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92)
2023(7788)
2022(6128)
2021(5791)
2020(4609)
2019(10602)
2018(10418)
2017(18910)
2016(10212)
2015(12025)
2014(11988)
2013(11498)
2012(10530)
2011(9653)
2010(9340)
2009(8746)
2008(8755)
2007(7310)
2006(6549)
2005(6450)
作者
(27524)
(23135)
(22769)
(21999)
(14749)
(10885)
(10379)
(8959)
(8926)
(8030)
(7961)
(7750)
(7534)
(7287)
(7276)
(7193)
(6840)
(6599)
(6588)
(6262)
(5935)
(5547)
(5466)
(5340)
(5249)
(5155)
(5001)
(4904)
(4655)
(4618)
学科
(48206)
经济(48152)
管理(24094)
(23919)
中国(19762)
方法(17889)
(16929)
企业(16929)
数学(16107)
数学方法(16047)
(14321)
(11200)
贸易(11190)
(10996)
业经(10714)
(10158)
(9678)
农业(9336)
(8563)
地方(8193)
(8183)
银行(8177)
(8174)
金融(8174)
(7973)
(7848)
(7414)
发展(7190)
(7180)
(6744)
机构
大学(144919)
学院(141611)
(71693)
经济(70741)
研究(59150)
管理(50044)
中国(47135)
理学(42249)
理学院(41725)
管理学(41220)
管理学院(40942)
(32204)
(31739)
科学(31594)
(29438)
研究所(26683)
中心(25762)
财经(24761)
经济学(24471)
(23025)
(22065)
经济学院(22043)
北京(21277)
(21130)
(19558)
师范(19430)
(19427)
财经大学(18663)
科学院(18059)
农业(17032)
基金
项目(92397)
科学(74328)
基金(70244)
研究(70182)
(61580)
国家(61140)
科学基金(51668)
社会(48446)
社会科(46001)
社会科学(45992)
基金项目(35828)
教育(31565)
(31318)
自然(29901)
自然科(29246)
自然科学(29239)
自然科学基金(28773)
资助(28528)
(27951)
编号(26505)
(22650)
成果(22514)
中国(22362)
国家社会(22258)
重点(21709)
(21176)
教育部(19832)
课题(18892)
(18672)
(18336)
期刊
(78994)
经济(78994)
研究(50601)
中国(33433)
(23644)
(21635)
学报(20873)
科学(20749)
管理(19778)
大学(16691)
教育(16470)
(15714)
金融(15714)
农业(15331)
学学(15286)
经济研究(14652)
财经(13336)
(12020)
世界(11974)
(11761)
国际(11539)
技术(11448)
问题(10866)
业经(10349)
(9691)
图书(7054)
技术经济(6848)
(6485)
论坛(6485)
现代(6378)
共检索到2317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慧容  刘同舫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已走过百年历程,回顾和总结其独特的历史性经验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既遵循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以具体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理路应对中国面临的特殊问题,体现为对世界现代化传承与超越的中国式道路;既立足于现实国情,又依据中国人民的意志进行道路的主体性选择和创造性发展,实现了现代化战略的阶段性推进。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变革和所创造的"奇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力图克服"资本逻辑"宰制,指向人的现代化逻辑的根本价值旨趣;超越了"征服自然"模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图式;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发展定式,实现了和平发展的文明之路。伴随着世界现代化进入深刻变革期,中国开辟的现代化之路日益展现出世界历史意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任志江  刘雨薇  邓惠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先后探索出五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其中,新民主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独特创造。过渡时期现代化道路,是一个全面学习苏联工业化方法的"舶来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现代化道路,是试图将苏联工业化内核与我国资源优势和现实需要相结合的理想建设路径。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化道路,是通过与一般经济发展规律和世界文明发展方向进行契合对接以确保在与人类共同价值目标融合的过程中实现我国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现代化道路,是根据新阶段、新矛盾、新目标、新任务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架构、战略部署、布局安排等进行创新升级的结果。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高生  
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工作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围绕城市这一场域开展的各项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在城市建党的基础上,先后经历了革命夺城、工业兴城、经济富城、人民治城的演进历程,期间推动城市权利不断丰富、城市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工作领域不断健全、城乡融合不断深入,使中国城市从服务少数人利益的反动堡垒发展成为人民寻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场域。中国共产党百年城市工作蕴含了诸多有益经验,其中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中国化就是其中的一条宝贵经验,对于推进新时代的城市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高生  
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工作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围绕城市这一场域开展的各项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在城市建党的基础上,先后经历了革命夺城、工业兴城、经济富城、人民治城的演进历程,期间推动城市权利不断丰富、城市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工作领域不断健全、城乡融合不断深入,使中国城市从服务少数人利益的反动堡垒发展成为人民寻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场域。中国共产党百年城市工作蕴含了诸多有益经验,其中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中国化就是其中的一条宝贵经验,对于推进新时代的城市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德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把青少年教育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大计,这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100年来,党领导下的人民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并且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之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促进教育公平取得重大进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了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水平,培养了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大批人才;锻造了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办教育,坚持教育公平,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教师为本,坚持依法治教,坚持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党教育发展的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新的历史时期,要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引导当代青少年儿童坚定理想和信念;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宗旨,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升教育工作科学性和实效性;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不断探索教育工作新思路新举措。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付建军  
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治理的运用实践经历了从建立政权到推进治国理政现代化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在协商治理方面形成了政党协商、政治协商、社会协商对话等模式,并最终成熟定型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协商治理的发展定型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对政权建设和国家治理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协商治理中处在核心位置,进而也生发出不同于西方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在治理重心下移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可以通过向基层协商赋权增能来推动协商治理的优势转化,信息技术与协商治理的深度融合也可能成为优势转化的新方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鉴  姜纪垒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两种基本样态,经过了初创、规整、重构、形成四个发展阶段。考察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百年历程,可以系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目标、内容与方式,可以发现"树什么人"、"立什么德"、"如何立德树人"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审视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创新发展和实践变革的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论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并成为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思想。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边恕  梁辰  孙雅娜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完美收官,彰显了中国奇迹与中国智慧。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治贫中作用突出、成就斐然。本文以1921、1949、1978、1994、2001、2013年六个关键节点划分介绍中国共产党治贫的百年历程与卓越成就。其宝贵经验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治贫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等,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未来要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夯实治贫根基与保障,实现从消除绝对贫困到治理相对贫困的完美过渡,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结合发展理论与治贫实践,坚定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新忠  向克蜜  
教育公平关乎社会公平,影响着社会稳定及其发展质量。回溯中国共产党推进教育公平的百年历程,可以发现其在政策上始终将教育公平置于革命和建设的根基,视为经济和社会的引擎,注重推进教育机会公平,重视推进教育过程公平,强化推进教育结果公平,努力塑造教育前景公平。但是当前教育仍然存在着城乡、区域、校际的不均衡以及教师间、家庭间和学生间的不均衡。持续推进教育公平,中国共产党的未来教育政策要接轨国际视野的教育公平,确定教育公平的中国维度,赋予教育公平以质量内涵,增强教育公平的经济基础,营造教育公平的文化氛围,改善教育公平的制约环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新忠  向克蜜  
教育公平关乎社会公平,影响着社会稳定及其发展质量。回溯中国共产党推进教育公平的百年历程,可以发现其在政策上始终将教育公平置于革命和建设的根基,视为经济和社会的引擎,注重推进教育机会公平,重视推进教育过程公平,强化推进教育结果公平,努力塑造教育前景公平。但是当前教育仍然存在着城乡、区域、校际的不均衡以及教师间、家庭间和学生间的不均衡。持续推进教育公平,中国共产党的未来教育政策要接轨国际视野的教育公平,确定教育公平的中国维度,赋予教育公平以质量内涵,增强教育公平的经济基础,营造教育公平的文化氛围,改善教育公平的制约环节。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穆兆勇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坚持总结历史、立足现实和面向未来相统一,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关于党的领导地位作用的目标要求和科学概念,得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并进行了深刻阐述,形成既一脉相承又不断深化发展的认识成果,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初心使命的坚守和高度自觉自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信念和对国家、民族、人民前途命运的使命担当,彰显了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理念。新时代要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坚持从信仰信念和性质宗旨、从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创造的历史伟业、从"打铁必须自身硬"出发不断深化对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作用的认识,以对党的历史的自信,坚定对党的全面领导的自信。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培永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不是指特定历史时间点的选择,而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选择,是从受资本逻辑主导的附属国家走向主动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带有偶然性的主体选择在其后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通过纯粹文本研究、理论逻辑推演能提出来的,它实质上反对的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教条化理解的教条主义,以及过于看重经验而看不到思想、理论价值的经验主义,本身包含着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化马克思主义与化中国的统一,是包含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时代会开辟思想的新境界,会赋予思想以原创性。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地开辟新境界,必须不断地做出原创性贡献,才能去引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宣传应该抓住的主线是:品鉴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智慧,感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力量。应该坚持的学术旨趣是:面向中国的现实问题,进行学理的回应,推进思想的发展,助推实践的进步。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晏维龙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红色经济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实践探索和制度建设,逐渐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史。面向国内,中国共产党坚守富民与强国;面向国外,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面向自身,中国共产党坚定廉洁与奉公。回顾这一光辉历程并总结历史经验,对于当前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美群  余漩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从扶贫反贫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带领人民群众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历程,从革命性全域扶贫、"输血式"救济扶贫,到"造血式"改革扶贫、"开发式"综合扶贫以及新时代科学精准扶贫,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牢记"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探索不同治贫扶贫方法,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和扶贫开发道路,最终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百年反贫困奋斗历程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和治理优势,同时也为全球反贫困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美群  余漩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从扶贫反贫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带领人民群众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历程,从革命性全域扶贫、"输血式"救济扶贫,到"造血式"改革扶贫、"开发式"综合扶贫以及新时代科学精准扶贫,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牢记"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探索不同治贫扶贫方法,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和扶贫开发道路,最终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百年反贫困奋斗历程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和治理优势,同时也为全球反贫困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