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73)
- 2023(13766)
- 2022(11878)
- 2021(11355)
- 2020(9269)
- 2019(21787)
- 2018(21738)
- 2017(41382)
- 2016(22296)
- 2015(25278)
- 2014(25218)
- 2013(24925)
- 2012(22802)
- 2011(20904)
- 2010(20877)
- 2009(19223)
- 2008(18587)
- 2007(16079)
- 2006(14426)
- 2005(12457)
- 学科
- 济(92815)
- 经济(92624)
- 管理(57973)
- 业(57791)
- 企(45217)
- 企业(45217)
- 方法(40762)
- 数学(34642)
- 农(34356)
- 数学方法(34319)
- 中国(28554)
- 业经(23687)
- 农业(22479)
- 财(21912)
- 制(20079)
- 学(18532)
- 地方(18064)
- 贸(17184)
- 贸易(17173)
- 易(16768)
- 和(15244)
- 理论(15047)
- 银(14416)
- 银行(14384)
- 行(13871)
- 体(13832)
- 融(13654)
- 金融(13652)
- 发(13494)
- 环境(13384)
- 机构
- 大学(316750)
- 学院(313126)
- 济(131771)
- 经济(129067)
- 管理(124770)
- 研究(111229)
- 理学(108022)
- 理学院(106811)
- 管理学(105198)
- 管理学院(104611)
- 中国(83497)
- 京(68231)
- 科学(66081)
- 财(59227)
- 所(54890)
- 农(51391)
- 研究所(50017)
- 中心(49274)
- 财经(46931)
- 业大(45027)
- 江(44012)
- 北京(43982)
- 范(43423)
- 师范(43125)
- 经(42937)
- 经济学(40002)
- 院(39728)
- 农业(38922)
- 经济学院(35914)
- 州(35409)
- 基金
- 项目(214233)
- 科学(169269)
- 研究(161181)
- 基金(156860)
- 家(135793)
- 国家(134603)
- 科学基金(115371)
- 社会(104200)
- 社会科(97869)
- 社会科学(97840)
- 基金项目(83196)
- 省(80317)
- 教育(73147)
- 自然(72066)
- 自然科(70374)
- 自然科学(70360)
- 自然科学基金(69108)
- 划(68299)
- 编号(65728)
- 资助(63839)
- 成果(54774)
- 部(48833)
- 重点(47416)
- 发(45838)
- 课题(45101)
- 创(43831)
- 国家社会(43217)
- 教育部(42332)
- 人文(40855)
- 创新(40813)
- 期刊
- 济(148622)
- 经济(148622)
- 研究(99196)
- 中国(63451)
- 农(51954)
- 学报(47896)
- 科学(46227)
- 管理(44323)
- 财(42472)
- 教育(38182)
- 大学(37411)
- 农业(35401)
- 学学(34821)
- 融(28094)
- 金融(28094)
- 技术(25389)
- 业经(24613)
- 经济研究(23311)
- 财经(23014)
- 经(19712)
- 问题(19469)
- 图书(16590)
- 业(16340)
- 理论(15360)
- 版(15000)
- 世界(14952)
- 技术经济(14612)
- 科技(14590)
- 贸(14580)
- 现代(13877)
共检索到4674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如何以及为何成功,是党史与革命史研究永恒的主题。随着党史研究的推进,中外学者对乡村(根据地)之于中共的重要性逐渐达成共识,如史华慈认为中共虽受列宁主义与苏俄革命经验的影响,却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莫斯科的农村革命道路[1]199-201。相关研究中,赛尔登的"延安道路"最具代表性,即中共通过统一战线、社会经济改革、民主建设,在乡村发动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既提高了农民的地位,又扩大了民众基础[2]262。受限于种种因素,当下研究更多呈现出的是中共与乡村社会的单项互动,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及互相影响关注不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如何以及为何成功,是党史与革命史研究永恒的主题。随着党史研究的推进,中外学者对乡村(根据地)之于中共的重要性逐渐达成共识,如史华慈认为中共虽受列宁主义与苏俄革命经验的影响,却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莫斯科的农村革命道路[1]199-201。相关研究中,赛尔登的"延安道路"最具代表性,即中共通过统一战线、社会经济改革、民主建设,在乡村发动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既提高了农民的地位,又扩大了民众基础[2]262。受限于种种因素,当下研究更多呈现出的是中共与乡村社会的单项互动,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及互相影响关注不足。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任家乐
唤醒民众是党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是与经济制度改革相结合的社会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作为社会教育重要机构及方法运用的图书馆及读书报活动,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学界研究的足够重视。本文通过中国共产党摸索建设乡村图书馆制度,以及后来与之相结合的读书报活动模式的形成过程,考察了从中央苏区开始到陕甘宁边区时期这种基层社会教育模式的形成,以及如何促进农民思想解放,使之构成积极拥护中国革命的群众基础的过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鲁杰 王媛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延安道路”既是党领导的革命大众主义的动员教育之路,又是民族形式、科学内容与大众方式相结合的文化发展之路,更是文化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社会建设之路,全方位呈现了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民族复兴的实践样态。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完善乡村文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坚持发挥知识分子的先锋作用,坚持重塑农民的主体性,坚持传承发展民间传统,切实推动乡村社会文化变迁。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应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汇聚多方力量参与,坚持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探索文化治理新路径,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期刊] 改革
[作者]
唐任伍 唐堂 李楚翘
乡村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摒弃"乡村改良"的建设思路,经历"乡村改造""乡村建设""乡村改革""乡村振兴"四个阶段,聚焦"乡村现代化"这一"大历史""大叙事",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内在理论逻辑和理论谱系,即"革命—建设—发展—转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景新
本文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历史脉络,描述了4个历史时期、9个阶段的特征与成就,认为:"三农"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关键、最繁重的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贯穿始终的工作重心。从苏区和根据地建设,到农业农村经济恢复、农业合作化及"四化"、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建设行动,反映了中国百年乡村建设不同阶段的特征和价值取向,但其本质都是"三农"现代化。
关键词:
乡村建设 百年历史 阶段特征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甘小武 邹进文 朱华雄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之际,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在财政已经上升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背景下,研究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财政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思想根源于现实也反映现实,土地革命时期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孕育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财政思想,具体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三大方面。这三个方面的思想密切关联,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传统财政学的雏形,构成了新中国社会主义财政学的重要基础,对于我国当今财政工作和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土地革命战争 中国共产党 财政思想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鲍旭源 李红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部署中首次提出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既是对乡村振兴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肯定,又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了统筹规划。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利益配置中所承担的领导者角色发挥了维护农民利益、引领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从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的经验来看,乡村建设行动与农村基层党建的耦合共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逻辑。但在乡村建设核心要义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具备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和乡风文明、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等能力仍然受到组织、物质、文化、社会等现实困境的制约,也使得探索契合乡村建设行动的农村基层党建优化策略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然向度。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沈琪霞 刘亚迪 刘玉莉
由湖州师范学院"两山"理念研究院、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展中国论坛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协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乡村建设宝贵经验与经典案例研讨会于2021年5月13日在北京市力学宾馆召开。来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发展中国论坛、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浙江大学、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马晓华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我们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富矿。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传播和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我们义不容辞。当今是网络时代,新媒体、新技术使得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发生很大的变化,网络是当今文化传播最有力的载体。网络时代传播党的革命精神,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民族认同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我们是21世纪的新一代,应该抓住和利用好网络时代的新特点和新优势,传播好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
网络时代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 传播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课题组
中国共产党不遗余力治理贫困不仅体现出对人民的深切感情,更重要的是在贫困治理中展现的深刻意蕴。贫困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百年大党贫困治理之路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而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则彰显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完胜脱贫攻坚不仅助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且对国际减贫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纵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斗争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尽管六个阶段采取的反贫困治理方式不尽相同,各有所侧重,但留下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尤其是脱贫攻坚作为优选实践路径,其经验对乡村振兴作出有益的价值贡献。其形成的扶贫济困、崇德向善的时代美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现代市场经济理念和实践,"五级书记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强化考核监督、较真碰硬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忠诚理智、敢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大公无私、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接续乡村振兴再出发。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贫困治理 意蕴 路径 贡献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吴明海 田小军 周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经历了孕育与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收获期,具有鲜明的求实精神、时代精神和重要的历史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妹
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在稳步地发展进步,农村各方面的建设也取得了积极的成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不禁好奇,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乡村革命与乡村建设是如何展开的,我党为何会选择农村路线,以及这条路线究竟是如何展开的,最终又取得了何种的成效?这些问题,应该在党史中寻找答案。学者刘学礼所著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青年学者论丛—乡村革命与乡村建设》(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正是这样一本历史色彩浓郁、可读性较强、画面感突出的优秀党史读物。通过阅读此书,了解我党的历史,探究农村革命路线提出的来龙去脉,分析抗战时期乡村革命及乡村建设展开的具体路径,并跟随作者的分析考证,感叹于在特殊阶段我党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感动于艰苦奋斗的革命前辈所付出的心血与努力,感恩于新时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肜新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及其先后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为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通过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奠定了生存基础,初步形成了具有根据地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逐步建立了根据地财政金融体系,搞活了商贸流通。可以说,在外援不足、生存艰难的情况下,为了保障军需民用,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经济工作和军事斗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为中国发展道路框架形成孕育了历史基因,从各个层面为新中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史卫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财政理论研究,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成立专门机构,组织财政理论研究,而且不少党的领导人亲自进行了财政理论研究工作,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财政理论体系,不仅为各个时期党提出财政政策,进行财政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新中国财政工作做好了理论与人才的准备。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财政理论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