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00)
- 2023(10623)
- 2022(8606)
- 2021(8052)
- 2020(6561)
- 2019(14993)
- 2018(14783)
- 2017(27526)
- 2016(14967)
- 2015(17249)
- 2014(17277)
- 2013(17153)
- 2012(15911)
- 2011(14613)
- 2010(14533)
- 2009(13809)
- 2008(14003)
- 2007(12408)
- 2006(11098)
- 2005(10411)
- 学科
- 济(64551)
- 经济(64394)
- 管理(47274)
- 业(41225)
- 企(34502)
- 企业(34502)
- 方法(26161)
- 中国(22125)
- 数学(21946)
- 数学方法(21717)
- 财(19453)
- 制(17471)
- 农(17409)
- 业经(15247)
- 贸(13437)
- 贸易(13428)
- 易(13148)
- 学(12939)
- 体(12071)
- 银(12037)
- 银行(12030)
- 行(11612)
- 融(11358)
- 金融(11352)
- 理论(11241)
- 农业(10905)
- 环境(10154)
- 和(10100)
- 务(10068)
- 财务(10011)
- 机构
- 大学(225012)
- 学院(220850)
- 济(100800)
- 经济(98991)
- 管理(81842)
- 研究(80626)
- 理学(69783)
- 理学院(68962)
- 管理学(68018)
- 管理学院(67585)
- 中国(63024)
- 财(50170)
- 京(48189)
- 科学(44098)
- 所(39531)
- 财经(38755)
- 研究所(35428)
- 经(35392)
- 中心(35162)
- 经济学(33312)
- 江(32022)
- 北京(31194)
- 农(30505)
- 经济学院(29694)
- 范(29301)
- 师范(29083)
- 院(29055)
- 财经大学(28929)
- 业大(26901)
- 州(24889)
- 基金
- 项目(141866)
- 科学(113809)
- 研究(107920)
- 基金(106123)
- 家(91883)
- 国家(91156)
- 科学基金(78171)
- 社会(72786)
- 社会科(68996)
- 社会科学(68983)
- 基金项目(54295)
- 省(50935)
- 教育(50136)
- 自然(46409)
- 自然科(45334)
- 自然科学(45320)
- 自然科学基金(44558)
- 划(44230)
- 资助(43197)
- 编号(42135)
- 成果(36832)
- 部(34013)
- 重点(32549)
- 制(32236)
- 国家社会(31979)
- 课题(30272)
- 教育部(30064)
- 发(29967)
- 中国(29497)
- 创(29394)
共检索到3464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韩喜平 何况
分配制度调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西方分配理论无法解决社会贫富分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分配制度的剥削本质,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下按劳分配和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分配制度变革的目标和基本导向,紧密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分配制度变革主线,坚持强制性分配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分配制度变迁相结合,致力于在先富与后富的统一中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而且不断缩小了人民的收入差距,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吕小亮 李正图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允许部分先富的路径优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共同富裕实践,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在减少相对贫困、推进部分先富的实践基础上,继续优化统筹兼顾分配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富裕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进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提供理论和行动指南。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琳 华中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实解决一些领域分配不公问题、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关系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党几代中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实
步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实现共同富裕成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为什么要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推进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挑战、构建收入分配的基础性制度以及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实施五个方面,阐释了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必要性以及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从收入分配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了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希望能通过更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跨越中等收入阶段。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蔡继明 曹越洋 刘梦醒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然而,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推进共同富裕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必须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相协调,必须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在此前提下,本文进一步阐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解释共同富裕原则与效率优先兼顾平等的一致性,并基于比较生产力概念提出判断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合理性的标准,具体分析三次分配原则与共同富裕分步实施的相关性。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占斌 毕照卿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贫困类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社会两极分化的内在逻辑,并设想了未来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建设原则。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与理想的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在四个历史时期进行的百年探索实现了共同富裕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并以实践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等重大问题,极大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百年探索的历史贡献在于: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新高度,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升华,成功引领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振航 高旭红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的拥护,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农业合作化,推进农业技术革新,普及农民教育,构建农村初级社会保障,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建立了全新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扶贫开发并举、扫盲教育和义务教育并举、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并举,深化和拓展了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彻底解决了中国农民的绝对贫困问题,并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启了新时代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崭新篇章。
关键词:
农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 乡村振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实 朱梦冰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一个远景目标,也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本文首先阐述共同富裕的内涵和根本要求,然后从收入差距,财产分配差距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论述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挑战,及其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提高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能力为宗旨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
关键词:
收入差距 财产差距 公共服务 共同富裕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马珺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方位展现了党的分配制度,重申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初心使命,廓清了对共同富裕的基本认识。通过分析,未来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重点应是以下几方面:一是更加强调机会公平;二是更加强调用好市场机制解决分配问题;三是更加强调发挥财政的兜底作用;四是更加强调源头治理,从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入手;五是更加强调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豪 曹肖烨
研究目标:总结收入分配制度演进规律,提供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政策协调安排参考。研究方法:基于政策文本提炼收入分配演进规律,利用国民收入核算数据,估算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比例关系。研究发现:我国收入分配制度遵循从重效率向重公平转变的演进逻辑,经历了克服平均主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兼顾效率和公平、更加重视公平,促进共同富裕四个发展阶段。初次分配是收入分配的主导机制,需要提供公平分配秩序;再分配是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需要增加民生性和保障性支出;三次分配是收入分配的有益补充,需要设计激励相容的政策体系。研究创新:抽象出收入分配制度从重效率向重公平转变的演进逻辑,估算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比例关系。研究价值:为促进共同富裕和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分配制度 比例估算 政策协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蒋南平 蒋海曦
在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是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目的性及创立过程的长期性、艰苦性、开创性。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贯穿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必须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继承”、“扬弃”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及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为中国人民谋福利,也为全世界劳苦大众作贡献,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昭示着世界各国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分配制度的重要实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谢地
改革开放40年来,学界和实际部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进行了不懈探索,已有的共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安排既要体现按劳分配这一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要求,又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规定性。据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即在公有制经济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不仅覆盖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的各种生产要素也要贯彻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雪娟 胡怀国
马克思坚持从现实人的需要出发,提出了构筑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科学分配正义观和具有价值规范性的共同富裕思想;指出需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并通过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的本质的回归与占有结合起来,为分配正义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路径;基于特定时代背景和前置条件,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结果必然是为共同富裕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准备条件。马克思奠定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中国百年来的共同富裕道路以其阶段性的探索呈现出共同富裕的价值规范性。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在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本分配制度体系时,要有针对性地回应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姚星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以“使命”为驱动,它所追求的不是一种短暂的、易变的目标,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展现为永续发展的时间信仰维度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使命观在政治引领、思想教育、组织整合、作风塑造、纪律规范等五个方面指导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任党的主要领导人在回答“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命题的过程中,在使命理念的渐进发展和实践中,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类型的特质。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使命观 马克思主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肖磊 张振继 杨慧玲
基于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总结提炼,共同富裕可以具体化为发展充分性、发展平衡性、公平性和共享性四个子维度。通过四个子维度的进一步分析可以构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并以此对共同富裕指数进行具体化测度与分析。利用1992—2021年全国层面数据的测度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全国共同富裕指数不断增长,1992—2001年处于低水平增长,2002年之后加速增长;共同富裕四个子维度变化具有较大差异,发展充分性和共享性水平大幅提高,发展平衡性呈倒U型演变,公平性增长曲折且整体较缓,但共同富裕四个子维度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意味着四个子维度趋向于协同发展。利用2012—2021年省级层面数据的测度结果表明,共同富裕发展的区域异质性显著,东部地区共同富裕指数高于其他地区,发挥着引领作用,而中西部地区共同富裕指数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上述结论表明,进一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更加注重发展平衡性和公平性的建设,并维持共享性的提升和确保发展充分性的持续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