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47)
2023(9668)
2022(7912)
2021(7733)
2020(6225)
2019(14460)
2018(13941)
2017(24362)
2016(12631)
2015(14208)
2014(13323)
2013(13009)
2012(12352)
2011(11328)
2010(11279)
2009(10511)
2008(10449)
2007(8861)
2006(7733)
2005(7191)
作者
(32723)
(27709)
(27306)
(26129)
(17654)
(13161)
(12197)
(10708)
(10481)
(9691)
(9544)
(9236)
(8823)
(8688)
(8577)
(8571)
(8130)
(7991)
(7818)
(7450)
(6931)
(6517)
(6401)
(6382)
(6238)
(6129)
(5983)
(5960)
(5615)
(5413)
学科
(52800)
经济(52737)
(39308)
管理(38036)
(31405)
企业(31405)
方法(21298)
中国(19978)
数学(17839)
数学方法(17708)
(16039)
技术(15749)
业经(12304)
(12262)
(12175)
贸易(12161)
(11933)
技术管理(11918)
农业(11477)
(10444)
理论(10167)
(9880)
(9862)
银行(9856)
(9612)
(9609)
金融(9609)
(8173)
(8170)
环境(8166)
机构
大学(176441)
学院(173287)
(84047)
经济(82793)
管理(67133)
研究(65185)
理学(57600)
理学院(56948)
管理学(56344)
管理学院(55978)
中国(52165)
(37785)
(37163)
科学(34040)
(30702)
中心(29239)
财经(29086)
研究所(27745)
经济学(27655)
(26886)
北京(24877)
经济学院(24707)
(24214)
(23528)
(23316)
师范(23159)
财经大学(21941)
(21854)
(19632)
业大(19500)
基金
项目(114793)
科学(93347)
研究(89747)
基金(85880)
(74221)
国家(73620)
科学基金(63920)
社会(60762)
社会科(57673)
社会科学(57665)
基金项目(44286)
教育(41872)
(41844)
自然(37217)
自然科(36442)
自然科学(36434)
(35944)
自然科学基金(35895)
编号(34175)
资助(33431)
(30421)
成果(28583)
创新(27460)
(27365)
国家社会(27057)
重点(26508)
(25282)
中国(25021)
课题(24795)
教育部(24516)
期刊
(91038)
经济(91038)
研究(59870)
中国(43128)
管理(28979)
(28094)
教育(26017)
科学(23882)
学报(21641)
(20241)
大学(18001)
(17339)
金融(17339)
技术(16945)
学学(16299)
经济研究(16198)
财经(15383)
农业(14232)
(13564)
(12514)
业经(11923)
问题(11601)
世界(11600)
国际(11448)
科技(9949)
技术经济(9896)
(9656)
(8904)
论坛(8904)
图书(8489)
共检索到2775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灿明  
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理论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减贫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代表,为全球贫困问题的治理和减贫目标的实现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文从八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一是减贫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二是减贫道路坚持兼顾效率与公平,三是减贫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四是减贫政策坚持财政主导,五是减贫对象坚持瞄准农村、农民,六是减贫实践坚持全面性与精准性,七是减贫过渡期坚持战略有效衔接,八是减贫终极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任保平  秦华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总结历史发展经验,带领中国经历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转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道路,推动了开放发展理论的创新。建党百年之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期,为了更好地在开放中推动我国发展,党中央对开放发展理论展开新探索,提出新时代的开放发展理念、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开放发展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的先进理念,是党的领导下我国开放的观念、开放的体制、开放的格局和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何自力  张月莹  
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百年的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开展经济理论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为人们服务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理论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武装全党。深入总结这些经验对进一步推动经济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邹璠  周力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是一部党领导人民实现减贫与发展的奋斗史。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思想进行理论剖析与经验总结,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思想的演进脉络与逻辑,并基于近现代数据的历史对比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减贫成就。研究发现:(1)中国共产党的减贫思想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探索阶段(1921-1949年)、以制度为保障和以救济为手段的思想形成阶段(1949-1978年)、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为路径的思想发展阶段(1978-1986年)、以培育内生动力为导向的思想完善阶段(1986-2012年)、以精准扶贫为方略的思想创新阶段(2012年以后);(2)中国共产党减贫思想的演进逻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依循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理论演进、从共享式增长到特惠式扶贫的战略演进、从政府包揽到多方联动的主体演进、从关注物质兜底到多维赋能的目标演进;(3)历史数据比对显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减贫成效斐然,农民生产与生活条件呈现质的飞跃。现阶段,巩固与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为党和政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重要目标,我国应在防止返贫的基础上,重视相对贫困问题,采用城乡统筹的方式促公平、谋发展。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刘丸源  邹曦  
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思想随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实践产生、发展和丰富,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它经历了革命时代工农脱贫思想萌芽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反贫困思想探索、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思想形成与发展、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形成与完善等四个阶段。其内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制度减贫与发展减贫的辩证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必须坚持和发展这一思想,将其与新的背景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巩固脱贫和减贫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服务。这一思想体系对当今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发展创新、新发展阶段中国脱贫巩固与贫困治理、全球各国减贫事业发展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邓金钱  
百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成就充分证明,“做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本文立足2020年全面消除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这一人类发展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的历史方位,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减贫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减贫创造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减贫夯实体制保证和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任务,推动减贫进入相对贫困治理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的理论贡献可概括为坚持实现共同富裕的初心使命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论、坚持以发展促减贫的物质基础论、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的方法遵循论、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论、坚持贫困群众为主体的内生动力论、坚持求真务实真扶贫的历史检验论等“七论”,形成系统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体系。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何自力  顾惠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经济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为指导,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切实发挥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作用,彻底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领导作用意义十分重大,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开辟和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提供了重要保证。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雄  付冬梅  
经过百年实践,历经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历史性胜利。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现代化道路为基础,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探索形式多样的贫困治理模式是成功的关键。脱贫成绩固然令世人瞩目,但认清现代社会贫困背后的不同逻辑,更有助于对中国减贫实践进行正确定位。在普遍交往日益密切的现代世界,不同类型的贫困往往相互交织,只有自觉把握世界历史进程,认清中国社会贫困的逻辑,才能找准未来发展的方向。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杨慧玲  易恩文  
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以“人民至上”为根本出发点,历史、辩证地分析世界市场的资本主义主导性及其对落后国家发展的作用,把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世界市场发展的落脚点,形成党的世界市场理论:世界市场是落后国家配置产品和要素的重要平台,是增进分工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中国在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要主动应对规则、积极参与并引领国际经济治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摆脱世界市场的失衡积累逻辑,有效保障国家发展利益与安全利益;新时代要以党的理论为指导,促进世界市场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互动,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秀  苏小庆  王颂吉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强国富民的经济奇迹,创造这一奇迹的根本原因在于党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党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的百年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武装革命为强国富民建立政权基础(1921年7月至1949年9月);第二阶段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仿照苏联模式开展建设,为强国富民构建制度基础和生产力条件(1949年10月至1978年11月);第三阶段是从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开放推进强国富民(1978年12月至2012年10月);第四阶段是新时代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实现强国富民(2012年11月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内涵是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强国富民,其理论创新体现在五个方面:在发展的政治保障上,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发展主题上,持之以恒推动实现经济现代化;在发展的内部动力上,从国情出发通过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的外部条件上,通过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发展的根本目的上,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白增博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消灭贫困的斗争史。建党10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把保障基本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反贫困的终极目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凝聚型扶贫"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恢复生产保障生存救济式扶贫",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区域扶贫综合开发"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国已实现从普遍贫困到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建党100年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着力推动反贫困制度体系创新,走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中国减贫事业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积累了丰富的中国经验,改变了世界贫困版图,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站在新的起点,要不断贯彻"三新"理念,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不断缩小差距、维护公平,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白增博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消灭贫困的斗争史。建党10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把保障基本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反贫困的终极目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凝聚型扶贫"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恢复生产保障生存救济式扶贫",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区域扶贫综合开发"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国已实现从普遍贫困到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建党100年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着力推动反贫困制度体系创新,走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中国减贫事业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积累了丰富的中国经验,改变了世界贫困版图,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站在新的起点,要不断贯彻"三新"理念,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不断缩小差距、维护公平,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肖玉飞  
从积贫积弱、四分五裂的旧中国到逐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一部改天换地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探索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全部历史征程,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基本国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据社会矛盾变化灵活运用经济政策,开辟了新民主主义经济革命道路,创造了中国革命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和平赎买方式完成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随后中国共产党开启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经曲折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共产党创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顾海英  王常伟  
共享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发展的思想旨归,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初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伴随着社会进步,共享发展的理念不断升华。中国共产党百年的"三农"实践始终贯穿着共享发展理念,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也为新发展阶段中国"三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借鉴。展望未来,在第二个百年到来之际,中国在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将不再有二元体制界定的"三农"问题,而只有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农村区域问题、农业产业问题和农民职业问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宋湛  文魁  
本文分6个阶段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为回应不同时期所提出的时代主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对劳动思想的发展过程和劳动政策实践的调整过程。党的劳动思想和实践的百年演进史,归结起来,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多维度激励劳动者,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改善劳动者生活,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优化劳动力配置。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乘势而上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新时代我国的劳动领域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挑战。未来需要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求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