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54)
2023(7524)
2022(6192)
2021(6156)
2020(4834)
2019(11550)
2018(11324)
2017(20380)
2016(11259)
2015(13303)
2014(12811)
2013(12751)
2012(12360)
2011(11413)
2010(11293)
2009(10396)
2008(10350)
2007(8369)
2006(7359)
2005(7119)
作者
(29990)
(25040)
(24684)
(23809)
(16097)
(11882)
(11473)
(9740)
(9619)
(8781)
(8632)
(8544)
(8208)
(7965)
(7958)
(7917)
(7398)
(7350)
(7317)
(6912)
(6506)
(5987)
(5915)
(5838)
(5762)
(5623)
(5540)
(5313)
(5053)
(4954)
学科
(48659)
经济(48603)
管理(22893)
方法(21945)
(20812)
数学(19809)
数学方法(19703)
中国(17414)
(15647)
企业(15647)
(14690)
贸易(14677)
(14484)
(11075)
(10712)
(10463)
金融(10463)
(9098)
银行(9091)
(9057)
(8878)
(8551)
业经(8320)
(8079)
教育(7883)
关系(7529)
理论(7449)
农业(6873)
地方(6800)
(6625)
机构
大学(159017)
学院(152665)
(76756)
经济(75620)
研究(63832)
中国(52753)
管理(51921)
理学(43484)
理学院(42905)
管理学(42419)
管理学院(42120)
(35169)
(34890)
科学(33078)
(31868)
研究所(28788)
中心(28403)
财经(27428)
经济学(26625)
(25500)
经济学院(24041)
北京(23785)
(22552)
(21470)
(21410)
师范(21281)
财经大学(20903)
(20741)
科学院(18740)
师范大学(17980)
基金
项目(96943)
科学(76443)
研究(74449)
基金(72589)
(63514)
国家(63051)
科学基金(52496)
社会(49297)
社会科(46813)
社会科学(46807)
基金项目(36341)
教育(35399)
(31822)
资助(31375)
自然(30413)
自然科(29705)
自然科学(29698)
(29319)
自然科学基金(29251)
编号(28256)
成果(25216)
(24665)
中国(23920)
重点(22941)
国家社会(22432)
教育部(21827)
(20918)
课题(20833)
(20115)
大学(20051)
期刊
(80398)
经济(80398)
研究(56839)
中国(36117)
(25664)
教育(22271)
学报(22120)
(22044)
金融(22044)
科学(20913)
管理(20436)
(19229)
大学(17903)
学学(16194)
国际(15906)
(15176)
经济研究(15127)
财经(14887)
农业(13833)
世界(13350)
(13044)
技术(12974)
问题(11226)
(9499)
业经(8170)
图书(7776)
(7313)
论坛(7313)
理论(7223)
(6962)
共检索到2552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军  范志昊  郭金录  
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货币功能思想与实践是党始终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一个缩影。本文以中国共产党货币功能思想的演进为线索,系统梳理了党的货币思想的起源以及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货币实践的理论与历史逻辑,提炼出了党的货币功能思想与实践中“战略为需、民生为本、稳健为纲”的实践逻辑。此外,通过比较党的民生货币功能思想与西方现代货币理论的区别,以及危机时期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在不同思想指导下货币政策实践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揭示了党的民生货币功能思想的内在优势。最后,提出了坚持党对货币金融工作的领导、坚持货币功能实践中的民生导向、积极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和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现实启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鉴  姜纪垒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两种基本样态,经过了初创、规整、重构、形成四个发展阶段。考察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百年历程,可以系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目标、内容与方式,可以发现"树什么人"、"立什么德"、"如何立德树人"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审视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创新发展和实践变革的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论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并成为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思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高生  
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工作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围绕城市这一场域开展的各项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在城市建党的基础上,先后经历了革命夺城、工业兴城、经济富城、人民治城的演进历程,期间推动城市权利不断丰富、城市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工作领域不断健全、城乡融合不断深入,使中国城市从服务少数人利益的反动堡垒发展成为人民寻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场域。中国共产党百年城市工作蕴含了诸多有益经验,其中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中国化就是其中的一条宝贵经验,对于推进新时代的城市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高生  
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工作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围绕城市这一场域开展的各项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在城市建党的基础上,先后经历了革命夺城、工业兴城、经济富城、人民治城的演进历程,期间推动城市权利不断丰富、城市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工作领域不断健全、城乡融合不断深入,使中国城市从服务少数人利益的反动堡垒发展成为人民寻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场域。中国共产党百年城市工作蕴含了诸多有益经验,其中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中国化就是其中的一条宝贵经验,对于推进新时代的城市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慧容  刘同舫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已走过百年历程,回顾和总结其独特的历史性经验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既遵循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以具体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理路应对中国面临的特殊问题,体现为对世界现代化传承与超越的中国式道路;既立足于现实国情,又依据中国人民的意志进行道路的主体性选择和创造性发展,实现了现代化战略的阶段性推进。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变革和所创造的"奇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力图克服"资本逻辑"宰制,指向人的现代化逻辑的根本价值旨趣;超越了"征服自然"模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图式;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发展定式,实现了和平发展的文明之路。伴随着世界现代化进入深刻变革期,中国开辟的现代化之路日益展现出世界历史意义。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晔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财政实践探索和理论创造过程,本身就是百年党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党在不同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上先后形成了"供给型财政" "建设型财政" "公共财政" "现代财政"等财政思想理论与财政实践经验,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起到了基础和支柱作用。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财政实践和财政理论在具体内容上有很大差异,但百年历程中一以贯之的若干逻辑脉络依然清晰可见,并对当前及未来的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任保平  秦华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总结历史发展经验,带领中国经历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转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道路,推动了开放发展理论的创新。建党百年之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期,为了更好地在开放中推动我国发展,党中央对开放发展理论展开新探索,提出新时代的开放发展理念、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开放发展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的先进理念,是党的领导下我国开放的观念、开放的体制、开放的格局和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顾海英  王常伟  
共享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发展的思想旨归,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初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伴随着社会进步,共享发展的理念不断升华。中国共产党百年的"三农"实践始终贯穿着共享发展理念,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也为新发展阶段中国"三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借鉴。展望未来,在第二个百年到来之际,中国在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将不再有二元体制界定的"三农"问题,而只有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农村区域问题、农业产业问题和农民职业问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宋湛  文魁  
本文分6个阶段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为回应不同时期所提出的时代主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对劳动思想的发展过程和劳动政策实践的调整过程。党的劳动思想和实践的百年演进史,归结起来,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多维度激励劳动者,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改善劳动者生活,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优化劳动力配置。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乘势而上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新时代我国的劳动领域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挑战。未来需要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求索。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何自力  顾惠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经济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为指导,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切实发挥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作用,彻底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领导作用意义十分重大,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开辟和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提供了重要保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凝霜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理顺政企关系。那么,百年来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演进与实践探索过程?中国共产党对政企关系的建构发展起到了何种作用?相比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政府"守夜人"的角色界定,我国在认识和处理政企关系上是否积累了独特经验?文章基于对国企与民企的综合考察,按照时间线索系统梳理了党领导政企关系建构的百年思想与实践历程,进而提炼了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研究表明:(1)党和国家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转变与经济体制变迁是推动政企关系演进的主要依据,并使之呈现出革命战争局势下(1921-1949年)以保障生产为主导、工业化战略下(1949-1978年)以行政管理为主导、市场化改革目标下(1978-2012年)以激发企业活力为主导、高质量发展主题下(2012年以来)以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为主导的特征趋势;(2)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我国建立健全政企关系的根本政治保障,党在政企关系问题上遵循"顶层设计-政策制定-实践探索"的基本路径,发挥着"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领导核心作用;(3)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注重"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形成"党-政府与市场-优化企业外部环境"的建构逻辑,有利于推动政企关系健康发展;(4)坚持国企与民企共进发展,充分发挥党在企业内部的利益引导和平衡作用,不断探索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有效结合的实现途径,有利于建构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企关系。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凝霜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理顺政企关系。那么,百年来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演进与实践探索过程?中国共产党对政企关系的建构发展起到了何种作用?相比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政府"守夜人"的角色界定,我国在认识和处理政企关系上是否积累了独特经验?文章基于对国企与民企的综合考察,按照时间线索系统梳理了党领导政企关系建构的百年思想与实践历程,进而提炼了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研究表明:(1)党和国家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转变与经济体制变迁是推动政企关系演进的主要依据,并使之呈现出革命战争局势下(1921-1949年)以保障生产为主导、工业化战略下(1949-1978年)以行政管理为主导、市场化改革目标下(1978-2012年)以激发企业活力为主导、高质量发展主题下(2012年以来)以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为主导的特征趋势;(2)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我国建立健全政企关系的根本政治保障,党在政企关系问题上遵循"顶层设计-政策制定-实践探索"的基本路径,发挥着"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领导核心作用;(3)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注重"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形成"党-政府与市场-优化企业外部环境"的建构逻辑,有利于推动政企关系健康发展;(4)坚持国企与民企共进发展,充分发挥党在企业内部的利益引导和平衡作用,不断探索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有效结合的实现途径,有利于建构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企关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边恕  梁辰  孙雅娜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完美收官,彰显了中国奇迹与中国智慧。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治贫中作用突出、成就斐然。本文以1921、1949、1978、1994、2001、2013年六个关键节点划分介绍中国共产党治贫的百年历程与卓越成就。其宝贵经验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治贫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等,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未来要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夯实治贫根基与保障,实现从消除绝对贫困到治理相对贫困的完美过渡,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结合发展理论与治贫实践,坚定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许彩玲  
农民在我国人口中占比大,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是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关键所在。建党百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贫困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中国共产党对如何消除农民贫困、实现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久久为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从消除农民土地生产资料绝对贫困到解决农民生活资料绝对贫困,中国实现了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伟大目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农村反贫困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农村反贫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反贫困的历程,总结提炼其中的理论结晶、治理方略和宝贵经验,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可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付建军  
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治理的运用实践经历了从建立政权到推进治国理政现代化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在协商治理方面形成了政党协商、政治协商、社会协商对话等模式,并最终成熟定型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协商治理的发展定型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对政权建设和国家治理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协商治理中处在核心位置,进而也生发出不同于西方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在治理重心下移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可以通过向基层协商赋权增能来推动协商治理的优势转化,信息技术与协商治理的深度融合也可能成为优势转化的新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