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09)
- 2023(11266)
- 2022(9433)
- 2021(9202)
- 2020(7408)
- 2019(17161)
- 2018(16617)
- 2017(30517)
- 2016(16184)
- 2015(18175)
- 2014(17449)
- 2013(17130)
- 2012(16351)
- 2011(15011)
- 2010(15278)
- 2009(14318)
- 2008(14190)
- 2007(12392)
- 2006(11182)
- 2005(10352)
- 学科
- 济(66088)
- 经济(66018)
- 管理(51017)
- 业(48681)
- 企(41112)
- 企业(41112)
- 方法(25819)
- 中国(24380)
- 数学(21777)
- 数学方法(21533)
- 农(18404)
- 财(17242)
- 技术(17070)
- 贸(15770)
- 贸易(15752)
- 易(15440)
- 业经(15248)
- 制(14818)
- 策(13757)
- 银(13224)
- 银行(13218)
- 行(12831)
- 技术管理(12400)
- 学(12004)
- 融(11989)
- 金融(11986)
- 农业(11801)
- 地方(11436)
- 理论(11404)
- 和(10098)
- 机构
- 大学(226063)
- 学院(223787)
- 济(106222)
- 经济(104400)
- 管理(88555)
- 研究(81863)
- 理学(75451)
- 理学院(74605)
- 管理学(73720)
- 管理学院(73253)
- 中国(66683)
- 财(49917)
- 京(48147)
- 科学(43016)
- 所(39218)
- 财经(38016)
- 中心(37327)
- 研究所(35013)
- 经(34881)
- 经济学(33669)
- 江(33205)
- 北京(31552)
- 范(30039)
- 经济学院(29995)
- 师范(29889)
- 院(29508)
- 财经大学(28319)
- 农(28231)
- 州(26565)
- 业大(24755)
- 基金
- 项目(142546)
- 科学(116046)
- 研究(111420)
- 基金(106378)
- 家(91075)
- 国家(90308)
- 科学基金(78706)
- 社会(74772)
- 社会科(70960)
- 社会科学(70949)
- 基金项目(54632)
- 省(52083)
- 教育(51740)
- 自然(46868)
- 自然科(45863)
- 自然科学(45853)
- 自然科学基金(45156)
- 划(44990)
- 编号(43854)
- 资助(42850)
- 成果(37487)
- 创(35163)
- 部(33969)
- 重点(32208)
- 国家社会(32128)
- 创新(31901)
- 发(31460)
- 课题(31399)
- 教育部(30297)
- 中国(29232)
- 期刊
- 济(121230)
- 经济(121230)
- 研究(79207)
- 中国(54120)
- 管理(37740)
- 财(37434)
- 教育(31604)
- 科学(28932)
- 融(26350)
- 金融(26350)
- 学报(26330)
- 农(26058)
- 大学(21797)
- 经济研究(20629)
- 技术(20046)
- 财经(19906)
- 学学(19675)
- 农业(17903)
- 经(17452)
- 业经(17088)
- 贸(16029)
- 问题(15023)
- 国际(14889)
- 世界(13812)
- 技术经济(12458)
- 坛(11477)
- 论坛(11477)
- 科技(11415)
- 图书(11398)
- 业(11089)
共检索到3667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沈桂萍 宋素培
中国共产党自走上中国政治舞台,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原则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国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各民族平等联合、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后,先后召开了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儿女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逐渐迈入"强起来"的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2014年和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为标志,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针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系统部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战略。100年来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少明
【目的/意义】阐述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征程中,如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并论证这一继承和发展对于现实的重要指导意义。【设计/方法】结合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首先阐述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内涵,然后分析中国共产党对这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具体表现,最后展现其现实意义。【结论/发现】“卡夫丁峡谷”理论有广义和狭义的含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革命、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继承了马克思的广义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同时,中国共产党也依据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发展了跨越资本主义阶段的理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对“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证明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对唯物史观、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任保平 秦华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总结历史发展经验,带领中国经历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转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道路,推动了开放发展理论的创新。建党百年之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期,为了更好地在开放中推动我国发展,党中央对开放发展理论展开新探索,提出新时代的开放发展理念、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开放发展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的先进理念,是党的领导下我国开放的观念、开放的体制、开放的格局和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关键词:
建党百年 开放格局 开放理论 理论创新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何自力 张月莹
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百年的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开展经济理论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为人们服务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理论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武装全党。深入总结这些经验对进一步推动经济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灿明
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理论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减贫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代表,为全球贫困问题的治理和减贫目标的实现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文从八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一是减贫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二是减贫道路坚持兼顾效率与公平,三是减贫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四是减贫政策坚持财政主导,五是减贫对象坚持瞄准农村、农民,六是减贫实践坚持全面性与精准性,七是减贫过渡期坚持战略有效衔接,八是减贫终极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
减贫理论 减贫实践 共同富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万君 李艳军 史清华
本文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经济政策的演进,探讨演进特点与政策创新。新中国成立前,党在占领区尝试实施了局部的农村经济政策。之后,农村经济政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至新世纪之初的妥协调整以及新世纪之初至今的转变提升。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经济政策的演进实质是相关主体间博弈互动的结果,主要以实现国强民富为宗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约束,不断修正和调整。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三权分置”等政策创新。本研究为今后农村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樊宝敏 李晓华 杜娟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林业的百年光辉历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历史学、实证研究和规范分析方法,对中国共产党的林业政策史做了简明梳理。研究表明: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富强美丽的国家战略制定和调整林业政策,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实行平均山权林权的政策,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改革开放前,为了迅速改变中国一穷二百的落后面貌,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经验建立林业公有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以木材生产为主”和“大砍大造”的政策,林业发展比较缓慢。改革开放后,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创造性地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和“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政策,使森林资源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新时代,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体系,实行依法保护、系统治理、生态扶贫三者相结合的政策,有效促进了林业高质量发展。百年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林业取得重大成就,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8.6%提高到2020年底的23.04%,昔日的濯濯童山变为绿水青山。总结历史经验,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守美丽目标、因宜施策、法策并举、善用市场的政策。展望未来,前程美好,任务艰巨:林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要注重提升以林长制为基础的治理能力、加强林地保护和森林分类经营、完善林业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生态补偿和生态护林员制度。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杨慧玲 易恩文
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以“人民至上”为根本出发点,历史、辩证地分析世界市场的资本主义主导性及其对落后国家发展的作用,把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世界市场发展的落脚点,形成党的世界市场理论:世界市场是落后国家配置产品和要素的重要平台,是增进分工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中国在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要主动应对规则、积极参与并引领国际经济治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摆脱世界市场的失衡积累逻辑,有效保障国家发展利益与安全利益;新时代要以党的理论为指导,促进世界市场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互动,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秀 苏小庆 王颂吉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强国富民的经济奇迹,创造这一奇迹的根本原因在于党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党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的百年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武装革命为强国富民建立政权基础(1921年7月至1949年9月);第二阶段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仿照苏联模式开展建设,为强国富民构建制度基础和生产力条件(1949年10月至1978年11月);第三阶段是从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开放推进强国富民(1978年12月至2012年10月);第四阶段是新时代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实现强国富民(2012年11月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内涵是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强国富民,其理论创新体现在五个方面:在发展的政治保障上,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发展主题上,持之以恒推动实现经济现代化;在发展的内部动力上,从国情出发通过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的外部条件上,通过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发展的根本目的上,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高生
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工作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围绕城市这一场域开展的各项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在城市建党的基础上,先后经历了革命夺城、工业兴城、经济富城、人民治城的演进历程,期间推动城市权利不断丰富、城市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工作领域不断健全、城乡融合不断深入,使中国城市从服务少数人利益的反动堡垒发展成为人民寻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场域。中国共产党百年城市工作蕴含了诸多有益经验,其中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中国化就是其中的一条宝贵经验,对于推进新时代的城市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高生
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工作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围绕城市这一场域开展的各项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在城市建党的基础上,先后经历了革命夺城、工业兴城、经济富城、人民治城的演进历程,期间推动城市权利不断丰富、城市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工作领域不断健全、城乡融合不断深入,使中国城市从服务少数人利益的反动堡垒发展成为人民寻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场域。中国共产党百年城市工作蕴含了诸多有益经验,其中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中国化就是其中的一条宝贵经验,对于推进新时代的城市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欣然
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历程及其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双向互动关系为脉络进行梳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探索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开端,20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实践中不断传播和发展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二是新中国的成立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推进,新中国成立后意识形态工作在破旧立新中全面开展,改革开放时期意识形态工作根据新的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适时调整。三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开创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建党百年来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经验表明,只有坚信马克思主义之"基"、坚守党管意识形态之"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之"法"、恪守为民之"情"、遵循斗争之"道"、释放文化之"能",才能持续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百年 意识形态工作 方法论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何自力 顾惠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经济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为指导,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切实发挥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作用,彻底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领导作用意义十分重大,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开辟和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提供了重要保证。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义兵 朱胜晖 刘达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思想为视角,重点探讨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实践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政策,不断引领农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党领导下农民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具体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政治解放与争取获得民主权利阶段(1921—1949年)、社会解放与投身新中国全面建设阶段(1949—1978年)、劳动解放与农村生产力活力释放阶段(1978—2012年)和个性解放与美好生活建设阶段(2012年至今)。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政策始终坚持党对农民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民教育根本立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农民教育根本原则、"服务农民全面发展"的农民教育根本目的和"农民作为成人学习者"的农民教育基本规律,其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思想引领中国农民实现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过程。当前,农民教育应更加关注农民的文化精神成长与内生发展动力激发,通过高质量的农民教育推动形成农民内生性发展文化,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新忠 向克蜜
教育公平关乎社会公平,影响着社会稳定及其发展质量。回溯中国共产党推进教育公平的百年历程,可以发现其在政策上始终将教育公平置于革命和建设的根基,视为经济和社会的引擎,注重推进教育机会公平,重视推进教育过程公平,强化推进教育结果公平,努力塑造教育前景公平。但是当前教育仍然存在着城乡、区域、校际的不均衡以及教师间、家庭间和学生间的不均衡。持续推进教育公平,中国共产党的未来教育政策要接轨国际视野的教育公平,确定教育公平的中国维度,赋予教育公平以质量内涵,增强教育公平的经济基础,营造教育公平的文化氛围,改善教育公平的制约环节。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教育公平 教育政策 百年历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