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46)
- 2023(14070)
- 2022(11620)
- 2021(10993)
- 2020(8719)
- 2019(19834)
- 2018(19627)
- 2017(36662)
- 2016(20028)
- 2015(22689)
- 2014(22664)
- 2013(22396)
- 2012(21396)
- 2011(19924)
- 2010(20169)
- 2009(18827)
- 2008(18739)
- 2007(16929)
- 2006(15348)
- 2005(14338)
- 学科
- 济(92197)
- 经济(92084)
- 业(56850)
- 农(48327)
- 管理(47133)
- 企(34110)
- 企业(34110)
- 农业(32234)
- 中国(31637)
- 方法(29252)
- 数学(24589)
- 数学方法(24410)
- 业经(23824)
- 地方(23211)
- 制(19978)
- 学(18366)
- 财(18036)
- 贸(17858)
- 贸易(17841)
- 易(17313)
- 银(17240)
- 银行(17216)
- 行(16803)
- 发(16491)
- 融(16374)
- 金融(16367)
- 体(14854)
- 理论(13712)
- 环境(13669)
- 策(13326)
- 机构
- 学院(292825)
- 大学(290331)
- 济(130101)
- 经济(127579)
- 研究(111319)
- 管理(105805)
- 理学(89319)
- 理学院(88261)
- 中国(87760)
- 管理学(87036)
- 管理学院(86483)
- 农(64322)
- 科学(64051)
- 京(63818)
- 财(58118)
- 所(56856)
- 研究所(51195)
- 中心(49729)
- 农业(49161)
- 江(45957)
- 业大(45071)
- 财经(44631)
- 范(42124)
- 师范(41752)
- 北京(41160)
- 经(40575)
- 经济学(40022)
- 院(39094)
- 州(36182)
- 经济学院(35817)
- 基金
- 项目(184824)
- 科学(145609)
- 研究(142683)
- 基金(132568)
- 家(115133)
- 国家(113994)
- 科学基金(95907)
- 社会(92388)
- 社会科(87021)
- 社会科学(87004)
- 省(71543)
- 基金项目(68652)
- 教育(64532)
- 划(59948)
- 编号(59587)
- 自然(56355)
- 自然科(54964)
- 自然科学(54949)
- 自然科学基金(53990)
- 资助(53266)
- 成果(50147)
- 发(46121)
- 部(42589)
- 课题(42073)
- 重点(42056)
- 国家社会(38927)
- 创(38219)
- 发展(38164)
- 展(37563)
- 性(37156)
- 期刊
- 济(160368)
- 经济(160368)
- 研究(95923)
- 中国(71200)
- 农(67292)
- 农业(45412)
- 学报(45123)
- 科学(43214)
- 财(42496)
- 教育(39606)
- 管理(38498)
- 大学(35441)
- 融(34523)
- 金融(34523)
- 学学(33202)
- 业经(30314)
- 技术(25166)
- 经济研究(24414)
- 财经(22899)
- 业(22717)
- 问题(22015)
- 经(19918)
- 世界(18509)
- 贸(16798)
- 农村(15719)
- 村(15719)
- 版(15434)
- 农业经济(15225)
- 国际(15125)
- 经济问题(15036)
共检索到4739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显利 刘衡
中国共产党农业经营主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培育什么样的农业经营主体、怎样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的系统回答,内含独特的发展逻辑。这一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领导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农业经营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现实发展农业经营主体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农业经营主体思想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农业经营主体思想、筑牢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全球农业发展的中国方案,为新时代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了现实启示和强大动力。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马艳 李皎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经过一般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等持续探索之后形成的,旨在指导新时代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新发展思想。这一新思想的提出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刻的现实依据,其在方法论基础和理论维度上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基本逻辑,同时又进行了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求的创新拓展。即新发展理念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四环节逻辑基础上进行了新时代聚焦与延伸,将其拓展为五大支点,且五大支点与四个环节之间彼此支撑,构筑了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立体化框架。
[期刊] 改革
[作者]
唐任伍 唐堂 李楚翘
乡村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摒弃"乡村改良"的建设思路,经历"乡村改造""乡村建设""乡村改革""乡村振兴"四个阶段,聚焦"乡村现代化"这一"大历史""大叙事",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内在理论逻辑和理论谱系,即"革命—建设—发展—转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韩保江 许诗源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财政始终是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推进民族复兴最有力的工具和手段。本文通过梳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财政思想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得出五条历史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做好财政工作的根本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财政政策顺畅实施的根本路径;坚持立足中心服务大局是做好财政工作的根本灵魂;坚持持续发展理念是财政思想不断创新的理论先导;始终坚持战略与规划引领是不断推动财政思想完善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财政思想 百年演进 历史启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秦宏毅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经过八十余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体验,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农民主体论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主客体之争——重农抑或轻农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几千年来,农业始终在中国社会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琳 马艳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做出的重要战略判断。那么,这一重要战略判断是建立在何种思想演进基础之上的呢?这一演进又遵循怎样的转换逻辑呢?文章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时间框架,系统梳理和提炼了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质量思想的探索脉络,并深入考察了这一思想演进的理论逻辑。研究表明:(1)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济发展质量问题始终得到关注,并经历了方法论内涵(1921-1949年)、生产关系内涵(1949-1978年)、生产力内涵(1978-2012年)和生产方式内涵(2012年-)四个焦点转换和思想发展阶段;(2)这一思想演进过程遵循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马克思主义逻辑,"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逻辑,以及"意识形态具有强自觉性和高适应性"的中国特殊逻辑。因此,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思想的提出与发展,不仅受到物质生产层面客观规律的决定性作用,而且是对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质量思想持续探索的继承与突破,更受到新时代人民利益目标导向以及意识形态自觉变革的关键推动作用,这些均构成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特殊内涵。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胡安全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实践的进程中提出了改革思想。这一思想的产生,缘于对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如何激发企业活力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新思考。改革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存在着较为清晰的历史轨迹和内在逻辑,即由企业体制的一步步改革不断地引发对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认识。这表明,中共的改革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如何不断地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课题而演进的。改革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充分显示出中国改革和中国道路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改革思想 历史 逻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艳梅 魏怡雪 彭淑贞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探索并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与时俱进地根植于“三农”问题的土壤。回顾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百年演变,会发现贯穿其中的历史逻辑。第一,指导思想: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第二,理论武器: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三农”问题;第三,工作方法: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立场解决“三农”问题;第四,政策创新:始终与时俱进地调整“三农”政策;第五,实践经验:始终以人为本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敏 汪勇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并大力推行制度治党。因为制度治党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元逻辑"遵循,也是现代政治发展与政党治理制度化的"功能逻辑"表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先后走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孕育与萌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开端与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起步与型构、新时代的发展与完善的艰辛历程。这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化推进提供了镜鉴启示,那就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理念,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必须坚持中国问题导向,让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辉映伟大新时代。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建党百年 制度治党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敏 汪勇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并大力推行制度治党。因为制度治党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元逻辑"遵循,也是现代政治发展与政党治理制度化的"功能逻辑"表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先后走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孕育与萌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开端与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起步与型构、新时代的发展与完善的艰辛历程。这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化推进提供了镜鉴启示,那就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理念,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必须坚持中国问题导向,让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辉映伟大新时代。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建党百年 制度治党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张申 程霖
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取得了经济现代化的巨大成就,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经济现代化思想。该思想的逻辑体系体现在前提、目标、战略和动力四个层面,并在发展变迁中,主要实现了三大理论创新:一是针对后发外生型农业大国的经济现代化,立足中国国情与历史阶段特征,首创性地做出了系统探索;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主张,并以此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拓展和深化;三是提出了一系列对世界经济现代化同样具有启发意义的思想要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必须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开拓理论新境界。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志晋 贾翠娇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总结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思想,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运用关键词语分析法,以党的八大至党的二十大的党代会报告为文本依据,结合历史研究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脉络和演进逻辑。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即萌芽探索时期(党的八大至党的十一大)、起步发展时期(党的十二大至党的十四大)、稳步推进时期(党的十五大至党的十七大)和整体构建时期(党的十八大至党的二十大)。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逻辑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依循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演进、从二元主体到多元主体高效联动的主体认识演进、从推动经济发展到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演进、从与经济发展统筹谋划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谋划方略演进、从人与自然和谐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意蕴演进。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志晋 贾翠娇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总结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思想,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运用关键词语分析法,以党的八大至党的二十大的党代会报告为文本依据,结合历史研究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脉络和演进逻辑。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即萌芽探索时期(党的八大至党的十一大)、起步发展时期(党的十二大至党的十四大)、稳步推进时期(党的十五大至党的十七大)和整体构建时期(党的十八大至党的二十大)。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逻辑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依循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演进、从二元主体到多元主体高效联动的主体认识演进、从推动经济发展到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演进、从与经济发展统筹谋划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谋划方略演进、从人与自然和谐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意蕴演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捐社 孟晓婷 杨鹏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整顿党内主观、教条主义工作作风,在毛泽东等人的推动下,党中央进行了延安整风运动,并积极动员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调查研究组织体系,取得了瞩目的调查研究成果。当前中国农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离不开调查实践。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村调查活动为党的工作以及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深远的现实启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捐社 孟晓婷 杨鹏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整顿党内主观、教条主义工作作风,在毛泽东等人的推动下,党中央进行了延安整风运动,并积极动员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调查研究组织体系,取得了瞩目的调查研究成果。当前中国农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离不开调查实践。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村调查活动为党的工作以及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深远的现实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