程和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内在逻辑,即: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为逻辑起点;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理论为逻辑方向;以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在改革发展中相互促进为逻辑主线;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逻辑终点。新时代对民营经济政策要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着眼于"中国特色",统筹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协同发展;服务于"现代化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优化于"外部环境",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百年 民营经济 逻辑 启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来明 侯永志
进入工业革命以来,由于脱离了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变民族命运,必须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展开了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现代化的思想和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的基本思想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迅速建立国家现代化的物质技术人才基础。1978年到党的十八大的基本思想是,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破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制约,迅速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十八大以来,党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未来,中国共产党将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丰富的思想菁华和实践真知。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现代化 理论 思想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建平 莫丹华
以话语的文化性和文化的话语化为观照,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建构呈现出清晰的逻辑演绎层次,表现为内在相关、高度联动、差异对等的逻辑现实,党性蕴含红色、文化性指向话语化、话语权体现人民性的逻辑生成,进而指向构建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逻辑进路。把握实然、必然、应然之三重逻辑,构建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话语体系,是叙述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根本所在,也是深化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
红色文化 话语体系 建构 三重逻辑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祥
有效发挥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制度引领保障作用,是铲除党内不良作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根本遵循。通过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及实践逻辑,可以进一步明晰自我革命制度的规范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保障体系建构特征。通过政治性、权威性、系统性、实践性及创新性的实践路向分析,对于推动党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以及在自我革命的革故鼎新、正本清源中坚定制度自信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