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59)
2023(13447)
2022(11211)
2021(10663)
2020(8658)
2019(19823)
2018(19513)
2017(35813)
2016(19711)
2015(22297)
2014(22174)
2013(21939)
2012(20414)
2011(18807)
2010(18831)
2009(17597)
2008(17631)
2007(15678)
2006(14009)
2005(13011)
作者
(54869)
(46953)
(46039)
(43952)
(29246)
(22304)
(20764)
(18105)
(17802)
(16501)
(15958)
(15789)
(14994)
(14802)
(14663)
(14150)
(13509)
(13450)
(13371)
(13272)
(11917)
(11415)
(11112)
(10843)
(10463)
(10449)
(10279)
(10255)
(9354)
(9327)
学科
(82692)
经济(82579)
(58418)
管理(51681)
(50910)
(35966)
企业(35966)
农业(33705)
方法(28176)
中国(26534)
数学(24876)
数学方法(24647)
业经(23420)
(22033)
(21866)
(16714)
贸易(16701)
(16580)
(16398)
(15704)
地方(15024)
(14674)
(14616)
银行(14600)
(14102)
(13399)
金融(13396)
农业经济(12645)
环境(12388)
土地(12221)
机构
学院(277702)
大学(275493)
(122550)
经济(120216)
研究(102602)
管理(101752)
理学(86193)
理学院(85193)
管理学(83940)
中国(83728)
管理学院(83430)
(61859)
(59605)
科学(58919)
(57711)
(51869)
中心(48076)
农业(47070)
研究所(46321)
财经(44073)
(43509)
业大(43455)
(40226)
经济学(37964)
北京(37829)
(37108)
师范(36808)
(36690)
经济学院(34089)
(33511)
基金
项目(179609)
科学(142269)
研究(136380)
基金(132030)
(115388)
国家(114349)
科学基金(96889)
社会(88838)
社会科(83775)
社会科学(83757)
基金项目(69252)
(67831)
教育(61211)
自然(59172)
自然科(57702)
自然科学(57687)
(57290)
自然科学基金(56696)
编号(55799)
资助(52673)
成果(46235)
(41988)
重点(41129)
(40053)
(39234)
课题(38726)
国家社会(38149)
(36946)
(36086)
教育部(35705)
期刊
(146286)
经济(146286)
研究(88774)
中国(68205)
(65324)
(45068)
农业(44337)
学报(42954)
科学(42009)
管理(34973)
大学(34190)
学学(31997)
(31544)
金融(31544)
教育(30642)
业经(27531)
技术(22468)
财经(22281)
(21706)
经济研究(21379)
问题(20138)
(19254)
世界(17704)
(16197)
(15744)
农村(15676)
(15676)
农业经济(15335)
资源(14726)
国际(14478)
共检索到4464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史卫民  曹姣  
土地制度始终关乎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按照建党、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四个节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曲折而艰辛的萌芽、探索、改革与深化改革四个阶段发展历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建党百年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逻辑包括始终贯彻以农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土地制度改革的渐进式推进、实现土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重视土地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结合。而坚持土地制度改革的协调整体推进、改革重心从以所有权为中心转向利用权为中心、土地功能从注重生存保障转向发挥财产功能、土地制度改革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求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农村土地制度探索与改革的宝贵经验。新时代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仍要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稳定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璐璐  
建党百年农地制度变迁是以农民土地产权为核心的农民利益实现史。农地制度变迁是对不同时期农民农地所有权、直接经营收益权、处分权、保障个体承包权益、市场流转、放活土地经营权等需求的满足。地权主体结构由国家、集体和农民分割向农户倾向,逐步解决了土地农民归属、农民自主经营、农民产权主体地位、农民农地权能等问题,农民的土地权益从简单的“物”的分配关系发展到多层次、多权能的物权保障和经济利益体现。在以转让权为核心的农地配置方式和开发收益分配上,沿着“渐进放开管制使用权”“保障农民处分的自主性”“赋予农民财产权”的逻辑演进。新时代全面深化农地制度改革要遵循历史成功改革逻辑和经验,仍要以农民土地利益实现为根本,通过农民土地权能保障和市场化配置支撑多种农业经营形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胜  吴大兵  
回首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三农"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必须面对并要全力破解的重大问题。事实证明,党的事业发展的快慢与党的"三农"政策呈现出高度相关性。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百年探索形成了宝贵经验,即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坚持从农民诉求愿望出发制定"三农"政策,必须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局谋划"三农"问题,必须紧扣回应"三农"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问题,必须遵循"三农"问题的基本规律制定正确策略。进入新发展阶段,应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经验,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重要论述为引领,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坚持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加快实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彻底破解大国小农难题,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晓玲  
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均分土地、逐渐集体化、家庭承包制、三权分置等农村土地政策,推动了农村土地制度的日臻完善。共产党百年农村土地政策变革的历史经验表明:要坚持尊重农民、依靠农民、为了农民;要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要坚持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坚持基层实践与顶层设计相结合。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麦收  司小飞  
中国农村金融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伴随着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各个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回顾中国共产党对农村金融改革的百年探索过程,科学把握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演变规律,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黄聪英  李建平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壮大实体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不懈追求。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实体经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跨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等光辉历程。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接续奋斗,使中国从一个极其落后的农业国家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实体经济大国,实体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大幅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未来发展大有可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实体经济的成功经验可以归结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等。回顾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实体经济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总结发展实体经济的基本经验,对新时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包庚  芦敏敏  
美好社会制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永恒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提出并擘画了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美好社会制度的构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百年接续奋斗史,就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制度建设为导向,不断探索实现人类美好社会愿景的宏伟史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等制度体系,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制度的成功实践,进一步确证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在理论与实践上坚持与发展了社会主义,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也为全球治理与人类美好未来提供了原创性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程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一百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不同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经历了孕育、确立、发展、稳定、曲折、成熟、完善的演变历程。在探索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理论中国化,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在与时俱进中同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坚持工具价值与人本价值的融合统一,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克服探索中的曲折与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坚持守正创新,学习理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深刻内涵,做好党的教育方针宣传教育工作,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五育并举",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高迎爽  郑宜帆  
教育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基本活动,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抓手,而教育目的的明晰则是党推动教育治理的前提条件。党关于教育目的的认识,经历了由"引进来"到"中国化"继而"体系化""制度化""现代化"的历程。党在这一历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指导、坚持教育法制建设与教育目的探索的统一、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坚持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着眼教育强国,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目的;坚持实践导向,不断提升教育目的理论的执行力;面向未来挑战,持续推进教育目的理论的守正创新,以教育目的的现代化推动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欣然  
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历程及其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双向互动关系为脉络进行梳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探索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开端,20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实践中不断传播和发展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二是新中国的成立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推进,新中国成立后意识形态工作在破旧立新中全面开展,改革开放时期意识形态工作根据新的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适时调整。三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开创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建党百年来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经验表明,只有坚信马克思主义之"基"、坚守党管意识形态之"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之"法"、恪守为民之"情"、遵循斗争之"道"、释放文化之"能",才能持续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发展与创新。
[期刊] 征信  [作者] 熊治东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信用的探索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深厚的理论根基,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经历了孕育期、推进期、拓展期、深化期四个阶段。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信用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将社会信用道德培育和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在立足本土实际基础上积极借鉴外来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根据时代变化适时调整探索策略和探索重点,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社会信用建设之路。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始发  
<正>在筚路蓝缕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税收治理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和壮大,我国的税收理念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相应的税收政策和制度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为了系统总结和归纳建党百年来的治税思想,江西财经大学王乔教授率领团队倾力完成了力作《中国共产党百年治税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23年)。
关键词: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许彩玲  
农民在我国人口中占比大,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是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关键所在。建党百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贫困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中国共产党对如何消除农民贫困、实现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久久为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从消除农民土地生产资料绝对贫困到解决农民生活资料绝对贫困,中国实现了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伟大目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农村反贫困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农村反贫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反贫困的历程,总结提炼其中的理论结晶、治理方略和宝贵经验,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可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戴一帆  周绍东  
如何回溯历史,总结有益经验,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路径,以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要求,是当下"三农"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运用"史论结合"的分析方法,立足于级差地租Ⅰ和Ⅱ形态的内在逻辑关联,以农村土地各项权能归属划分历史阶段,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的百年历程,阐明了级差地租Ⅰ经由初步呈现、显著回落、充分实现再向级差地租Ⅱ跨越的发展主线;通过将理论概念的逻辑演化与具体制度的发展历程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演进提供了一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解释架构。研究结论表明:应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充分认知政策演进的阶段特征,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合理统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期厘清农村土地制度的问题症结,明晰改革方向,进一步完善政策安排。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少明  
【目的/意义】阐述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征程中,如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并论证这一继承和发展对于现实的重要指导意义。【设计/方法】结合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首先阐述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内涵,然后分析中国共产党对这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具体表现,最后展现其现实意义。【结论/发现】“卡夫丁峡谷”理论有广义和狭义的含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革命、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继承了马克思的广义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同时,中国共产党也依据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发展了跨越资本主义阶段的理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对“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证明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对唯物史观、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