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40)
- 2023(7426)
- 2022(5869)
- 2021(5541)
- 2020(4308)
- 2019(10068)
- 2018(9913)
- 2017(17794)
- 2016(9541)
- 2015(11337)
- 2014(11211)
- 2013(10865)
- 2012(9937)
- 2011(9242)
- 2010(8920)
- 2009(8435)
- 2008(8361)
- 2007(7005)
- 2006(6341)
- 2005(6176)
- 学科
- 济(46384)
- 经济(46343)
- 管理(21848)
- 业(20738)
- 中国(18635)
- 方法(17269)
- 数学(15593)
- 数学方法(15534)
- 企(14562)
- 企业(14562)
- 农(12966)
- 贸(10880)
- 贸易(10872)
- 易(10704)
- 业经(9915)
- 制(8446)
- 财(8331)
- 发(8308)
- 农业(8230)
- 学(7809)
- 地方(7635)
- 银(7479)
- 银行(7473)
- 融(7385)
- 金融(7385)
- 行(7302)
- 发展(6995)
- 展(6986)
- 环境(6725)
- 体(6650)
- 机构
- 大学(139734)
- 学院(135816)
- 济(69271)
- 经济(68380)
- 研究(57051)
- 管理(47711)
- 中国(44967)
- 理学(40453)
- 理学院(39953)
- 管理学(39418)
- 管理学院(39162)
- 京(31022)
- 科学(30736)
- 财(29039)
- 所(28316)
- 研究所(25763)
- 中心(24467)
- 经济学(23722)
- 财经(23194)
- 经(21571)
- 经济学院(21322)
- 农(20803)
- 北京(20508)
- 院(20340)
- 范(19028)
- 师范(18905)
- 江(18494)
- 科学院(17550)
- 财经大学(17428)
- 业大(16580)
- 基金
- 项目(88901)
- 科学(71419)
- 基金(67642)
- 研究(67004)
- 家(59352)
- 国家(58929)
- 科学基金(49755)
- 社会(46659)
- 社会科(44306)
- 社会科学(44299)
- 基金项目(34504)
- 教育(30087)
- 省(30001)
- 自然(28780)
- 自然科(28148)
- 自然科学(28142)
- 自然科学基金(27684)
- 资助(27366)
- 划(26841)
- 编号(25120)
- 中国(21710)
- 部(21672)
- 国家社会(21492)
- 成果(21364)
- 重点(20821)
- 发(20330)
- 教育部(18937)
- 创(17975)
- 课题(17832)
- 人文(17480)
共检索到2207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宗圆 伍山林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救国、兴国、富国、强国为主要目标,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其工业化思想可分为开端、发展、转变、提升四个阶段。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开拓工业化思想新境界,确立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战略目标,从发展与安全两大维度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百年工业化思想启迪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独立自主、中国道路、敢于斗争;必须抓住时代之需,通过工业化战略及政策化落实,以伟大实践回应时代之问;作为超大型国家,我国可以达到他国难以企及的工业化广度和深度;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抓住一跃成为工业强国、进而成为全球性大国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机遇。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晓华 沈继楼
在建党早期,中国共产党就在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工业化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一步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工业化进程。经过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把中国从一个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上工业规模最大、产业门类最全、产业配套最完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不断攀升的工业大国。在从建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至今三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业化具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将工业发展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地位、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始终坚持自立更生与对外开放并进等特征。当前中国工业化面临逆全球化下的全球产业链格局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新的环境,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需要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工业化、实现高质量工业化。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 工业化 制造业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甄德云 王明世
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治税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一系列演进,不仅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内在变化,体现了国家治理需要的"动能转换",更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深远动力。从国家治理需要、演进证据、演进特征三个维度,分阶段梳理建党百年治税思想变迁的逻辑和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一些普适经验,对于税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变局、大挑战、大机遇的背景下,治税思想要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有所作为、在化解公共风险方面主动作为、在顺应人民期待方面精准发力,为税收法律体系形成贡献智慧、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增砖添瓦。
关键词:
国家治理 治税思想 税收法定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邹璠 周力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是一部党领导人民实现减贫与发展的奋斗史。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思想进行理论剖析与经验总结,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思想的演进脉络与逻辑,并基于近现代数据的历史对比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减贫成就。研究发现:(1)中国共产党的减贫思想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探索阶段(1921-1949年)、以制度为保障和以救济为手段的思想形成阶段(1949-1978年)、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为路径的思想发展阶段(1978-1986年)、以培育内生动力为导向的思想完善阶段(1986-2012年)、以精准扶贫为方略的思想创新阶段(2012年以后);(2)中国共产党减贫思想的演进逻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依循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理论演进、从共享式增长到特惠式扶贫的战略演进、从政府包揽到多方联动的主体演进、从关注物质兜底到多维赋能的目标演进;(3)历史数据比对显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减贫成效斐然,农民生产与生活条件呈现质的飞跃。现阶段,巩固与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为党和政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重要目标,我国应在防止返贫的基础上,重视相对贫困问题,采用城乡统筹的方式促公平、谋发展。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减贫 思想演进 减贫成就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范芙蓉 秦书生
中国共产党科技自立自强思想经历了基础萌芽、起步探索、初步形成、丰富发展和成熟完善5个阶段。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前,产生了关于科学技术重要作用的最初认识;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中央提出"自力更生,向科学进军"的科学技术发展方针;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党中央提出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高科技发展方针,努力接近与赶上世界科技发展先进水平。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党的十八大前夕,党中央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中国共产党科技自立自强思想历经百年,不断深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自立自强思想明确了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方向,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郭熙保
中国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工业化理论为制定工业化战略和政策指明了方向。本文聚焦中国共产党工业化道路理论,从思想脉络和发展规律角度探求该理论的动态演进和深层机理,以期推进对中国共产党工业化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学理性研究。本文梳理和归纳了中国共产党农轻重协调发展理论(工农业关系论与农轻重次序论)和工业化发展战略理论(重工业优先发展论、农村工业化论、新型工业化论、"四化"同步发展论)的主要观点和历史演进,并剖析了每个理论观点背后的主要依据。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工业化道路理论的演进过程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伟大实践密切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工业化驱动理论引领工业化道路理论的过程。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刘戒骄 孙琴
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世界工业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开始探索中国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和条件,认识到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确立国家工业化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进行了70多年的大规模工业建设,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党领导中国工业化的成就集中体现在,1949年至1978年用不到30年的时间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1979年至2016年用30多年的时间建成门类最齐全的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中国工业化的下一个目标是,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在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建成世界工业强国。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焕荣 韦蓝欢 刘国顺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才观,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才思想体系。结合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政治社会环境,总结其人才思想的发展与演变,有助于深化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史研究,推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才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沈梓鑫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科技创新建设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地推动科技思想创新,以此指导中国科技创新发展之路。本文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科技思想发展为线索,将其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探索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曲折前进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发展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自立自强时期,从这四大时期中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发展战略和政策演进脉络,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宝贵经验:第一,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始终将发展科技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前瞻性地创新科技思想;第二,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断丰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理论,并以此引领中国的科技工作;第三,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审时度势,直面并回应时代课题,适时制定与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及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董志勇 沈博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经济现代化目标而不懈奋斗的过程中,形成了宝贵的经济现代化思想。本文从思想史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百年中国共产党经济现代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探究,并重点就其现实基础、理论渊源、演进逻辑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理论的新探索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蔡卫星 林航宇 林卓霖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征程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金融事业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坚持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从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中国传统金融理念、西方金融学说等视角梳理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理论基础,结合百年红色金融的历史演进,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核心要义为“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坚持以人为本是初心,坚持服务实体是本源,坚持改革创新是动力”,明晰了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理论方位。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金融治理和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伟力。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刘丸源 邹曦
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思想随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实践产生、发展和丰富,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它经历了革命时代工农脱贫思想萌芽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反贫困思想探索、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思想形成与发展、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形成与完善等四个阶段。其内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制度减贫与发展减贫的辩证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必须坚持和发展这一思想,将其与新的背景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巩固脱贫和减贫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服务。这一思想体系对当今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发展创新、新发展阶段中国脱贫巩固与贫困治理、全球各国减贫事业发展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慧容 刘同舫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已走过百年历程,回顾和总结其独特的历史性经验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既遵循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以具体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理路应对中国面临的特殊问题,体现为对世界现代化传承与超越的中国式道路;既立足于现实国情,又依据中国人民的意志进行道路的主体性选择和创造性发展,实现了现代化战略的阶段性推进。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变革和所创造的"奇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力图克服"资本逻辑"宰制,指向人的现代化逻辑的根本价值旨趣;超越了"征服自然"模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图式;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发展定式,实现了和平发展的文明之路。伴随着世界现代化进入深刻变革期,中国开辟的现代化之路日益展现出世界历史意义。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现代化 百年发展 历史经验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李笑宇 任宗哲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思想作为对财政实践的思考和认识,是指导财政实现国家治理和构筑财政制度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梳理中国共产党财政思想变迁的演进历程,可以将其分为选择与初创、探索与分化、调整与重构、加强与改进等四个阶段。从制度延续的路径依赖来看,党的财政思想表现出坚定捍卫民生立场、维护财政发展与收支平衡、发挥集中财政力量办大事和激发财政活力的路径依赖。从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来看,"国家分配论""社会公共需要论""公共财政论"和"国家治理论"深刻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财政思想的变迁历程。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笑宇 任宗哲
中国共产党的财政思想是党的国家治理思想中的重要构成,对于指导财政实现职能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百年来党的财政思想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完善确立、适应改革到走向现代的伟大历程,彰显出坚定捍卫民生立场、有机结合财政发展和收支平衡、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激发财政活力以及推进改革创新的伟大优势。中国共产党财政思想的百年演进和基本经验进一步指引出伟大方向,要在财政思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财政发展和收支平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维护中央和地方财政活力、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推进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思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