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27)
- 2023(11706)
- 2022(9680)
- 2021(9020)
- 2020(7511)
- 2019(17689)
- 2018(17620)
- 2017(33263)
- 2016(18297)
- 2015(21373)
- 2014(21886)
- 2013(21604)
- 2012(20153)
- 2011(18308)
- 2010(18480)
- 2009(17383)
- 2008(17703)
- 2007(16074)
- 2006(14043)
- 2005(13165)
- 学科
- 济(83500)
- 经济(83422)
- 管理(49057)
- 业(46814)
- 企(36725)
- 企业(36725)
- 方法(36477)
- 数学(31492)
- 数学方法(31233)
- 中国(25661)
- 农(23325)
- 财(19540)
- 业经(17879)
- 贸(17440)
- 贸易(17431)
- 学(17424)
- 易(16989)
- 制(15990)
- 农业(15151)
- 地方(14846)
- 理论(13648)
- 银(13433)
- 银行(13405)
- 行(12819)
- 融(12512)
- 金融(12510)
- 和(12448)
- 环境(11491)
- 务(11453)
- 财务(11420)
- 机构
- 大学(276177)
- 学院(273621)
- 济(120016)
- 经济(117658)
- 管理(99286)
- 研究(97743)
- 理学(84435)
- 理学院(83423)
- 管理学(82003)
- 管理学院(81485)
- 中国(75815)
- 京(59768)
- 科学(57953)
- 财(54642)
- 所(50257)
- 农(45839)
- 研究所(45417)
- 中心(44107)
- 财经(43475)
- 江(41855)
- 经(39506)
- 经济学(39124)
- 北京(38492)
- 业大(38305)
- 范(37011)
- 师范(36666)
- 农业(36005)
- 经济学院(35333)
- 院(34615)
- 州(33255)
- 基金
- 项目(172014)
- 科学(134558)
- 研究(127989)
- 基金(124593)
- 家(108305)
- 国家(107424)
- 科学基金(90700)
- 社会(81671)
- 社会科(77294)
- 社会科学(77274)
- 省(65040)
- 基金项目(64813)
- 教育(59509)
- 自然(55887)
- 划(55449)
- 自然科(54580)
- 自然科学(54562)
- 自然科学基金(53614)
- 编号(52378)
- 资助(51785)
- 成果(44077)
- 部(39602)
- 重点(39459)
- 发(38063)
- 课题(36696)
- 创(35018)
- 国家社会(34662)
- 教育部(33953)
- 中国(33381)
- 大学(33144)
- 期刊
- 济(135496)
- 经济(135496)
- 研究(85749)
- 中国(56374)
- 财(43397)
- 学报(42372)
- 农(42300)
- 科学(38918)
- 管理(35964)
- 教育(32180)
- 大学(31956)
- 学学(29620)
- 农业(28341)
- 融(25561)
- 金融(25561)
- 技术(24406)
- 经济研究(22577)
- 财经(22479)
- 业经(20556)
- 经(19560)
- 问题(18740)
- 贸(16859)
- 业(16359)
- 世界(14599)
- 国际(14550)
- 技术经济(14463)
- 图书(14082)
- 版(13161)
- 统计(12838)
- 理论(12526)
共检索到4187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郭熙保
中国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工业化理论为制定工业化战略和政策指明了方向。本文聚焦中国共产党工业化道路理论,从思想脉络和发展规律角度探求该理论的动态演进和深层机理,以期推进对中国共产党工业化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学理性研究。本文梳理和归纳了中国共产党农轻重协调发展理论(工农业关系论与农轻重次序论)和工业化发展战略理论(重工业优先发展论、农村工业化论、新型工业化论、"四化"同步发展论)的主要观点和历史演进,并剖析了每个理论观点背后的主要依据。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工业化道路理论的演进过程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伟大实践密切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工业化驱动理论引领工业化道路理论的过程。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宗圆 伍山林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救国、兴国、富国、强国为主要目标,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其工业化思想可分为开端、发展、转变、提升四个阶段。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开拓工业化思想新境界,确立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战略目标,从发展与安全两大维度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百年工业化思想启迪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独立自主、中国道路、敢于斗争;必须抓住时代之需,通过工业化战略及政策化落实,以伟大实践回应时代之问;作为超大型国家,我国可以达到他国难以企及的工业化广度和深度;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抓住一跃成为工业强国、进而成为全球性大国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机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志江 林超 汤希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显著的特征。它与近代化和工业化之间既存在着密切联系,也有着重大区别。自1840年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不断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实现之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目标模式的理解经历了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三种类型,先后探索出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过渡时期工业化道路、"四个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五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从这一探索过程中,可以总结提炼出对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诸多有益的经验启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伍山林 李宗圆
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针对我国国情并且借鉴列宁和斯大林的工业化思想以及苏联工业化经验,毛泽东提出以"三个并举"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化思想体系。基于首重安全和兼顾发展的战略逻辑,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凭借这一战略,我国到改革开放前建立了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效率偏低和结构失衡等问题。这种战略逻辑分析有助于理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工业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有助于把握将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战略方向,有助于说明为什么要对学术界关于工业化战略的一些评论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再评论,有助于理解习近平"两个不能否定"的科学论断和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与力量。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晓华 沈继楼
在建党早期,中国共产党就在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工业化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一步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工业化进程。经过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把中国从一个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上工业规模最大、产业门类最全、产业配套最完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不断攀升的工业大国。在从建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至今三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业化具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将工业发展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地位、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始终坚持自立更生与对外开放并进等特征。当前中国工业化面临逆全球化下的全球产业链格局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新的环境,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需要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工业化、实现高质量工业化。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 工业化 制造业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刘戒骄 孙琴
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世界工业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开始探索中国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和条件,认识到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确立国家工业化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进行了70多年的大规模工业建设,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党领导中国工业化的成就集中体现在,1949年至1978年用不到30年的时间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1979年至2016年用30多年的时间建成门类最齐全的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中国工业化的下一个目标是,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在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建成世界工业强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白瑞 陈凡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全球性绿色经济发展趋势与我国经济转型的现实国情,针对发展绿色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方针和政策,涉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创新绿色科技、倡导绿色消费、实施绿色新政等内容。中国共产党的绿色经济思想具有继承性、实践性、和谐性、文化性等特征,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绿色经济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秀 苏小庆 王颂吉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强国富民的经济奇迹,创造这一奇迹的根本原因在于党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党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的百年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武装革命为强国富民建立政权基础(1921年7月至1949年9月);第二阶段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仿照苏联模式开展建设,为强国富民构建制度基础和生产力条件(1949年10月至1978年11月);第三阶段是从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开放推进强国富民(1978年12月至2012年10月);第四阶段是新时代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实现强国富民(2012年11月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内涵是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强国富民,其理论创新体现在五个方面:在发展的政治保障上,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发展主题上,持之以恒推动实现经济现代化;在发展的内部动力上,从国情出发通过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的外部条件上,通过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发展的根本目的上,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任志江 刘雨薇 邓惠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先后探索出五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其中,新民主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独特创造。过渡时期现代化道路,是一个全面学习苏联工业化方法的"舶来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现代化道路,是试图将苏联工业化内核与我国资源优势和现实需要相结合的理想建设路径。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化道路,是通过与一般经济发展规律和世界文明发展方向进行契合对接以确保在与人类共同价值目标融合的过程中实现我国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现代化道路,是根据新阶段、新矛盾、新目标、新任务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架构、战略部署、布局安排等进行创新升级的结果。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学智 张振
我国的教材建设不仅要从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出发,还要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大格局、大体系和大趋势出发,探索教材建设的特色化道路。百年中国共产党教材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现中华民族风格,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发展道路。其建设历程大致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自在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自觉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自主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自信阶段。中国共产党教材建设形成了稳定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强有力的教材政策制度、持续良好的教材建设效能、不断深化的政党认同以及现代化的教材发展道路。面向未来,实现中国教材的高质量发展,要把握教材建设的根本方向,把牢党对教材建设的领导权,打造人民满意的优质教材,落实教材建设的国家事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教材体系建设。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成全 姜森
现有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中国经济奇迹取得的原因,只能用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解释。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首先,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理,即正确地处理了党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尤其是政党与政府、市场的关系。其次,论述从治理机制出发具体阐明党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而诠释中国经济奇迹。最后,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经济奇迹之间相互作用的重大意义,提出加快构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慧君 黄秋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为经济发展创建了稳定的秩序,建立起组织动员各种要素参与现代化建设的高效领导体制,形塑了支撑发展的经济社会体制,极大地降低了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制度成本和不确定性,在此过程中,形成了高超的经济治理能力。党的核心经济治理能力主要包括:理论创新与理念引领能力;战略规划与执行能力;制度供给与创新能力;统筹协调与经济秩序治理能力;促进公正与共享能力;风险防范与危机应对能力。中国共产党综合运用经济治理能力,形成支撑发展的强大国家治理模式,铸就中国经济发展奇迹。新时代党要根据内外发展环境变化以及高质量发展要求,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优化党的经济治理能力;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化、法治化和专业化水平;有效协调党与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国家治理模式。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经济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林忆 邹升平
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制度分析法是马克思经济制度理论的基本分析工具。马克思经济制度理论认为,经济制度的变迁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为重心,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制度变迁的原动力,实质是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进一步实践推进和创新发展等阶段,取得了重大进展。充分认识和挖掘马克思经济制度理论,有助于加强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进一步推进该理论的中国化新进程。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单鑫 张放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征程,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世界其他落后国家与地区提供了新的通达现代化的实践参照。新时代的中国话语要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关键在于寻找或者创造知识的重合地带,从而创造平等对话交流的可能性。百年来,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党自我革命精神的延续、独立自主的方法论原则与国际视野下的大国担当,成为了国外观察者刻画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形象的四个侧面。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实践为故事线索,客观公正地看待对外传播与受众反馈之间的内在张力,方能为中国建构具有广泛解释力与包容力的国际话语体系提供参照。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吴付来 杨子强
全方位认识以陕北公学-华北联大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特色实践。"人民属性"是陕北公学-华北联大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陕北公学-华北联大始终与根据地建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中国革命现实主题紧紧相连。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有两个源头,其一是受列强坚船利炮和科技发展冲击而建立的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南洋大学堂等一批新式教育机构;其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