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95)
2023(8183)
2022(6558)
2021(6453)
2020(5000)
2019(11677)
2018(11423)
2017(20932)
2016(11423)
2015(13122)
2014(12932)
2013(12659)
2012(12194)
2011(11164)
2010(11264)
2009(10400)
2008(10449)
2007(9254)
2006(8170)
2005(7448)
作者
(30138)
(25020)
(24835)
(24084)
(16247)
(11934)
(11393)
(9904)
(9690)
(9017)
(8726)
(8469)
(8037)
(7980)
(7956)
(7818)
(7401)
(7398)
(7158)
(6849)
(6525)
(6119)
(5982)
(5828)
(5777)
(5587)
(5557)
(5439)
(5077)
(5058)
学科
(48679)
经济(48615)
管理(27916)
(22676)
方法(18925)
中国(18356)
(17800)
企业(17800)
数学(15844)
数学方法(15721)
(13024)
(11101)
贸易(11090)
(10898)
(10640)
业经(10493)
(9594)
理论(9550)
(9542)
金融(9542)
(9493)
(8734)
银行(8727)
(8541)
农业(8363)
教育(7963)
地方(7909)
(7729)
(7595)
环境(7355)
机构
大学(163419)
学院(158582)
(73069)
经济(71744)
研究(61118)
管理(54751)
中国(49303)
理学(45854)
理学院(45258)
管理学(44682)
管理学院(44354)
(36395)
(34227)
科学(32417)
(29934)
中心(26906)
研究所(26792)
财经(26769)
经济学(24849)
(24769)
北京(24266)
(23719)
师范(23564)
(22928)
经济学院(22214)
(22147)
(20562)
财经大学(20138)
师范大学(19531)
(18528)
基金
项目(98417)
研究(78988)
科学(77709)
基金(71748)
(61862)
国家(61330)
科学基金(51573)
社会(51282)
社会科(48444)
社会科学(48437)
教育(37855)
基金项目(36183)
(33892)
编号(31756)
(30080)
资助(29728)
自然(29011)
成果(28621)
自然科(28295)
自然科学(28286)
自然科学基金(27861)
(24577)
课题(23309)
中国(23157)
重点(22900)
国家社会(22536)
教育部(21864)
(21337)
(21024)
(20303)
期刊
(83906)
经济(83906)
研究(56670)
中国(39785)
教育(27760)
(25409)
管理(23161)
学报(20965)
科学(20404)
(20045)
大学(17250)
(16967)
金融(16967)
学学(15193)
技术(14704)
财经(14541)
农业(14265)
经济研究(14098)
(12782)
(11949)
世界(11745)
国际(11111)
问题(11103)
图书(10898)
业经(10269)
(9028)
书馆(8442)
图书馆(8442)
(8342)
论坛(8342)
共检索到2598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戴诗雨  
<正>党员需要遵守党的纪律,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时刻维护党的形象和利益。纪律强党就像是把党组织锻造成一块坚固的钢铁,经过反复淬火和提纯,才能保证党的决策执行力和战斗力。纪律不仅仅是对党员的严格约束,也是对党员的激励。通过规范的纪律和奖惩制度,激励党员积极进取,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同时,严格的党纪党规也能够防止党员腐败和违纪行为的发生,保证党的力量不被内部瓦解。纪律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党员们的共同努力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凝聚党心、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祝猛昌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书,
关键词: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红培  韩晓蕾  张润枝  应中正  陈晨  
高度重视纪律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始终把纪律建设视为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战斗性的根本保障,在领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中,围绕纪律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理论创新、制度构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加强纪律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和生命线,必须把严明政治纪律放在首位,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不断完善党的纪律体系,加强体制机制和纪检队伍建设。总结并运用这些经验,可以为新时代推进党的纪律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启示和借鉴,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过勇  
文章使用制度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从权威性、独立性、廉洁性和专业性四个维度,剖析了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在改革时期的制度变迁。基于省纪委书记职业背景的实证研究表明,纪委的权威性、独立性和专业性在改革时期有了明显的发展,廉洁性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这是中国近年来反腐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纪委和检察机关以及党委之间的关系,并对未来的改革方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桑杰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为指导,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期刊] 征信  [作者] 杨伟民  
诚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道德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处于加速转型的我国社会诚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诚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经历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塑诚信信念、全面推进诚信制度建设,到构建诚信建设常态化机制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政策为推动,从诚信信念的宣传和引导形成内在精神引领和道德认知,到具体法规政策的制定构建外在制度约束,由内而外、从理论到实践推进诚信建设的基本经验。未来,党领导诚信社会建设,应以政务诚信为引领,以职业诚信为示范,提升诚信社会建设总体水平;以家庭诚信教育为基础,厚植诚信文化,推动基层社会诚信建设;以法治为保障,推动诚信社会建设常态化、制度化。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高民政  
军队建设与国家建设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后,虽然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与武装斗争相统一的建国实践框架,逐渐被政权建设与现代化相统一的建国实践框架所取代,但中国共产党依然从政权建设和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大局出发继续强调并高度重视军队建设,在把人民军队锻造成为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和防止内乱的坚强柱石以及推进国家全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宝贵经验。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成功地开创了一条独特的军队建设与国家建设和谐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期刊] 求索  [作者] 卢浪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在理论、历史、实践的逻辑下系统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有机统持续发展、创新文明理念的延续。从实践逻辑来看,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大力培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必然路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鲁杰   王媛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延安道路”既是党领导的革命大众主义的动员教育之路,又是民族形式、科学内容与大众方式相结合的文化发展之路,更是文化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社会建设之路,全方位呈现了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民族复兴的实践样态。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完善乡村文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坚持发挥知识分子的先锋作用,坚持重塑农民的主体性,坚持传承发展民间传统,切实推动乡村社会文化变迁。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应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汇聚多方力量参与,坚持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探索文化治理新路径,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方炜  冯启良  
军民融合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国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创新,是实现发展与安全兼顾的重大决策,是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举措,为实现富国强军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乘势而上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上,梳理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关系从萌芽阶段上升为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5次历史性飞跃,将军民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总结为始终坚持先进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领地位,始终坚持国防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始终坚持发挥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新发展格局下以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军民融合要以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科技创新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根本动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荆克迪  逄锦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也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些创新包括:在一个经济极端落后的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革命道路的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的创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和理念的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创新;等等。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标志,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前进的新发展阶段。总结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建设百年的历程和经验,目的是使我们站到新的历史起点,接续奋斗,要准确把握新阶段、新目标、新任务;完整、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巧玲  杨剑刚  侯晓东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忧患意识始终贯穿党的奋斗历程之中,据此推动并形成了党的经济安全思想。党的经济安全思想经历了启蒙时期、探索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四个阶段。对党的经济安全思想的总结既是对建党百年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深刻认识,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把握。通过梳理建党以来经济安全思想的演变历程,总结历史经验,为了应对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确保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马立政   陆红红  
所有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秉持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思想并且实现了中国化。对中国共产党所有制思想的演变进行历史考察,总结其中正反两方面经验与教训,对于当前及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义重大。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所有制思想的演变历程和基本规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所有制思想在指引中国革命道路、引领社会主义革命政策、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引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所有制思想应该主要聚焦于: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所有制思想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各类所有制主体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更好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通过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最优所有制结构为牵引不断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太明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消除绝对贫困、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减贫史,党的减贫实践经历了制度式减贫、救济式减贫、改革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综合式扶贫、精准式扶贫六大阶段。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史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以党的领导统领减贫事业、以先进理念引领减贫工作、以科学方法推进减贫实践、以完善制度保障减贫活动。党的百年减贫实践已然取得历史性成就,展望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减贫重心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减贫场域由"农村为主"转向"城乡融合"、减贫方式由"治理贫困"转向"防止返贫"、减贫靶向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
[期刊] 求索  [作者] 赵淑梅  周明宽  
党内法规是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的重要制度基础。建党以来,在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基本原则和遵循党的建设基本规律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法规建设始终与党的发展进程同频共振,不仅形成了较为系统成熟的党内法规体系,还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和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提升了党的依法执政本领。新时代,加强党内法规建设必须在充分吸收党内法规建设的基本经验基础上,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法规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加强全党的党内法规教育,重点突出党内法规的执行力,协调处理好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党内法规的实践成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太明  王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治理农村绝对贫困先后历经救济式扶贫、改革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综合式扶贫、精准扶贫五个阶段,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中国共产党治理农村绝对贫困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也积累了值得珍视的经验,即以人民为中心是治理农村绝对贫困的理念、精准扶贫是治理农村绝对贫困的基本方略、扶贫制度是治理农村绝对贫困的根本保障。总结分析中国共产党治理农村绝对贫困的历程及经验,为推进后小康社会的贫困治理提供了启示,即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贫困治理的领导、注重宏观战略与微观策略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后小康社会减贫长效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