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80)
2023(7781)
2022(6200)
2021(6089)
2020(4768)
2019(11015)
2018(10616)
2017(18142)
2016(9850)
2015(11411)
2014(10726)
2013(10578)
2012(10146)
2011(9321)
2010(9253)
2009(8218)
2008(8281)
2007(6966)
2006(6208)
2005(5898)
作者
(28007)
(23252)
(23180)
(22430)
(14896)
(11163)
(10565)
(9204)
(9109)
(8223)
(8132)
(7921)
(7661)
(7539)
(7467)
(7450)
(6922)
(6884)
(6692)
(6446)
(5978)
(5695)
(5539)
(5350)
(5317)
(5244)
(5147)
(4867)
(4782)
(4610)
学科
(42501)
经济(42456)
管理(22371)
(19575)
方法(18837)
数学(16885)
数学方法(16639)
中国(15575)
(14857)
企业(14857)
(10406)
(10396)
(9965)
贸易(9954)
(9814)
(8772)
(8692)
业经(7494)
(7320)
银行(7313)
(7163)
(6852)
金融(6852)
理论(6588)
农业(6585)
(6327)
教育(6321)
环境(6150)
(6112)
(6053)
机构
大学(142756)
学院(138477)
(63529)
经济(62436)
研究(56775)
管理(47325)
中国(45636)
理学(40056)
理学院(39505)
管理学(38752)
管理学院(38486)
科学(32789)
(31932)
(28506)
(28302)
研究所(25987)
中心(24981)
财经(22690)
经济学(21714)
北京(21282)
(21090)
(21076)
(20817)
(19864)
师范(19688)
经济学院(19465)
(19265)
业大(17714)
科学院(17204)
财经大学(17143)
基金
项目(93378)
科学(74224)
基金(70406)
研究(69044)
(62947)
国家(62517)
科学基金(52369)
社会(45302)
社会科(42951)
社会科学(42944)
基金项目(35319)
教育(32479)
自然(32212)
自然科(31506)
自然科学(31499)
(31169)
自然科学基金(30965)
资助(29553)
(28783)
编号(26029)
(22605)
成果(22401)
重点(22304)
中国(22195)
国家社会(20830)
(19754)
教育部(19505)
课题(19049)
(18826)
大学(18418)
期刊
(66636)
经济(66636)
研究(47141)
中国(31482)
学报(22459)
科学(21948)
(20371)
教育(19219)
管理(19037)
(18473)
大学(17530)
学学(16291)
农业(13129)
(12950)
金融(12950)
经济研究(12578)
技术(12500)
财经(11861)
(10391)
(9907)
世界(9558)
国际(9163)
问题(8949)
(8540)
统计(8084)
业经(7329)
资源(7088)
图书(6801)
技术经济(6628)
(6615)
共检索到2182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儒  张艺伟  
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政党,这一特征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时时刻刻必须以民生为着眼点,通过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人民实际福祉去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进行有力的阐述和叙事活动。从基本原理上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规定的共产主义政党的先锋队地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以民生为关怀的基本立场,以及形成一种理论化、历史性和制度化的民生观叙事的可能性。中国共产党不仅要通过提升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成果的研究拓展能力,而且要以新史学、新史料丰富民生建设方面的历史素材,用法律制度和党内法规体系去为民生观叙事与民生建设建立制度背书,去在理论、历史和法律制度方面开展对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的系统展示。
[期刊] 求索  [作者] 丁小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演进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文化观的构建阶段、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创新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深入推进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演进具有其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不断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演进实质、广大人民的鲜活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演进动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演进方向。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丁学娜  
职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综合判断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以及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完成度和保障水平的基础上,对职业福利的认知与实践沿着保障功能分化的逻辑,阶段性、多维度地推进和深化。从建党到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共产党将职业福利与公共福利混合为一体来推进,之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了两者保障功能定位的分化并明确了职业福利的补充保障功能;进而在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完成的基础上,推动职业福利保障功能从微弱补充到实质补充的层次分化;同时协调推进公私部门间的职业保障功能分化进程,从公私分立到公私"可比较"。最终通过对职业保障功能分化的推进,建构起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马玉玲  闫志利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职业教育政策主张经历了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的历程,体现出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持久性"、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时代性"、发展主体的"多元性"和实施策略的"精准性"等逻辑特征,职业教育实践在"求生存""为生活""促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十四五"时期,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要坚定执行党的职业教育政策主张,大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让所有社会公民均具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鹏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对自身所处历史方位、使命担当、奋斗目标的科学认知而表现出来的自觉意识和精神品质。它源自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之优良政治基因,涵育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思想滋养,赋能于党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历史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党在新时代推进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选择,对于我们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要求,坚持“三个务必”,增强历史主动,具有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周光礼  公钦正  
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100年的历程中,蕴含着深刻而恒常的必然规律,只有回溯建党之初的具体实践,才能寻得贯穿百年的内在逻辑。新史学可为历史研究的描述、理解、阐释及预测提供方法论借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模仿多于创新,湖南自修大学、陕北公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办,反映了创新的一面,它们在哲学上表现为本土化与全球化的辩证统一关系,本土化为全球化提供根源和基础,本土化与全球化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现代化。以史明鉴办好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需求导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开发   张国启  
中国共产党“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一项新的重要政治要求,它意味着党在新征程中要具备强烈的忧患意识、明晰的底线思维、坚韧的斗争意志和高超的斗争本领。它具有科学的内在逻辑,源于中国共产党奋斗实践的特质锻造,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秉性赋予,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格涵养。在新征程中予以贯彻落实,应强化思想淬炼,夯实党员干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理论根基,加强政治历练,强化党员干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力量保障,进而在实践锻炼中推动党员干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效果转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开发   张国启  
中国共产党“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一项新的重要政治要求,它意味着党在新征程中要具备强烈的忧患意识、明晰的底线思维、坚韧的斗争意志和高超的斗争本领。它具有科学的内在逻辑,源于中国共产党奋斗实践的特质锻造,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秉性赋予,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格涵养。在新征程中予以贯彻落实,应强化思想淬炼,夯实党员干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理论根基,加强政治历练,强化党员干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力量保障,进而在实践锻炼中推动党员干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效果转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唐任伍  唐堂  李楚翘  
乡村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摒弃"乡村改良"的建设思路,经历"乡村改造""乡村建设""乡村改革""乡村振兴"四个阶段,聚焦"乡村现代化"这一"大历史""大叙事",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内在理论逻辑和理论谱系,即"革命—建设—发展—转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胡安全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实践的进程中提出了改革思想。这一思想的产生,缘于对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如何激发企业活力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新思考。改革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存在着较为清晰的历史轨迹和内在逻辑,即由企业体制的一步步改革不断地引发对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认识。这表明,中共的改革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如何不断地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课题而演进的。改革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充分显示出中国改革和中国道路的主要特征。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严金明  郭栋林  夏方舟  
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党的土地制度百年变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基本原则和科学内涵。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框架,本文梳理总结了百年来党的土地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以革命为主线""以公平为目标""以效率为优先""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战略"的历史逻辑,分析了百年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探讨了直接指导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以史为鉴、以理为纲,探讨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为未来土地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参考。
[期刊] 求索  [作者] 卢浪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在理论、历史、实践的逻辑下系统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有机统持续发展、创新文明理念的延续。从实践逻辑来看,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大力培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必然路径。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陶祺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向国际社会塑造和展示出全新伟大形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敢于担当、坚强领导,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并向世界各国分享治党、治国和全球治理经验,塑造和展示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新特征:在治党方面勇于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理;在治国方面坚持不忘初心、为人民谋幸福;在全球治理方面负责任有担当、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扬  唐文方  
文章意在探究不同世代的中国青年的政党信任差异,以及经济环境和这种差异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1990~2018年五轮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文章发现:中国青年的政党信任随代际更替不断提高,95后青年的政党信任高于之前任何一代;微观经济变量(家庭经济状况满意度)的作用是有限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国占世界GDP比重)有更显著的作用;政党信任的产生主要发生在青年初期(16岁),而不是调查年份。这些发现更有力地支持了政党信任的文化逻辑,而不是基于理性选择的制度逻辑。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孟子   刘志阳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议题。在斗争和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总结生产力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内容。本文基于历史演化视角,系统梳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产力理论发展脉络,重点剖析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渊源和历史贡献。本文认为:(1)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的演进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萌芽发育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初步形成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稳步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深化阶段。(2)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主线历经了“注重生产关系变革—强调生产力增量发展—重视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内核转变。(3)新质生产力理论继承了党在现代化建设各个时期的生产力理论成果,从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的视角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